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 收錄於話題#黃宇作品2個
老成都點心的記憶
作者 ▏黃宇
對於各種甜食和糕點的鐘愛,想來無非是幼年舌尖上的記憶。
自幼在祖父母的身邊長大,又是最小的孫兒,百姓愛么兒嘛,自然倍受眷顧。不只是姑母們孝敬老人的糕點,一多半是進了我的嘴巴;另外,祖父母也是儘量滿足我要雜拌兒吃的願望。上世紀七零八零年代之交,生活並不寬裕,但還是可以經常可得到好吃的糕餅點心。
還記得一次清早醒來,祖父買來的「紅芙蓉」(老成都一種類似於沙琪瑪的糕點)已經放在枕頭邊了。我麼,開心得不得了,顧不得刷牙,迫不及待的大快朵頤……個中的甜蜜滋味,四十年後依然難以忘懷。
成年後,積習不改,又兼飲茶,各種好茶都喜歡,每每佐以好吃的點心,去中和茶湯的苦澀,當是絕配。只是貪食甜食,牙齒保護得不好,常受蛀牙之煩擾,確是糕餅點心之責任。
算來這許多年,這成都老式的糕餅點心吃了不少,比如羊尾酥、蟹黃酥、蔥油酥、龍眼酥、桃酥、三角酥、水晶餃、紅芙蓉、白芙蓉、砂仁條子、麻餅、綠豆糕、桂花糕、桃片、米花糖、苕絲糖、江米糖……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恕我不能窮舉。
老成都的點心屬於重油重糖,口感多軟糯油潤,香甜酥脆,但不見得有多精細,多屬於平民食品。如以今日健康飲食的觀點來看之,不可多食。好在那個時代,也不可多得,真材實料,也不偷工減料,所以是孩兒們的至愛。彼時耀華、文華、新上海、協盛隆等老店支撐著成都糕點的大半壁江山。畢竟當時年紀小,還有些什麼老店、老字號確實就不知道了。
時間進入90年代,市場經濟的洪流衝刷之下,國有集體企業大多經營不善,一多半崽賣爺田心不疼,這些代表本土的老字號糕點廠家基本關張大吉,只有些小的個體糕點鋪子活得還滋潤,但是並不足於代表成都傳統糕點的水平。
當然還有很多外地來成都做糕點的,比如街頭巷尾江浙人開的無水蜂蜜蛋糕,還有什麼賣宮廷桃酥、板慄酥、老婆餅的一類前店後廠的廉價糕點。當然這幾年更多的是各種裝潢高檔、現場烘培的西式麵包店,成為中青年新成都人的首選。
我並不痴迷什麼傳統不傳統的糕點做法,只要好吃就行,娃娃喜歡的格林妙可奶油包,我也經常買來吃,北京稻香村在成都的店鋪我要去惠顧,盒裝的丹麥曲奇餅乾也喜歡吃,來者不拒。如果遇到有做的得好的傳統成都點心,我依然愛之如初見。
只是一次突然看到朋友圈裡有人轉發說什麼XX院宮廷桃酥是代表成都傳統糕點的百年老店,不禁啞然失笑。此店就是94、95年以5元錢一袋的的桃酥起家的糕點鋪,高壽不過20餘年,何來百年傳承?不知者不怪吧。
又有協X隆、X華重出江湖再次開店,去看了所售的糕餅,大多也並非成都傳統的點心,也就是時下普通的點心而已,有些創新 但更多的感覺就是賣的是營銷。這其中的路數還是知道的,不多做評論。
我想起以前一位川菜大廚說的一句話,要東西好吃,就不要偷工減料,材料資格,工序到位就對了。我希望的是這些店子真能沉下心來,認真去研究發掘傳統糕點的製作工藝和精髓,結合現代的設備和技術,研究現代人的口味,恢復一些傳統的糕餅點心,自然功德無量。或者生產一些創新的適合本地人口味的,也很好。不要言必傳承,動輒百年。還得要沉下心踏實去幹,過去的百年老店都是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
我們嘴巴刁,吃不得那些花花綠綠的東西。大家以為如何?
END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老成都點心的記憶》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成都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