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
智能快遞櫃一直被質疑經營模式不行。
這還真不是冤枉誰。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布設智能快遞櫃已達40.6萬組,順豐旗下豐巢一家就佔了17萬組,佔比接近42%!事實上,豐巢在一線城市的市佔率已經超過70%,頭部效應已經非常突出。
試問,還有什麼企業像豐巢一樣,在一線城市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0%的時候,還在失血不止?!
——豐巢開曼在2019年的營收達到16.14億元,淨虧損達到7.81億元;2020年第一季度預計營收3.34億元,淨虧損2.45億元,截至2019年年末的淨資產為36.49億元,負債71.51億元。
虧損不止、負債高企,這就是豐巢今天面臨的現實。豐巢,曾經一度被認為可以代表順豐的局面,但是今天看來,這是一個隨時都可能面臨崩盤的局面。
急上加急,就難免會用力過猛!豐巢最近的兩個大動作,就值得細品。
為了創收,豐巢開始對個人收費,不再像之前鼓勵「打賞」那樣遮遮掩掩。
按照豐巢4月30日推出的會員制度,普通用戶12小時內免費保管包裹,超時後0.5元/12小時,3元封頂。會員用戶可以享受不限保管次數、7天長時存放、寄件折扣等服務。
2、宣布重磅收購,豐巢開始下狠手、玩壟斷了。
5月5日晚,順豐控股發布《關於放棄參股公司優先增資權暨關聯交易》公告,宣布收購中郵速遞易。收購完成後,中郵智遞會成為豐巢開曼的全資子公司。
虧損、虧損,現在的豐巢,真的是越虧越「損」——陰損的損。
豐巢試圖對個人收費這件事情,之前已經討論得非常透徹,不僅用戶不買帳,而且壓根就不合法。
2019年7月,中國郵政部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快件投入智能快件箱屬於不規範行為,用戶可以進行投訴或舉報。
豐巢能不能對用戶收費,要用契約說話,也難怪很多用戶會抱怨,「本來擅自給我放快遞櫃就很不爽了,現在居然還要收我錢!」
用戶的心態,是很好理解的,一些用戶希望當面接收快遞,也有一些用戶當然也能接受快遞櫃,但問題是,你豐巢要收費,我可以選擇當面接收快遞,可以把快遞寄放在物業,也可以選擇別家的免費服務。總之,用戶的選擇多了去了。
更何況,僅僅是智能快遞箱,玩家也不止豐巢一家,可以說,只要用戶還有選擇權,豐巢的收費——即便是超時收費,就完全玩不轉。豐巢的本意,是希望通過收費提高快件箱的利用率,但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豐巢這才祭出了第二個大招——老大收購老二,意在謀求壟斷。
事實上,早在2017年,豐巢就以8.1億元收購了另一家快遞櫃企業中集e棧。只不過,這次收購的中郵速易遞,是業內排名第二的企業——按照去年的數據,豐巢收購中郵速遞易後,市場佔有率將超過65%,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豐巢左手對用戶強行收費,右手收購速易遞、謀求壟斷,可以說是順豐布下的一個局。
豐巢,曾經是快遞業的豐巢,而現在已經是順豐一家獨大的豐巢——在2018年5月,通達系相繼退出豐巢,2019年12月,包括鼎暉、普洛斯等10家公司又相繼退出。通達系等原豐巢股東退出豐巢之後,豐巢快遞櫃的公共屬性、以及順豐這個企業的格局,無疑是大打折扣的。
豐巢原有的局面崩塌之後,豐巢徹底被順豐所主導,只能強行又組了一個「局」。其組局的邏輯是,如今已經非常明確:第一步是背靠順豐,通過資本擴張提升市場佔有率,把大部分競爭對手拖垮;第二步是通過收購中e驛站、中郵速易遞這樣的倖存者,實現壟斷;第三步是試圖以超強的壟斷力定義行業規則,強行收割消費者。
上面說過,豐巢收費最大的難點,就是消費者完全可以棄用豐巢。而順豐為豐巢布這個局,目的就是為了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在市場中的支配地位,最終消滅消費者的選擇權。
這無疑是一個讓人大跌眼鏡、不寒而慄的事實。豐巢在商業模式上的缺陷,憑什麼讓消費者來買單?
前面已經說過,智能快遞櫃這個領域,行業集中度已經非常高,如果這樣還看不到盈利的希望,行業本身就應該有所反思。事實上,不僅豐巢在虧損,順豐此次收購的中郵速遞易,也在虧損,中郵速易遞去年營收4.29億元,虧損則達到了5.17億元。如果從正常的商業思維來看,豐巢收購中郵速易遞,是雷上加雷。
豐巢快遞櫃,可以說越虧越「損」,從快遞入櫃的爭議,到設置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的「打賞」功能,再到今天左手謀求壟斷,右手強行向消費者收費……這種止血的方式,已經足以說明豐巢的模式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