3.28 日 ,龍華區教育局發布《2018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新增公辦學校招生範圍》
一「示」激起千層浪,「群雄並起,逐鹿深外龍華」。
民樂
梅觀高速貫穿南北
梅坂大道橫亙東西
滾滾車流
煌煌大道
如同兩把鋒利的刀
民樂
成了被切下的邊角料
被置入無人顧及的角落
4月7日
安居深圳發出推文:
名校是真是假?龍華數千戶居民爭搶好學位,卻猛然疑竇叢生風向突變…
有這麼一個調查:
其因,大概是這兩個:龍華缺乏品牌學校;公示方案欠妥。
一 、龍華教育部門的難處
當家方知柴米貴,在繼續之前,先來看下龍華教育部門的難處。
以上均為龍華公辦學校招生數據。
近年來龍華高速發展,新的樓盤持續不斷,人口激增。教育配套,無論從數量還是品牌,都弱於原特區內各區。
領導的難處,想必大家也看得到。
二、龍華區大學區試點數據
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均衡教育資源,共同發展,龍華區已經實行了大學區教育試點,效果顯著:
以上數據已經體現出大學區的明顯優勢。實行大學區的片區,學位缺口明顯下降,低於非大學區片區。
三 、將「深外龍華初中」納入多校劃片範圍,與目前的玉龍學校、丹堤實驗學校、潛龍學校及華南實驗學校等4所學校初中部進行學區共享,形成初中學位的「大學區」制,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位不均問題。
現有公示方案,會存在數量均衡問題。
根據「公示結果」,「深外龍華初中」與玉龍學校初中部共享學區,這一方案確實能夠均衡兩所學校對應的學區內生源人數。但是否兩所學校共享學區是實現均衡生源人數的最佳方案呢?有待商榷。
如果將丹堤實驗學校、潛龍學校、華南實驗學校一併納入共享學區,不但可以均衡生源人數,還能夠在保持總體生源數量不變的基礎上,將生源在5個學校中均勻分布,讓每所學校對應學區的孩子有更多的選擇。
因「深外龍華初中」與華南實驗學校均為新辦學校,2017年沒有參加招生,所以我們此次以玉龍學校、丹堤實驗學校和潛龍學校2017年初一學位情況為例,與假設的「3校共享學區」方案進行比較如下:
可見,上表中的「3校共享學區」方案可以減少片區的招生計劃缺口人數,明顯降低缺口率。如果「深外龍華初中」與華南實驗學校一併納入,形成5校共享的「大學區」,則將成為更加優化的「數量均衡」方案。
四、民樂片區丹堤實驗學校的局限
1.硬體環境
硬體環境中,最基本的生均校舍建築面積。根據網絡公開資料,龍華區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人均佔地面積數據如下:
註:
(1). 表中數據由網絡搜集整理
(2). 丹堤實驗學校,2018年(春)在校生1700左右生。初中6班,260人左右,小學部33班。 按照每年初中招生200人,小學穩定。滿員後 12班初中部600人, 小學部1440(按照目前穩定數量),共2040人。
丹堤實驗學校建築面積目前9407平方米, 新建8867平方米。地下兩層,負一為運動場,負二為停車場。
(3).深外龍華分校包括公辦部分和國際部分。建築面積共139966.74平米。公辦部分38130平米,國際部分67073平米。
表中學生數量(學位)2700,生均建築面積都是指公辦部分,人均佔地面積指全部學生(國際部按照25人/班計算)。
公立部分建築面積按照 公式:公辦部分面積+(總建築面積-公辦部分面積-國際部分)/2,剩餘建築面積平分計算,得出公立建築面積:55512平方米。
上圖為佔地近6萬平方米的深外龍華校區
《深圳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指引》 深發改【2016】494 號文件,關於生均校舍面積的規定(單位:平方米)
丹堤實驗學校,人均佔地面積7.28平方米,人均建築面積8.96平方米,都墊底。無論與最接近的,還是平均值,都相差很遠。人均佔地面積最高的深外龍華校區,是丹堤實驗學校的203%。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大概就是商務艙與經濟艙的區別。 這造成的困窘可想而知。
正因為如此,民樂片區居民對於共享學區的訴求才尤為強烈和迫切。
2.軟體環境
根據百度百科,學校以「求真、擇善、尚美」為辦學理念,以英語、體育、藝術及詩歌為辦學特色。 丹堤實驗學校的初中,2017年計劃招生200人,而本校的小學畢業生,有200人左右,加上附近民樂小學90人左右共290名六年級畢業生,只有134就讀初中。53.8%的流失率,說明了一定的問題。
另據家長反映,流失的生源, 主要去向為福田,羅湖和南山的學校。這部分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成績較好。優秀生源外流,無論是丹堤實驗學校本身,還是龍華區教育部門,都不願意看到的。而創立優秀教育品牌,需要優秀生源。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
教基廳〔2018〕5號文件中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解決招生入學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確保2018年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
當有人還在論證,平南鐵路以南5所初中建立「大學區」制是否違反「距離相對就近」原則時,有誰關心過周邊學區的孩子們「平等的教育選擇權」呢?「距離相對就近」本就沒有具體標準,根據交通狀況與時俱進地適當延展就近距離標準是合情合理的。但「平等的教育選擇權」一旦被剝奪,教育的公平基礎將蕩然無存。
中央關於促進教育公平的「大學區」制改革方向是明確的,但想在這方圓不足3公裡的區域實施「大學區」制卻阻力重重。
大學區,我們的孩子,還要等上幾年?
讓我們拭目以待!
【後記】
民樂
不可以開山
不可以填湖
有的只能向地下索取
每日早晚
多少辛苦父母
穿梭於梅林關口
「南坪慢速」
他們都是英雄
他們抱怨著擁堵
又加劇著擁堵
孩子本來就不足的睡眠時間
隨著父母的無奈
都流到了
擁擠的路上
40歲的班超
縱橫西域22年後上書: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
但願生入玉門關」
民樂,
無福,也不敢奢望
單獨納入深外龍華
但願共享大學區
班超等了8年
滿了夙願
大學區
我們的孩子,還要等上幾年?
山石 2018.4.8
煙銷日出
VanishingFog
用心感受,用腳量路
這裡有閒情軼事,在技窮前還有些小巧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