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用2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本書,故事遠比想像的沉重和深刻。書的英文標題叫作《Educated》,即「教育」。如果你從沒有睜開過眼睛,你會以為這個世界就是一片漆黑的。
主人公塔拉出生在美國的山區中,她有六個兄弟姐妹,他們在家中出生,沒有出生證明,受傷從不就醫,甚至沒有被送入學校接受教育。她的人生曾經不由她選擇,她已經預想自己未來就像母親一樣,當個助產士,幫別人接生孩子,或是接過父親的衣缽,經營自家的垃圾廢料廠,每天都在為分揀垃圾勞碌不休。這一切僅因父親的奇怪信念:學校是洗腦,送子女上學便是將他們交給惡魔。父親偏執狂熱,母親順從隱忍,這個家庭漸漸偏離主流太遠,災難如影隨形。一家人傷痕累累,瘀青、擦傷、車禍、墜落、腦震蕩、腿著火、頭開花,但他們僅靠母親收效甚微的草藥治療,他們深信世界末日終將來臨,所以將體會苦難視為一種賜福。令人難以想像,這一切戲劇性事件就在我們的現代社會真實地上演。
她慢慢長大,原本沉默的內心也在支離破碎的家庭氛圍中開始動搖。在一個哥哥自學考上大學離開家後,她無比地憧憬著,想像外面是否還有一個世界能夠救贖她。於是她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卻發現外面的世界是個對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論文為何物,不明白教科書是用來讀的,錯認歐洲是一個國家,甚至不認識「大屠殺」這個詞,以為猶太人被殺害不過五六個人的規模……她被自己從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兩個人:一個被家庭緊緊捆綁,不舍離去;另一個想要展翅高飛,追逐自我。擺脫無知是一條艱辛的路,塔拉憑藉毅力和信念,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生。她獲得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繼而在那裡攻讀碩士,又成為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故事裡有的只有平凡卻又複雜的真實。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執著堅定地做自己。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後再決定你是誰。從書中汲取力量,直面成長,做一個眼裡有光、心裡有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