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工人日報》一篇關於民宿價格虛高問題的報導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了網友熱議。
被點讚數頂到前面的大多是一些對民宿的負面評論,比如「無服務無配套、衛生堪憂」「甲醛超標的塗料搭配淘寶百元店道具」。也有人替民宿委屈,比如「做生意不是做公益,明碼標價,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還有人為整個行業謀劃——「讓遊客真正能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獨特性,民宿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有媒體就此發起了有關「你住民宿的體驗如何」的投票,11萬多的投票者中,1.4萬人認為「很好」,2.5萬人認為「不好」,6.2萬人認為「一般」。可見,不少人都被民宿傷過心——民宿本是很多人出遊住宿的「心頭好」,但有的價格虛高,有的「貨不對板」,總之住宿體驗與預期相去較遠。
既然有這麼多麻煩和不好,「住酒店不香麼?」這也是諸多網友的疑問。
說起來,我也算是一個民宿愛好者,我選擇民宿,主要是因為它能帶來普通酒店沒有的體驗。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走馬觀花式玩法早已被認為是旅遊的「過去式」,而今的旅行者往往更喜歡能夠「融入當地」的深度遊。住進一家好的民宿,和房東一起生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說不定還能交上一個朋友,結下一段善緣。
民宿甚至可以是一些文藝青年心中的「詩和遠方」,代表著一種「嚮往的生活」。雖然只有那麼三兩天的體驗時間,卻能讓人逃離都市生活,去鄉村原野喘口氣,做一會兒無事煩擾、隱居山林的閒夢。
民宿也是「實用」的,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在去年的有關小康生活的系列報導中,我作為記者去到了一些山美水美旅遊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在那些地方,農家樂等鄉村民宿成為幫助村民脫貧的重要路徑之一,有些原本已經走出大山的人主動回來悉心打造、經營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和民宿,帶動著鄉裡鄉親一起富裕。
不過,現實中,我所見的,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此民宿非彼民宿。在參觀某些「網紅民宿」時,我常常恍惚:這是民宿本來的樣子嗎?
文旅部發布的旅遊行業標準——《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裡對「旅遊民宿」有明確的定義:利用當地民居等相關閒置資源,經營用客房不超過4層、建築面積不超過800㎡,主人參與接待,為遊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
而讓我迷惑的一些「民宿」,除了外觀像是民居,裝修風格上有些特色,其餘的一切都與酒店無異。不提供什麼特別的生活、文化體驗,除了服務員也見不到「民宿主人」,只是一個吃飯睡覺的漂亮房子罷了——說好的融入當地、別樣體驗呢?
回到民宿價格虛高的話題,其實價格高不是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虛高」。人們常說「一分錢一分貨」,貴的東西也有人願意買單,因為他們認為值得。而當價格偏離了價值軌道,當民宿沒有提供與其價格相匹配的體驗與服務,就是「虛高」了。如此,曾經買過單的消費者會感覺不值,更多人會望而卻步。
應該承認,我國的民宿發展還有待規範和成熟,要逐步建立起更完善的行業標準和評價體系,釋放其最大效用和價值。
跑偏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懂得糾偏。某種角度上,網友們批評的聲音也是「愛之深責之切」,不失為對民宿行業和相關經營者寄予的厚望和期待。
讓民宿回歸本來的樣子,成為更多人理想中的「詩和遠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攜手打造。(吳麗蓉)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