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年輕,就要寫滿拼搏與汗水|水城縣雙水街道沙龍...

2020-12-15 天眼新聞

不曾想過,有一天我還能站在扶貧的角度來寫自己的故事。

2019年5月,我從水城縣猴場鄉老家搬到了雙水街道沙龍社區,成為了一名搬遷戶。  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下一步的日子怎麼過,成為了我第一個面對的問題。  「你來我們社區試試吧!」在一次入戶走訪中,社區的工作人員提議道。於是,我成為了「家門口的一名實習生」。  我沒有大智大慧,更沒有大富大貴的財力去幫助其他人,我只有一腔熱情和自己親身的經歷感染身邊的「貧困戶」。

入戶走訪的龍情(右)

上班以來,脫貧攻堅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不記得有多少周末沒休息、又有多少節假日能按時放假了。  今年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疫情防控嚴峻的形勢下,我們社區設立了疫情防控服務點,並成立疫情防控服務點臨時黨支部,我與同事們在第一時間社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勇扛社區防疫第一旗。  參與防疫防控後,不分白天黑夜,我奔赴在入戶排查、宣傳第一線,每天早早來到社區,準備好入戶所需資料,隨後帶領社區其他工作人員進行地毯式排查,為社區疫情防控築起了堅實屏障。  為擴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覆蓋面,確保信息傳遞及時準確,我身先士卒,不辭辛勞穿行在一個個街口,一次次站在不理解、抱怨聲不斷的居民門前,用真情感染著轄區的每家每戶。  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第一時間分享疫情防控的權威信息、工作動態、科普知識及服務信息,讓群眾看到從中央到地方,正全力防控疫情,有效穩定了社區居民的情緒。  「您好,我是沙龍社區居委工作人員,請問最近有無重點地區的親人來訪?」「請問家人有無感冒發燒的?」……這是我那段時間每天工作的開場白。

工作中的龍情

因為我知道,社區是抗疫第一線,疫情防控工作極為重要。為掌握社區住戶的活動軌跡,我和同事們一戶戶詢問,對不在家的住戶,就在門上張貼便條,並附上自己的電話號碼,提示居民回家後與她聯繫。  針對社區一些未意識到疫情嚴重性,依舊出門逛街、拒戴口罩、扎堆嘮嗑的人,我都會耐心上前勸導,告知疫情的嚴重性,向他們普及防疫措施等,督促引導居民增強自身防疫意識,積極配合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形成良好的防疫習慣。  自疫情開始,我除堅守一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還借走訪群眾的機會關心關愛睏難群眾、留守兒童和老年人,細緻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困難,並向他們宣傳相關惠民政策,介紹就業渠道,切實為困難群體排憂解難。同時,我還積極參與轄區環衛整治,給困難群眾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堅守入黨的初心,那就是為人民服務。我雖做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定會盡力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樂於助人。只要我能辦的,我一定竭盡全力。

帶領社區工作人員重溫入黨誓詞的龍情(左一)

現在,我們社區脫貧攻堅已經從以解決衣食住行和教育、醫療保障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脫貧成果、改善民生、構建和諧合力的新階段。我也相信,在全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龍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瑤

