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義老師,1923年農曆五月出生於湟中縣李家山鄉李家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在本鄉劉家堡小學讀書,1934年春轉到西寧興文高級小學(今西寧十四中)讀書,1936年又轉學至西寧間師附屬小學(今西寧市大同街小學),由於時局動蕩,先後輾轉幾所學校就讀,於1939年6月小學畢業,8月考入青海省立西寧中學(今西寧市五中),於1942年6月中學畢業並參加教育工作。
畢業後先在西寧縣立因利鄉小學(今西關街小學)擔任訓育員。同年11月中旬到西寧南大街小學任教,1945年元月離開南大街小學到甘肅省臨夏縣多木寺中心國民學校任教。因社會不穩定,於1945年年底辭職回到家鄉。
1946年春,因親戚幫忙,被聘請到西寧法院街小學任教。同年4月,省政府下令將法院街小學合併於西大街學校,裁減包括他在內的部分教師。本想回家務農,但為了躲避馬步芳徵兵,經青海省回教教育促進會教育長馬進典批准,五月份把他派到貴德回族教育分會城關小學去當教師。到校任教兩月後因得罪了當地的「土皇帝」而再次失業。
經歷了五次失業的他,在痛苦彷徨中慶幸得到了本村王明月的兒子(當時在八二軍軍部工作)王魁介紹,由青海崑崙中學教導主任沈鴻儀派他到世芬學校任教。該校是1946年由新疆騎五軍全體官兵為馬繼援(時任八二軍軍長)得了兒子捐款興建的,受西寧崑崙中學的直接管理。1949年農曆三月他將一名漢族學生安插在這個學校,到同年六月被校主任發現後呈報給當時的校長,校長以他私自招收漢族學生為由將他趕出校門。
他在舊社會八年中六進六出的教師生涯,磨練了他堅強的毅力,師心不泯,追求不止,只要是金子,終究會有發光的時刻。
1949年9月5日青海解放,村上的幾位老人請他到本村小學開校複課。當時因社會秩序混亂,學生人數很少,流動性也很大。同年9月底,湟中縣人民政府教育科長尤嵩山等在西拉科完小召集第五區全體教師,辦理登記任用手續後,他仍被分配在本村小學任教。
1950年春季,正是國家進行安定社會秩序和經濟恢復時期。他報名參加了設在今西寧市文化宮內的公安廳幹部訓練班學習,在4月底訓練班即將結束時,因家裡有事,他又只好回家務農春耕。同年9月初,本鄉鄉長李潤霖動員他到劉家堡小學去任教辦學。到校後,經過大力宣傳和動員,每天到校學生約三四十人,分為一、二、三、四四個年級,在一個教室複式教學。在這裡除教好小學生外,在冬春季按照人民政府的指示,大辦了冬學。每天早上是婦女識字班,晚上是男子識字班,男女學員經常保持在60多名,學習成績經縣上考核後,名列前茅。因此,他於1951和1952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雲谷鄉優秀冬學教師。
1952年3月開學後,他被調到李家山鄉下西河完小任教導主任,先後擔任六個年級的語文和歷史課。同年8月放暑假後,全省中小學教師集中在青海省師範學校進行了為期50天的「教師思想改造運動」。學習結束,他被提拔為本縣第六大區維新鄉(今維新、共和、盤道三鄉地區)學區校長兼新莊爾完小校長。學區設在新莊爾完小,管轄內有萱麻灣、蔥灣、尕莊兒、上直溝、灣巴、盤道、東社、化勒城等十五處小學。那時他定期組織完初小教師學政治、學業務,經常深入學校班級檢查指導工作,使完小工作得到了提高。
1954年下半年開學後,全省小學要進行「整改」運動。當時他組織學區教師積極參加了「小教整改」運動,運動中根據省、縣的指示精神及邊學習邊整頓邊改進的要求檢查指導。通過整改運動,提高了教師思想,改變了學校混亂的現象,改革了舊的教學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運動結束時,他被評選為六區教師代表,出席了湟中縣首屆教師代表大會。同年在首屆普選中被選為維新鄉人民代表,出席了鄉人民代表大會。
在維新學區五年的工作中,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同志們的大力支持下,埋頭苦幹,全心全意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955年在魯沙爾舉行首屆學校體育運動會,他們維新學區代表隊獲全縣團體總分第一名;1956年7月,全縣六年級升學會考中升學率獲第四名。
1956年9月,湟中縣第一所中學——湟中縣第一中學興建落成,他被調到縣一中擔任史地教研組組長。在一中通過全體教師的艱苦努力,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教學制度,校風正,學風濃,全體教師的學習和工作情緒非常好,到處呈現著團結、緊張、熱情、活潑、向上的氣氛,學生誠實忠厚,學習刻苦。
1957年下半年開學後,「反右」運動、「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等運動相繼而來,使他們全體教師心酸的離開課堂,離開工作崗位,參與到背礦石、捉麻雀、挖乾渠、搞深翻等非教學活動,致使學校教育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
