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分享的第142個親子教育方案
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的好方法
在收費5萬/月的一對一服務的家庭,因為爸爸一直在外地出差,兩周回家一次。有次爸爸回家的第三天,這位家長非常悲傷的跟我反饋:
妹妹因為早產,晚上吃的不舒服就會經常嘔吐,昨天晚上又嘔吐了,媽媽晚上先收拾好孩子,第二天起來在收拾髒的衣物時,爸爸起床了。
看到這個場景,爸爸立馬略帶埋怨的問:「哎,你咋不叫我呢?」
媽媽一聽,本來就累的有點煩躁,跟著口氣不善的說:「我都叫你五六聲了,你都沒有聽見。你睡的跟那啥似的,怎麼能聽見我叫你那麼多聲?」
然後,爸爸就生氣了:「你明明知道我睡覺沉,怎麼叫都叫不醒,然後你還不讓我跟你們一起睡。「
這邊累的厲害的媽媽,立馬委屈了:每次出現問題,遇見困難,在我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不能給我提供任何的幫助,反而是一直在指責和抱怨,然後困難仍然擺在那裡,最後我自己再去解決。你不能跟我同甘共苦就罷了,還一個勁兒的在這指責我。「
爸爸一看媽媽開始生氣了,立馬轉身去了廚房。
媽媽火氣更大:「每次都是這樣,跟你一說話,你要麼就是走,要麼就是躲起來,從來沒有正面給我解決過,你什麼時候能用點心呀?」
爸爸非常不服氣的反駁:「我怎麼不用心了?我在單位上班,非常用心的把這份工作做好。」
媽媽更加氣憤:「咱們這個家不是單位,不是工作,你在這個家裡,用心對待孩子了麼?用心做丈夫了麼?用心做父親了麼?
你本來就回來的次數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我一個人操勞,你幫不上忙我理解,但是當你回來的時候,我遇見困難的時候,你不給我搭把手還一個勁的指責和抱怨,人家說天塌了還有自家男人頂著,我怎麼就沒這感覺呢?我累上這個樣了,你還一個勁的抱怨指責我!」
分析過程:
我問這位家長:你從這兩段話裡能看到什麼問題麼?你試著思考下你老公抱怨的心理,他為什麼抱怨?
爸爸立馬略帶埋怨的問:「哎,你咋不叫我呢?」媽媽一聽,本來就累的有點煩躁的她,跟著口氣不善的說:「我都叫你五六聲了,你都沒有聽見。你睡的跟那啥似的,怎麼能聽見我叫你那麼多聲?」然後,爸爸就生氣了:「你明明知道我睡覺沉,怎麼叫都叫不醒,然後你還不讓我跟你們一起睡。「
家長說:他抱怨我不允許他和我們一起睡 。
我繼續追問: 還有呢?他為什麼說這些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你試著想一下感受一下 。
家長:他覺得我沒尊重他意思。
我繼續引導這位家長: 整件事就兩個點,我帶你把這兩個點捋順了,後續你就能在你們夫妻關係上有進步了。他內心如果真的不想幫你,那麼可以無視,連提不提孩子吐這件事。
也就是:他對孩子吐了這件事的反應,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
看家長還沒有進入狀態,我就試著從她自己經歷的事上引導:比如前一天晚上我做記錄,記錄的問題點多,記錄的頻次有點高的時候,第二天只要一進你家門,你就開始本能的對我攻擊,或者是對我身上不很好的點進行幹預。糾正我的口紅顏色或者服裝搭配等。
當你感受到我可能要說出你的問題,要針對你的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你擔心我批評你,那你這樣的本能反應是什麼呢?