編輯 聶建雲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我叫敖天明,2017年4月,54歲的我經組織選派到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加入了水城縣同步小康駐村序列,成為了決戰全面小康隊伍中的一員。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左一)幫助幫扶對象核對系統內信息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使命光榮。幫扶工作不僅僅只是帶領整理房間、美化家居,幫助補齊生活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宣傳惠民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作為教育者,課堂內外我努力地走進學生和家長的心裡,而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戰,也依然踐行著教師的擔當。  而今,擔任扶貧工作,在走訪入戶中精準核實各項資料,在聯繫貧困戶中,儘自己力量為包保的精準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用心用情能為扶貧工作獻一份力我更是義不容辭。
  • 「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2014年,我接到任務,成為脫貧攻堅戰一份力量。   我的幫扶戶李光英傑是水城縣雙水街道明硐社區法都村店子組人,與60多歲的奶奶萬庭鈞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以德樹人 用心幫扶 ︱ 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教師...
    我叫辛加法,今年36歲,是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的一名教師。2007年畢業於六盤水市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同年參加教師考試進入水城縣鹽井鄉馬安小學任教,次年9月借調到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任教。  我始終相信「身教重於言傳」也相信要嚴而有愛。與學生相處中,我要求自己「要學生做到,老師先要做到」。  不論是隨手撿起看到的垃圾,還是學習中探索思考,我都堅持以德施教,點滴生活中傳授知識,讓道德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點亮希望|水城縣紅山幼兒園教師鄭生婭
    我叫鄭生婭,是水城縣紅山幼兒園的一名教師,2016年加入了脫貧攻堅戰隊,每周每月我都會和同事穿梭在走訪的路上。我的幫扶戶先後在水城縣玉舍鎮中寨和水城縣玉舍鎮海坪村海姑塘組。  過程中,我記錄著年過六旬孤苦老人家依靠國家救濟而生活,也見過單親母親獨自撫養兩個女兒勤奮努力的時刻。   正是這些點滴,讓我仔細了解教育、醫療等相關幫扶政策,以便能精準提供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開拓奮鬥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教師陳燾
    我叫陳燾,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的一名教師。    從教22年,我見證過營盤鄉的變遷,扶貧路上也記錄著營盤鄉的蛻變,這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扶貧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細緻。第一個階段是識別與納入。營盤鄉貧困戶識別與納入是經過各村支兩委認真調查、甄別並經過討論開群眾會決定的,之後公示納入。納入之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到指定的農戶家中採集圖片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八百裡分麾下炙 四百裡扶貧故事|水城縣能源局駐...
    我叫餘興勤,是水城縣能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這是光榮,也是幸福,2017年9月,還是新婚燕爾的我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徵程,遠赴離家400裡外的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然而,從駐礦安監員到第一書記角色轉變上就遇見第一大難題,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什麼都不懂,如何帶領吳王村村民脫貧致富,這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水城縣脫貧攻堅彙編》視為珍寶,一有空就拿出來讀,漸漸的心中有了思路,腳下有了目標。
  • ...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學期間,我對這些詞語只是通過網絡、身邊人口中聽見一些零散的信息,當時的我沒有想到走出校門進入工作崗位後,我竟然會成為那些詞彙當中的一份力量,也因為扶貧工作得以快速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以待 以心交心|榕江縣車民街道辦事處財政所...
    我是榕江縣車民街道工作員,也是萬千扶貧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員,懷著激情和熱情投身事業工作,2016年9月我通過事業單位考試後到寨蒿鎮工作,被安排到寨蒿鎮黨政辦學習工作,工作期間積極主動、服從安排,能有效完成各項交辦任務,與領導同事都能和睦相處。
  • 「我的扶貧故事」這一路 付出了汗水 收穫了感動丨鎮遠縣都坪鎮馬...
    我叫尹秋蘭,是鎮遠縣都坪鎮一名基層扶貧幹部。2017年9月,一張汽車票,一個行李箱,我獨自踏上了異鄉的工作之旅。按照鎮黨委政府的要求,我被安排到了馬家坪村,成為該村的結對幫扶幹部。廖興發戶是我的幫扶戶,一家四口,大兒子智力偏低,二兒子是一級殘疾人,小兒子常年在江蘇無錫務工,而廖興發已是年滿80的老人,家庭極度困難。了解到他家情況後,下決心一定要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公益性崗位、入股合作社和農村低保等扶貧政策,已幫扶廖興發戶年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2019年已順利脫貧。
  • 鄧明禮:成為一名扶貧幹部 是我這輩子最有意義的事
    從城市到農村,從「象牙塔」到最基層,初次參與脫貧攻堅的我,滿懷一腔熱血,深感任務不輕、責任很重。按照工作組工作職責,我開始了奔跑忙碌的扶貧之路,跑基層、搞摸底,進村入戶見人,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傾聽民聲。在長期的走訪中,了解到許多先發展起來地區少見的貧困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甘於平凡又不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
    這給我帶來了很大地衝擊,也讓我明白了基層幹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幫助群眾實現脫貧。  而我,在翁奇村工作的這九百多天的時間裡,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調查收集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與整個工作隊共同深挖村莊特色;跟著領導幹部邀請專家赴村研討行之有效的增收之道。
  • 「我的扶貧故事」老驥之志戰貧困 初心映紅致富路|水城縣蟠龍鎮二...
    我叫趙貴山,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基建處副處長。2018年4月,57歲的我按照組織安排來到水城縣蟠龍鎮二道巖村擔任第一書記。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發展緩慢是二道巖村給我的第一印象。短暫的調整適應後,我立即投入工作,先對全村貧困戶開展細緻走訪,逐一查找致貧原因,與村支兩委幹部和駐村輪戰隊員們為每一戶貧困群眾量身定做脫貧方案。
  • ...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幹部羅林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 西一路街道舉辦「雙招雙引」主題沙龍活動
    雙招雙引 主題沙龍 ●●●●●●●●●「感謝西一路街道舉辦的這次『雙招雙引』主題沙龍,今年我們企業新招聘了好幾位外省的大學生,他們想享受咱西安市的人才引進政策紅利,但我們企業之前都對這些不太了解,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街道舉辦了這次活動,讓咱街道專業的同志給我們細緻講解了人才申報操作流程還有相關認定標準,回去之後我就可以開始著手給新同事辦理人才認定啦!」
  • 大連市中山區·六盤水市水城縣對口幫扶第三次高層聯席會議召開
    水城縣各級幹部一定要強化學習意識,積極學習中山區敢闖敢幹的作風、敢於爭先的精神、敢於創新的氣魄。通過學習,拓寬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水城縣各級幹部的執行力和落實力。 張志祥強調,當前,水城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牢記囑託、拼命工作,感恩奮進、全面決勝,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大力實施改廚、改廁、改圈和房屋靚化、庭院硬化、環境美化「三改三化」六個攻堅,全力打好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三保障」「四場硬仗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扶貧答卷」丨荔波縣水浦村第...
    我叫羅文旗,是黔南州荔波縣委辦公室一名幹部,2018年3月受組織選派到玉屏街道水浦村擔任第一書記,這裡是鄧恩銘的故鄉,我這個第一書記到村要做什麼、怎麼做?如何把「恩銘精神」傳承好、轉化好,讓貧困群眾實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脫貧攻堅工作目標,是我必須要做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