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小夥伴開始嘗試在家調酒,或者萌生了這個念頭。
下班回家,看看冰箱裡有什麼,隨手給自己做杯酒,微醺的那一刻,疲勞也煙消雲散。
飯填飽了肚子,酒釋放了靈魂。
前不久,有粉絲在後臺留言,問應該從什麼酒買起。長篇大論地回復完,還是有很多話想說,索性開個坑,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如果你看了我們上一篇推送(戳這裡),有了想要一試身手的雞尾酒,就直接照著酒譜來買吧。
如果你想系統了解選酒思路、酒的特性和備選品牌,請繼續往下看。
先買哪種酒?
一杯雞尾酒由基酒、香甜酒(這裡泛指利口酒、苦艾酒等基酒之外的酒)和副材料構成,不一定每杯酒都有香甜酒,也不一定都使用副材料,但大部分雞尾酒都包含這三個元素。
基酒是雞尾酒最主要的元素,在酒類材料中佔比最大,是一杯酒的骨架。基酒通常分為伏特加、金酒、朗姆酒、威士忌、龍舌蘭和白蘭地六大類(也有些雞尾酒以香甜酒或釀造酒為基酒)。
在家調酒,不像酒吧裡消耗那麼快,建議先買兩三瓶基酒體驗一下,等真正入了坑,再慢慢添置。如果硬要排一個購買順序,則先買伏特加、金酒、朗姆酒,然後是威士忌和龍舌蘭,最後是白蘭地。
選好種類,要買哪一瓶?
同一種酒,不同的品牌,以及同一品牌的不同級別,其味道、香氣和酒精濃度都可能不同。需要一樣一樣去嘗試,去比較,才能有所體悟。這是一個逐漸打開味蕾認識自己的過程,你的口味會逐漸變重,也更加包容。
普通初學者,選酒時首先考慮的是品質和價格。同種基酒,二者通常成正比。推薦選擇百元左右的基酒(白蘭地除外),品質夠穩定,不同品牌口感差別不是太大(況且此時也不一定能分辨出來),可以滿足家庭調酒的需求,萬一試了覺得不喜歡,也不會太心疼。
同時,也要考慮調酒方法。學調酒一般從兌和法(build)和搖蕩法(shake)起步。兌和法是把幾種材料兌在一起,而其他材料可能會掩蓋酒本身的味道;搖蕩法在冰塊的碰撞衝擊下,可能破壞酒體,一般也不建議用太好的酒,有點浪費。
當你進階到攪拌法(Stir)時,比如調製一杯Martini,就多嘗試些更好的酒吧。
嘮叨了這麼多,開始說第一款基酒——伏特加。
1| 百搭的伏特加
伏特加清澈透明,味道沒有任何特性,幾乎可以跟任何東西調和在一起,是最好用的基酒,推薦初學者優先入手。
有些伏特加會加入水果、香料等調味,只要酒譜中沒有特別標示口味,指的都是傳統的原味伏特加。
伏特加與水果非常匹配,它本身的強烈酒精,不僅不會影響水果的風味,反而更帶出水果細膩的味道和香氣,所以有很多伏特加和果汁的經典搭配。
伏特加配橙汁,就是幾乎沒人會抗拒的螺絲起子(Screwdriver);換成西柚汁,杯口抹圈鹽,就是味道一下子有了深度的鹹狗(Salty Dog);除了西柚汁,再加點蔓越莓汁,就是海風(Sea Breeze)了。
炎熱的夏天,在冰箱裡屯點碳酸飲料。沒事兒倒一點伏特加,兌上半杯薑汁啤酒,再擠點青檸汁,就是冰爽刺激的莫斯科騾子(Moscow Mule);或者兌上蘇打水/湯力水,加上片黃檸檬/青檸檬,就是Vodka Soda/Vodka Tonic,簡單利索,兩口下肚,暑氣就消了。
到了冬天,在熱咖啡、熱牛奶裡加上兩勺伏特加,或者純飲一小杯,不消一會兒,腹中便升起一股灼熱,慢慢擴散到全身,連腳趾頭都暖起來。
02 | 什麼是好的伏特加?
伏特加沒有年份一說,通常以原料和蒸餾次數判斷品質優劣。
伏特加的原料相當多元,穀物、土豆、麥芽、水果或根莖類作物都可以釀製。通常以黑麥、小麥、大麥等穀物為原料的伏特加,會比土豆製成的更純淨,價格也更高。
一些酒商會在酒標上突出蒸餾次數,彰顯產品的純淨度和清淡的口味。
但是,伏特加的蒸餾次數並非越多越好——過度蒸餾和破壞性過濾可能會帶走原料本身的風味和芳香,喝起來就真是「酒精兌水」了。比如下面這款波蘭96度生命之水。
還有一些酒商會減少蒸餾次數,不進行過濾,以突出產品的原汁原味和獨特的風味。
不論怎樣,好的伏特加,應該純淨順滑,聞起來也不只有酒精味,而是帶有谷香,甚至還有花果香、柑橘香。
03 | 個人推薦
口味是很個人化的東西,以下為個人推薦,僅供參考。
入門推薦斯米諾(Smirnoff)紅牌或蘇聯紅(Stolichnaya)。
進階或者預算高一些,可以選擇雪樹(Belvedere)或灰雁(Grey Goose)。
想嘗試各種風格的伏特加,就去酒吧點上杯shot,挨個試過來吧。
最後,請記得把買來的伏特加放進冰箱冷凍。
只要冰箱裡躺著一瓶凍得粘稠順滑的伏特加,微醺也好,沉醉也罷,都隨你。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下次,我們聊聊經典雞尾酒中用到最多的一款基酒——金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