1958年下半年,湟中縣第二中學在田家寨公社建成開校。二中始辦,一無所有,但他們懷著把學校辦好、把頭開好的強烈願望,在白天黑夜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學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生活上頂著三年的經濟困難艱苦創業,使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截止1962年撤併時,已成為擁有初高中學生500多名,教師25名,校舍、教學設備基本完備的一所學校。
1960年上半年,學校評選優秀教師時,他被評為「八好」優秀教師,出席了湟中縣宣教系統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大會,受到獎勵。1962年4月,二中在「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下被撤併。他被調到李家山學區任校長。李家山學區跟其他學區一樣,經過反右和「大躍進」等運動的折騰,學校處於停頓和半停頓狀態。教師少,學生流動大,學校工作很不正規。當時他緊緊依靠公社的領導,團結調動教師,狠抓學校的恢復、充實、提高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到1964年初,學校教育工作基本恢復到1956年的水平。學區工作呈現著一派欣欣向榮的可喜景象,多次受到上級部門及領導的表揚,《青海日報》、《青海省中小學教師學習資料》上多次報導了他們學區的工作成就。
1964年下半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來了。10月初,「四清」機關工作組進駐學校,工作組進村後,通過訪貧問苦、紮根串聯活動,把所有的隊幹部和機關領導都宣布為「四不清」和「有問題的人」而停職檢查,逼迫寫檢查材料,「下樓」——即向群眾做檢查交代,他作為學校校長自然不能倖免,在多次檢查,「下樓」後,最後以「沒有問題」而解放,並恢復了學區校長的職務。
1965年4月底,「四清」工作組撤走後,他重整旗鼓,信心百倍地又開始了教育工作,黨和人民也給予他很大的信任和鼓勵。1963年普選中,他當選為李家山公社、湟中縣人民代表,先後出席了湟中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大會上推選他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並向大會作了「全心全意為提高教育質量而努力奮鬥」的發言,受到與會同志們的好評。同年年底,又被評為公社先進工作者,受到獎勵。
1966年6月,縣委根據中央的《五·一六》通知精神,集中全縣中小學教師1500多名,在一中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運動試點工作。運動開始初期,他擔任總莊學習大組組長,期間受到小人的陷害,他被免去了組長並調到李家山學習組進行檢查交代問題。學習會結束時,調他到西拉科完小任六年級班主任。
1968年元月,縣委通知恢復他的職務,調他到李家山公社任學區校長。到任後,正是全國動亂的時刻,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聲浪中,個別人以「八一八」革命造反派的名義,發動學區教師以他在《青海省中小學教師學習參考資料》上發表的兩篇文章為突破口,向他奪權,叫他靠邊站。又經過「反二月逆流、三支兩軍、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清隊」等運動,全學區工作一度陷入混亂之中,教學秩序和規章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同年下半年開學後,學區造反派們根據遼寧省候、王二人的「把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的建議,把他下放到李家山大隊參加勞動。1969年1月至4月,他接上第三生產隊的李居林的牧羊鞭,趕著羊群,每天翻山越嶺去放牧。5月為了保證生產隊的澆水,隊長又派他到峽口守水。6、7月公社楊得春書記又派他到下西河水渠負責修堤。當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恢復了他的工作。同年9月公社調他到董家灣小學任教,1970年9月又調至李家山學校工作,1972年9月開學後,公社黨委任命他為李家山學區校長,1973年上半年,縣革命委員會任命他為李家山中學副校長。