家長恍然大悟:我在自我保護,他也在自我保護 。
我說: 非常好, 就是這個點----「他在自我保護」。
家長說: 我一直在自我反思,我做錯什麼了?哪個環節出問題了?為什麼有困難他從來不幫我,我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我繼續給家長分析: 這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下意識的自我保護。他好容易回家一趟,他的本意是想幫幫你,但是因為自己睡太沉而沒能做到,這個時候他自己理虧,他有了「內疚」和「羞恥」的感受。
在人類必須面對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就是「內疚」和「羞恥」,這兩種情緒能直擊我們內心的深處。為了轉移它們對自我意識的攻擊:我們會本能的開啟「自我價值保護機制」------保證不是我的錯以及找藉口。
就像身體被病毒入侵,會通過發燒來自我保護一樣,人們面對「內疚」和「羞恥」的感受時,會通過埋怨來保護自己不被這個感受傷害到自己。
這樣的心理之下:他本能的先出擊, 先防衛,先自我保護。
他給自己找一個藉口:我沒錯,是因為你不讓我跟你們一起睡,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你怨不著我。
我繼續跟家長說:你試著感受下這幾個詞語「理虧先出擊 、惡人先告狀、 先發制人 」。
家長說:我懂了,就是他知道自己錯了,怕我罵他,為了自我保護,然後他先攻擊我。
我繼續回應家長:是的,這是沒有安全感的人具有的共性,他是這樣你也是這樣。如果這個時候你能看到他的糾結的脆弱的心,在他開口指責你的時候,你這樣告訴他:
我知道你好不容易回來一次,也特別的想幫助到我,我不怪你沒能起來幫到我,你也別覺得不好意思,我本來就夠累了,你再埋怨我,我會感覺特別的委屈,下次,如果叫不醒你,我一定把你拽起來。這樣,我們誰也別怪誰,好不好?
面對埋怨指責,正確的回應公式:
理解他的初心+解除他的擔心+表達他這樣指責會帶給我的影響+給出下次的具體解決方案
我繼續引領家長思考:如果你能按照這個回應公式去回應他的埋怨和指責,你老公就只有內疚和不好意思了。
下次他反而會更加努力的讓自己做好,哪怕再做不好,你連續多次這樣回應他的攻擊,他慢慢的就不會發起攻擊而是表達歉意了。
現實是,他的自責、內疚和羞愧,都在你的回擊中灰飛煙滅。他的內在感受就是: 看吧,果然是,出力不討好,就是不能跟著瞎操心,就這樣吧。
慢慢的就啥事也不去管了。
家長說: 我明白了,因為他這樣指責我埋怨我,我就覺得跟孩一樣的無助,感覺委屈還覺得他一點都不愛我 。
我說:是的,因為你們現階段,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這些難受的情緒來了,都無法消化掉,本能的會相互攻擊,自我保護。你們都想從對方身上索取能量來消化自己身上這些不好的情緒。
我繼續分析:你現在再看最後,是不是指責抱怨 ?
「咱們這個家不是單位,不是工作,你在這個家裡,用心對待孩子了麼?用心做丈夫了麼?用心做父親了麼?你本來就回來的次數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我一個人操勞,你幫不上忙我理解,但是當你回來的時候,我遇見困難的時候,你不給我搭把手還一個勁的指責和抱怨,人家說天塌了還有自家男人頂著,我怎麼就沒這感覺呢?我累上這個樣了,你還一個勁的抱怨指責我!」
以前你不知道,孩子遇見問題後,你們自己一直在抱怨,並沒有給孩子提供真正的幫助。
現在,你已經從孩子問題上,明白孩子不會解決問題只會抱怨的根源,在你們日常行為中無意識的引導和示範,你明白不應該去指責抱怨這個道理,但是現階段你還沒有力量去解決你們的矛盾和當下的問題。
所以,你本能的重操舊業,又開始指責抱怨。你用你的指責抱怨來回應反擊他的指責抱怨。你們沒有在解決問題。
並沒有想著,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去解決?
