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長棍麵包一直被視為法國的代表食物。眼看著義大利那不勒斯披薩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近幾天,包括總統馬克龍在內的法國各界人士也躍躍欲試,呼籲聯合國將法棍列入其中。
據法國24小時新聞網1月14日報導,上周五,馬克龍在愛麗舍宮會見法國頂級麵包師時稱「全世界都羨慕法棍」,法棍是法國人「早上、中午、晚上的傳統」。
他表示,為了保護法棍的「優秀和專業製作工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應該將其收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馬克龍說:「我知道我們的麵包師,他們看見那不勒斯披薩成功入選了名錄之後會問:為什麼法棍不行?他們說得對。」
當天早些時候,法國烘焙和糕點聯合會主席安賴卡特(Dominique Anract)認為,法棍對法國的象徵性意義就跟「艾菲爾鐵塔一樣」。
安賴卡特抱怨稱,超市裡的法棍很多是冷藏的,製作地也不是法國,「沒有一樣是按這門藝術的規則製作的」。
為了保護麵包店免受超市的衝擊,早在1993年,當時的法國政府就頒布法令,要求法棍在銷售之前不得進行冷藏,而在製作時只能使用四種原料:麵粉、水、酵母和鹽。
電影《瑪麗·安託瓦內特》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麵包一直是法國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窮人吃不起麵包正是波旁王朝被推翻的誘因之一。
傳說中,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聽說農民吃不上麵包後曾問:「為什麼他們不吃蛋糕?」
大革命之後,為了保證人人平等,國民公會還專門通過了一條法案,要求麵包師不得為富人做白麵包,給窮人做黑麵包,而只能製作「人人平等的麵包」。
雖然麵包在法國人的生活和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法棍到底是怎樣出現的有著不同的傳說。
據《法國假日與傳統》一書所述,一種說法是法棍的前身出現在拿破崙時期。當時拿破崙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提供給士兵的麵包必須按照一種特殊軍裝長口袋的尺寸烤制、以便攜帶,因此才出現了棍子形狀的麵包。
根據外國遊客的描述,在1800年代,巴黎街頭到處都能見到法棍的前身。當時的法棍平均有2米長。由於麵包太長,人們通常在背上背一個架子,把法棍像柴火一樣橫著摞在架子上背回家。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法棍的出現和巴黎修地鐵密不可分。據稱,當時修地鐵的工人來自不同的地區,互相之間有矛盾。而在工作時,每個人都會隨身攜帶一把小刀,用來切自己的麵包。
由於擔心帶著刀的工人在地下發生械鬥,監工找到麵包房,要求麵包師烤制一種份量相當,但不需要用刀切、用手就可以撕開的麵包,這種麵包就是法棍的前身。
現在看見的縮短版法棍則是出現在1920年代。當時出現了一種新式烤箱,政府同時也頒布了新規定,禁止麵包師在晚上10點到早上4點之間工作。
在工作時間縮短的情況下,為了能及時烤出麵包,麵包師使用新式烤箱製作了現在大家熟悉的法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去年12月新上榜的義大利那不勒斯披薩之外,收錄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美食還包括傳統墨西哥餐、地中海飲食、土耳其咖啡、日本和食、法國大餐、韓國泡菜等。
然而中國菜並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中。
根據教科文組織的說明,墨西哥餐等美食之所以入選名單不僅僅是由於其製作工藝、食材、味道等,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得到了相關國家民眾的一致認同,增強了社會和家庭紐帶,或者促進了世代傳承。
而中國美食則花樣繁多、有不同的菜系,連豆腐花是甜是鹹都有南北區分。雖然要從中找到得到一致認同的食物並不容易,但這並不影響中餐在全世界的受歡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