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去年以來,蘋果手機在中國地區的銷量持續下滑,即使後來蘋果對iphone進行一系列降價促銷,也沒能挽回iphone手機銷量下滑的頹勢。
屋漏偏逢連夜雨。蘋果這段時間似乎又有麻煩上門了,流媒體服務Spotify向歐盟提交了針對蘋果公司的反壟斷訴訟。
Spotify CEO埃克表示,任何從App Store獲得的訂閱受益,蘋果都要強制抽成30%,這破壞了其他流媒體服務商的競爭力。因為如果接受抽成,為保證收益,就要提高價格,如果不接受抽成,蘋果就會採取一些限制措施,限制其他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的發展。
蘋果方面回應稱,使用應用商店多年大幅增長的業務之後,Spotify享受到了商店生態系統的好處,卻不想對這個市場作出貢獻。同時,蘋果方面還表示,對於免費的App,蘋果並不收發行費,只對平臺上的付費訂閱收取30%的提成,如果訂閱超過一年,這個比例將會被降到15%。
蘋果公司和Spotify的對錯尚且有待歐盟的調查報告出來才能確定,現在先不談這個問題,咱們來談一下蘋果IOS系統及其各類應用所建立的封閉式網際網路服務模式是否符合當期那網際網路時代的趨勢。深一步來說,那就是網際網路時代未來的服務模式究竟是收費還是免費?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通過自己開發大作業系統以及各類應用建立了一個封閉式的服務模式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蘋果處於霸主地位,各種進入這個系統的生物都要向這個霸主交保護費,交了保護費才能在這個系統內獲得繼續存在的機會。而且,這個系統並不是隨便什麼東西都能進入的,它是有門檻的,它的門檻就是保護費,保護費的多少決定了你想在這個系統中獲得什麼樣的露臉機會,這就是蘋果的思路。
而跟蘋果相反的是另一個網際網路巨頭谷歌的思路,它的思路就是利用免費開源,先把蛋糕做大,然後對部分用戶進行深開發和收費。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能夠快速積累客戶量,有了龐大的客戶量作支撐,哪怕只是開發很小的一部分,也能讓谷歌吃得腦滿腸肥。
其實,無論是蘋果的封閉式服務模式還是谷歌的開源式系統,其服務無外乎是兩種模式。要麼通過免費積累大量的客戶,在客戶積累到足夠大的時候再對特定需求的用戶進行收費。要麼就是一開始就設置一定的門檻,對特定需求的用戶進行收費。蘋果是後一種模式,從高大上起步,做「大頭」生意。而谷歌是前一種模式,免費的模式讓它擁有了龐大的用戶群,但目前安卓系統已經開始在歐洲地區收費了,這也是收費時代開始的標誌。從這也可以看出,不管怎麼樣來說,網際網路時代最終還是要向收費時代演變的。
前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網際網路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網際網路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和用戶,不斷降低價格,最後甚至用補貼和燒錢的方式盡心宣傳和推廣,換來用戶的關注與用戶數量的提升。例如,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剛開始的時候給商家很大的佣金優惠,給用戶大派紅包,吸引大量的用戶註冊,滴滴為了吸引用戶關注和提高用戶數量,前期大量燒錢,到現在都還沒有太大的盈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燒錢來提高用戶數量的方式還是很有效的,餓了麼、滴滴等公司都靠燒錢補貼的方式獲得了龐大的用戶數量。
事實上,在免費模式中,吸引用戶關注和一次性使用並不是真正的目的,產品和服務都是要盈利的,畢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的。現在「免費」不過是為了以後的收費,免費的那部分最終都將會被以某種方式收回來。免費不能作為一種商業模式,無法延續和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只能作為一種獲客方式。換句話來說就是,免費是為了聚攏人氣,在免費的基礎上提供有保障的品質服務和全面的功能應用,向潛在用戶收費以實現服務的增值化。
以往之所以免費,一是為了吸引用戶,二是有廣告變現以及其他收費服務的盈利支撐起企業。而現在,很多企業似乎不願意花太多資金像以往那樣打廣告了,畢竟現在網際網路流量是存量博弈模式,像以往一樣打廣告的效果是越來越差了。而且,用戶數量已經積累的差不多了,金融去槓桿背景下像以往一樣缺少錢帶來的資金壓力非常大,現在已經到了對積累的客戶量進行開發的時候了,自然不可能像以前那樣燒錢賺吆喝了。支付寶和微信的提現開始收費不就是很好的明證嗎?
既然未來的趨勢是收費服務,那麼積累到一定用戶量之後就可以直接收費了呢?別開玩笑了,所謂升米恩鬥米仇,當大家都習慣了免費之後,突然要收費了,大家在腦海中就會形成一種「只顧賺錢的」印象,容易使流量或者說用戶數量出現下降,只是下降的程度大小罷了。
那麼,怎麼收費的同時保證用戶數量不會出現大幅的下降呢?無非兩種情況,要麼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或者服務形成嚴重的依賴,比如大家對微信、支付寶的依賴。前幾年微信在朋友圈中大量植入廣告,引起了大家的一片罵聲,但最終大家都習慣接受了這種情況,為什麼呢?還不是大家對微信的依賴性太強了,日常的網際網路社交都離不開它。另一種情況就是不使用這個產品或服務比使用這個產品或者服務帶來的損失要大。例如,微信提現收的手續費比銀行少,又比較方便,不用跑去銀行轉帳,試問你會選擇去銀行轉帳還是微信轉帳呢?
網際網路收費的時代大幕已經慢慢展開,作為網際網路人的我們以後可能要學會慢慢接受,收費是為了有更好的體驗,更優質的內容以及更大的價值提升。當然,免費的服務和產品還是會存在的,關鍵是你怎麼選擇罷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股票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