家長: 我知道了,那個當下停留在情緒裡,覺得委屈,沒有想著應該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繼續給家長分析:對,你們兩個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卻拼命地想從對方那裡尋求安全感。所以,形成了這樣的困局。
你還記得你說」女兒要是找個我這樣的婆婆就好了「這句話麼?我這樣的婆婆養出的孩子,安全感十足,他面對沒有安全感的愛人,他會很愛。
但是,過了熱情似火的階段, 如果他的愛人像你們現在一樣的攻擊狀態,安全感十足的人,會引導一段時間,最終無果後會安靜離開,他不允許自己這樣被攻擊,因為他愛自己,尊重自己。
你老公在你過往的對待下,不離不棄,應對不了就選擇逃離外地,根源在於,他從小就生活在這種被指責被貶損的環境裡,他的自尊自愛水平低,面對過往的指責,他習慣性的去忍受,忍受不了就逃離。
如果你換一個超級能給你安全感的男人,你的這些日常行為,早就讓他離開了。因為他們的自尊自愛水平極高,他們的邊界不允許被侵犯, 沒有任何愛能讓他們委曲求全承受這些。
所以,你以往對待女兒的狀態,如果沒有外力的介入,基本會註定她的婚姻走你們倆的老路。安全感高的人受不了,受得了的都是同樣沒有安全感的人,相互索取,卻無力給予。最終,會像你們之前一樣,吵鬧一輩子。
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給自己安全感,自己愛自己,自己彪悍自己, 想讓自己過得舒服,那就化解並給予, 碰到愛人攻擊,察覺愛人攻擊背後的真實情緒---自責和心虛。
當你這樣的流程做下來,化解一次矛盾,你的力量就彪悍一次;化解兩次,你的力量就彪悍兩次。直至,任何問題來了,都能在你這煙消雲散。
這個時候,這樣的掌控感,就會讓你有極度的安全感。你就成了那個給予所有人安全感的那個人,無論是愛人還是孩子,誰都願意跟你在一起,只要跟你在一起,他們感覺超級的踏實心安。
你所有的委屈、抱怨、憤懣、不滿,都因為你覺得他應該給你理解和幫助,他應該給你提供安全感, 所以你委屈到哭。
但這個期待就是錯誤的。他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安全感,甚至一直在你這汲取安全感, 他也理解不了你的那份情緒,接納包容不了你的那份情緒。你這安全感沒了,他就逃避,你這有,他就一直在你身邊。
家長: 我明白了,還是要從自身找問題,一個巴掌拍不響,肯定是自己也有問題了才出現兩人的矛盾了。
我繼續分析: 這樣也是自責,自責多了就沒有力量去更好,不是你自己不好,而是自己還不夠強大。你給自己10次化解夫妻矛盾的目標,十次後,你就會遊刃有餘,再也不會感覺委屈,並生發出十分強大的力量。
這樣強大的力量就是你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家長: 我明白了,我現在還在成長階段,還沒達到遊刃有餘的能力,更不能達到面對另一個抱怨自己,所以我現在要繼續成長自己,然後才有能力應對那個和我以前一樣的人。
我繼續引導家長:對,每次矛盾都是來幫助你成長的,讓你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所以,矛盾來了,想想怎麼解決,他說出的話讓你不舒服,背後是不是也有自己的不安?他在擔心什麼?
你就一定會在這次矛盾裡有成長和收穫。所有問題都是來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你自己。
我們習慣性的把自己的擔心和愧疚之情,通過指責抱怨表達出來,面對愛人的指責和抱怨可以有上面的化解公式,來化解對方的情緒。
後續會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案例中,繼續分析如何通過表達公式,正確的表達的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如果做到這一點,最初的最初,愛人就能不抱怨的正確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睡的太沉了,沒能起來陪你一起收拾,我這好不容易回來一次,特別的想幫你,結果第一天就沒做到,下次遇見這樣的情況,你踹也要把握踹起來,我來收拾。
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對方的勞累也就都煙消雲散了,她不一定非要你幫忙,她只是要你的態度而已,態度到了,又能理解她的不容易,上刀山下火海,她都能自己扛。
那麼這場矛盾就不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