當他重新走上領導崗位時,心情非常激動,為了顧全大局,振興教育,他任勞任怨,在同志們的有力支持下,繼續為黨的教育事業勤奮工作,努力拼搏。五年來學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青海日報》曾在頭版報導了「李家山中學以社會為課堂大力提高教育質量」的新聞,向全省介紹了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經驗,激發了全體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積極性。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他帶領全校師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學校的大好形勢,學校的各項工作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新氣象。
1976年,經多次和縣上研究決定,他親手創辦了李家山完全中學。為海子溝、李家山鄉的中學生上高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本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了力量。
1980年普選中他又當選為湟中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和湟中縣第一屆政協委員,光榮地出席了兩會。1981年4月,他年滿五十九歲,並患有多種疾病,經上級批准,他光榮的退休了。他代表中學參加了湟中縣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先進集體表彰會。由於工作需要,1982年8月才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學校。1983年元旦前夕,省教育廳的黃克廉廳長,程副廳長親臨他的住處慰問,給他極大的安慰和鼓勵,同年又參加了湟中縣慶祝三十年教齡大會,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
年近花甲的他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仍然為社會做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經湟中縣委的聘請,他成為第一屆(1981.11—1984.2)、第二屆(1984.3—1985.4)、第三屆(1985.5—1990.4)《湟中縣誌》編纂委員會成員,相繼參加了《湟中縣誌》和《湟中縣地名志》的編撰工作。為編好兩部志書,他跟其他工作人員一道通過了無數次的調查研究、查找檔案、翻閱有關資料和走訪知情者等工作,圓滿的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重任。在《湟中縣誌》中他著重撰寫了文化篇,並撰寫閱改了其它章節。《湟中縣誌》凝聚了所有修志人員的心血,編輯人員大多是像他一樣年過半百的老同志,在清苦而浩繁的修志工作中,他們互相學習,互相敬重,儘管遇到許多困難,但朝斯夕斯,從未稍懈,務在必得,終於完成了全縣40萬人民的重託,使我縣第一部縣誌在青海省首先編纂出版。1988年他又參加了《湟中縣地名志》的編撰工作,編寫了第一編《湟中縣概況》、第二編《沿革》和第三編《行政區劃》,《湟中縣地名志》可以說是他一手成書的,為湟中人民做出了積極貢獻,這兩部志書對於湟中縣來說是有益當代、惠及後世的大事,所以他曾多次受到縣委的嘉獎和鼓勵。另外,還為《湟中縣文史資料》撰寫了《湟中四土司溯源》和《湟中縣建制沿革簡介》等多篇文章,為後人留下了與湟中有關的多方面珍貴的文史資料。當兩部志書正式出版發行後,他才回到家鄉安度晚年。
1983年7月,國家教委、中國科協、勞動人事部批准他為「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從事科技工作先進分子」,特授予榮譽證書。1993年6月近3萬多字的《我的自傳》整理成冊。1994年近11萬字的《健康益壽指南》收集整理成稿。1995年9月,他寫的《慶教師節》一詩被「當代作家陳列館」收藏並獲優秀獎。1996年被省教育廳批准他為國家教委編纂的《名人辭典》教育界部分「擬收人物」。同年以《歲月根彌壯,陽驕葉更陰——記退休教師李永義》為題在《湟中報》做了專題報導,每年教師節期間,縣教育局幾屆領導均前往居住地慰問。
進入古稀之年的他愛好花鳥,庭院中名目繁多的花兒奼紫嫣紅,芳香濃鬱。他平時早睡早起,養成了長期堅持一小時晨練的好習慣。多年來,義務為當地群眾寫春聯達一萬副。可他最重要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天天堅持四小時的看書寫作。2008年4月,他在家中病逝,享年85歲,縣人大、縣政協、縣教育局委派有關人員前往弔唁慰問。
工作50多年來,桃李滿天下,他本著對民族教育的一片忠誠,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兢兢業業工作,老老實實做人,順境不傲,逆境不卑,時刻做著一位對社會有益的人。我們堅信:人民不會忘記他們這些「要求於人甚少,卻給予人甚多」的湟中教育界老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