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課程第一次要普及到高中教學中了。
一本名為《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的教科書於 4 月底發布,由商湯科技、華東師範大學慕課中心以及上海交大附中、華師大附中等 6 個學校的老師合作完成。
這本教材的主要內容是人工智慧發展歷史以及一些主要應用方向的科普,這些應用方向包括面部識別、公共安全系統、自動駕駛等,課程的目錄把這些內容改成了更簡單易懂、適合高中生閱讀的名稱,如認圖識物、察異辨花、創作圖畫等。
該課程為選修課,首批試點學校有 40 所,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包括上海、北京、江蘇、遼寧、昆明、江西、山西、山東、新疆等。
除課本外,商湯科技還和這些學校合作設立了人工智慧教學實驗室。據商湯科技介紹,這些實驗室配置了 GPU 和他們的深度學習開放平臺,學生上課時可以根據課本內容結合實驗室的模型(如人臉識別互動機、姿態識別互動機、手機增強現實應用等)進行體驗。
2004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也曾出版過一本同名教材,屬於教育部設立的優秀網絡課程「人工智慧網絡課程」配套教材,不過是本科和高職高專學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必修課,這本教材內容比較偏技術,主要是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程序之類的內容。
自 AlphaGo 2016 年打敗世界頂尖棋手李世石後,人工智慧風口開始興起,2017 年 AlphaGo 再次戰勝柯潔後,社會資本和政府機構都對人工智慧領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投入。
據 CB Insights 數據, 2017 年全球人工智慧創業公司的融資額達 152 億美元,中國企業所佔份額最大,達 48%,高於 2016 年的 11.6%,美國排名第二,佔 38%。
2017 年 7 月,人工智慧首次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3 個月後,人工智慧寫進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之後政府開始密集的出臺了一系列人工智慧相關政策。
《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表示,中小學應該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推廣編程教育,並要儘快在試點的高校設立人工智慧學院、增設人工智慧相關學科方向碩士、博士招生名額。
在政策的推動下,全國掀起了一場「人工智慧教學運動」。
2017 年「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獲批院校猛增近 8 倍,2016 年只有 32 所高校開設相關專業。
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 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共有 250 所高校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60 所高校新增了「機器人工程」專業。在新增審批本科專業中,也有 18所高校新增了「網絡空間安全」專業,16 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專業。
今年 1 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正式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劃入新課標,並把「數據與計算」,「信息系統與社會」兩個模塊設立為必修課程,該標準將於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新課標人工智慧相關課程規劃
這些與人工智慧相關的課程,屬於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和數學學科。以《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為例,為了讓教材滿足中學教學要求,書中補充了必要的數學知識介紹,如向量的基本運算,簡單概率,和初級的優化思想等。
教材內頁 圖/林達華
據《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執行主編林達華介紹,這本書於去年 10 月正式開始編寫,從完成內容到出版共用了 7 個月左右的時間。
通常情況下,出版一本教材僅在正規出版社走流程就要 2-3 個月,編寫時間則要數年之久。
林達華是香港大學助理教授,該教科書的第一作者湯曉鷗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也是商湯科技創始人,目前他們和政府合作的項目已經遍布大街小巷,也可以說,政府是他們的主要合作客戶之一。
目前在美國和英國,人工智慧還只屬於大學必修課程。雖然中小學已經把「計算機科學」列為基礎必修課程,但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科普人工智慧,而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能力和編程基礎。
事實上,人工智慧的本質是一種技術,不是一個行業,其作用就像網際網路,會給各行各業帶來更多便利。因為目前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還尚未出現一款大家都能用到的強人工智慧的產品。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項技術的存在感還較弱。
現在大家對這本教材的評論基本持兩種態度:一部分人認為這屬於科普類教科書,學習難度應該不高,對高中生也有益;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太基礎的概念沒什麼用,高中課業負擔重,除主課外,一周能餘下的課時較少,達不到學習效果,就連老師也不一定懂人工智慧相關概念。
題圖: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