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露地代料高產栽培技術
摘要:黑木耳屬於中偏高溫型菌類,抗雜菌能力較強、適應性廣、產量高,栽培效益好。筆者利用冬閒中稻田露天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經過多次試種,總結出一套高產栽培技術,規模化栽培,每袋用乾料1.1 kg,產量0.86 kg,產值7.8元;產品具有耳片堅挺、肥厚、深黑色、有光澤等優質特點,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靈活安排栽培季節及選擇適應性菌株
1.1 栽培季節安排黑木耳屬中偏高結實型,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20~25黑,根據這一特性,靈活安排制袋時間,海拔700 m左右的栽培場,8月中下旬制袋,11月份氣溫穩定在30中以下,下田出菇。
1.2 菌株選擇經試驗對比,規模栽培選擇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的黑木耳菌株426,該菌株具有適應性較強,產量高的特點。
2 栽培料配製
2.1 培養料配方木屑93%,麩皮3%,玉米粉2%,碳酸鈣1.5%,生石灰0.5%。
2.2 培養料堆制發酵培養料堆制發酵是栽培黑木耳抗雜、高產的首要環節。先把麩皮、玉米、碳酸鈣、生石灰等輔料按比例稱好拌勻,再放入木屑中幹拌兩遍後加水充分攪拌均勻,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
混合料堆製成高1 m,長寬視場所而定堆發酵,發酵周期為8~10 d,期間翻堆3~4次,每次翻堆儘量將外部培養料翻入中間,並根據料含水量補充水分或晾料,含水量應逐次降低,發酵結束後控制在60%,即手握成團手指縫能滲出水而不滴下水為宜。水分過大,透氣性差,容易感染木黴等雜菌;水分過小,不利於菌絲生長,拌料時靈活掌握。
3 菌袋的培養
3.1 料裝袋發酵好的培養料,翻動均勻,採用15 cm×55 cm×0.005 cm聚乙烯塑膠袋裝料,用裝袋機進行裝袋。
3.2 滅菌料袋及時進灶滅菌,採用常壓灶滅菌,溫度達到100採,保持24 h,趁熱出灶運至接種室進行冷卻。
3.3 接種待料溫降到28℃以下時,用乾淨毛巾將料袋錶面擦乾淨後和接種用具、栽培種等置於接種箱內,用氣霧消毒劑消毒後,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單面打4孔接種,接種後用膠布或膠紙封口,一般750 mL瓶裝菌種,每瓶可接20~25袋。
3.4 菌絲培養料袋進入培養室前三天對培養室進行消毒滅菌,可採用氣霧燻蒸和藥劑噴灑,溫差大時,用換氣扇進行通風降溫,培養室寧幹勿溼。待藥劑氣味散發後,搬進接種後的料袋,按「井」字形或三角形排放,一般堆高5~6層。
黑木耳菌絲營養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儘量不見光,以免菌絲未發透而長出膠質化耳基斑點,產生黴變。堅持每天檢查,發現雜菌及時移出,後期可以適當增強光線。前期控制溫度在26~28℃,10 d左右,連續三天超過30 d容易「燒菌」;中期保持22~24℃,每天通風1次;後期控制在18~20℃,40~50 d菌絲即可長滿袋。
田間管理
4.1 栽培場地選擇選擇背風向陽,沒有遮陽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溼潤,不積水、排水方便;地下水源豐富,乾淨無汙染,空氣新鮮的中稻田。
4.2 整地做床 首先順流水方向挖排水溝,然後做床,方向不限視地形而定,排水方便,床面不積水便可。床寬150 cm,床面呈龜背形,高15 cm左右,兩床之間留50 cm作業道。床面鋪3 cm厚的乾淨稻草。在黑木耳栽培床面上,鋪設黑色塑料微噴水管,置半自動噴水澆灌設備,進行水分管理。栽培場上面架設90%遮陽網,遮陽網距耳床3 m左右,減少陽光直射。
4.3 出耳期間的管理菌絲培養70~80 d後下田,時間在11月。選擇陰天或晴天將菌棒搬至栽培場地,自然臥放在龜背形床面上,用消毒過的刀片在菌袋向上一面按梅花狀排列劃上「+」字形12~15個,向地一面不劃口,劃口一般縱向長2 cm,橫向寬1 cm,以後根據原基形成情況增加劃口。
指定專人看管,經常檢查耳芽的乾濕情況。7~15 d黑木耳耳芽在穴口大量形成,在耳芽階段不能向耳芽直接噴水,只每天向地面空間噴霧,使耳場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保持耳片溼潤不積水;當耳片大於1.5 cm才可向耳片直接噴水,一次性噴水時間不要太長,可每天噴霧多次,耳場空氣相對溼度維持在85%~95%,保持耳片不乾燥,乾濕交替,不收邊為宜。噴水宜在早晚,中午高溫或溫度高於25℃時不噴水。噴水要做到輕噴、勤噴,當耳片邊緣出現皮卷,即進入成熟期。
4.4 採收晾曬耳片成熟時,即可採收。採摘前1~2 d停止噴水,當子實體長至七八分成熟時,耳片全部展開後,根基變小時採收,尤其是菌袋側面近地的耳片,更要提前採摘,以防爛耳。採收時要避免碰掉小耳芽,以防影響產量和延長採收期。晾曬時不要翻動,自然曬乾的耳片朵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