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八百裡分麾下炙 四百裡扶貧故事|水城縣能源局駐...

2020-12-11 天眼新聞

我叫餘興勤,是水城縣能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這是光榮,也是幸福,2017年9月,還是新婚燕爾的我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徵程,遠赴離家400裡外的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然而,從駐礦安監員到第一書記角色轉變上就遇見第一大難題,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什麼都不懂,如何帶領吳王村村民脫貧致富,這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水城縣脫貧攻堅彙編》視為珍寶,一有空就拿出來讀,漸漸的心中有了思路,腳下有了目標。面對吳王村生產結構單一,交通設施薄弱,特別是吳王村最邊遠的巖腳組與麻窩組,連通組泥巴路都沒有,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農戶也是山一家水一家,通常早上9點進組,晚上6點才能走出來,手機也沒信號,水也不通,看見這些,心裡五味雜陳。  於是,我主動請纓要求包保吳王村巖腳組與麻窩組。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走訪,我發現很多脫貧方法都用不了,通過學習政策知識發現只能讓他們搬遷,搬遷能解決他們的所有困境。   想到就幹,我召開群眾會動員兩個組的群眾搬遷,然而想像都是美好的現實很骨感,大多數的都不願意搬遷,原因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進城活不下去;有的說搬走後政府會沒收土地;有的說死了要火化等等,雖然他做了解釋,但也不能改變大多數人的意見。

冥思苦想後我改變策略,一戶一戶的走訪動員,一戶一戶的解釋說明,解決他們的困擾,最後大多數群眾都同意搬遷。最終麻窩組整寨搬遷,巖腳組搬遷20戶96人。  我每次休假回家在水城轉站的時候,經常會去新橋社區去看一下巖腳組和麻窩組群眾生產生活狀況,看見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也很幸福。特別是聽到代雲書說:「我們在村要出去打工,在這裡也是打工,但是在這裡日子安逸多了,而且我在這還幫別人看家,他們的土地都送給我種,種出來的蔬菜非常好賣,價格還比村裡面高,收入越來越多,日子也越來越好了。」聽到這我莫名的感慨:窮則變,變則通。   2018年9月2日,我可愛的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作為父親我嚴重失職,在妻子懷孕的期間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照顧好他們,我已經感覺到內疚了。現我的妻子在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幹堰塘村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極其辛苦,作為丈夫的我心裡深感內疚.每次回家探望孩子時,孩子已經不曉得父親,看著孩子看著我茫然的表情,我更是感覺心痛。每次孩子生病時,妻子手忙腳亂,在電話中對著我哭,這種心痛我都是默默忍受。但是看見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心裡又莫名的感動。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吳王村水、電、路、訊、房、產業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路通了,水通了,房子修好了。不論是搬遷還是沒有搬遷,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講述人餘興勤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謝勇勇

編輯屠琪

編審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作為教育者,課堂內外我努力地走進學生和家長的心裡,而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戰,也依然踐行著教師的擔當。  而今,擔任扶貧工作,在走訪入戶中精準核實各項資料,在聯繫貧困戶中,儘自己力量為包保的精準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用心用情能為扶貧工作獻一份力我更是義不容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八百裡分麾下炙」中「八百裡」到底何意?詩詞大會22位高手答錯
    當然這樣的問題並不僅限這一首《元日》,很多課本中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在詩詞大會的節目考到的時候都有很多選手答錯,就像筆者本期要介紹的辛棄疾的《破陣子》,「八百裡分麾下炙」中「八百裡」到底何意?《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 「講扶貧故事」扶貧政策「照亮」裡進掌
    裡進掌村位於陵川縣附城鎮東南部,距縣城38公裡,由北望窯、裡進掌、香鋪窯和坡下等四個自然村組成,全村82戶,216口人。這裡山大溝深,耕地稀少,祖祖輩輩靠傳統種植業生存,是附城鎮貧困村之一。2017年12月,偏僻的小山村裡來了一位「新人」,他就是被陵川縣老幹部局派到裡進掌村的新任駐村第一書記——趙亮。憑藉著親民的形象和真誠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趙亮迅速和群眾打成一片。從此,裡進掌村的田間地頭,各個自然村的農戶家裡,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身影,也讓他和這個216口人的小山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時的背影當時,兩個孩子認認真真地聽著,透亮眼睛看著我,那一刻我更加堅定,要引導他們轉變思想,從身邊小事情開始改變,要讓他們樹立勤儉節約、自立自強、不甘貧困的意識,感受到住在乾淨整潔的屋子裡是一種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幹部羅林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又到了一年說再見的時候,回想起駐村這段時間,我和我的兩個隊員朝夕相處,一起迎接檢查,一起整理檔案,一起看望群眾,一起加班加點,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和鼎力相助。第一書記是駐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工作繁雜,而我慶幸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有兩個好隊員扶持相助。我們沒有上下級之分,只有同志般的互相理解和為完成工作的同心協力。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盡力,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脫貧攻堅收官時繁重的任務。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團隊,戰友們身上的好品質,讓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在心中湧動了許久,只想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我叫敖天明,2017年4月,54歲的我經組織選派到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加入了水城縣同步小康駐村序列,成為了決戰全面小康隊伍中的一員。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開拓奮鬥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教師陳燾
    我叫陳燾,是水城縣營盤鄉營盤中學的一名教師。    從教22年,我見證過營盤鄉的變遷,扶貧路上也記錄著營盤鄉的蛻變,這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扶貧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細緻。第一個階段是識別與納入。營盤鄉貧困戶識別與納入是經過各村支兩委認真調查、甄別並經過討論開群眾會決定的,之後公示納入。納入之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到指定的農戶家中採集圖片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2014年,我接到任務,成為脫貧攻堅戰一份力量。   我的幫扶戶李光英傑是水城縣雙水街道明硐社區法都村店子組人,與60多歲的奶奶萬庭鈞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兩代人,幫扶父子兵|從江縣西山鎮務林村第一...
    六十多年前,我的父親曾在務林村當了五年的掃盲教師。當我告知他,我將去務林村駐村時,他有些激動:「是老天特意安排的吧?我在那裡掃盲五年,你現在又搞扶貧!去吧!那裡是窮了點,但人還是很實在的!」  春去秋來兩輪迴,八百多個晝夜過去了。其間,酸甜苦辣都嘗遍。再仔細品味,便有了下面的一幕幕。幫助群眾摘糯禾駐村第一天,與村組幹見面,了解基本村情。深度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基本都一樣,不必多說。
  •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13):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故事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昭通市婦聯、昭通市扶貧辦、昭通廣播電視臺交通旅遊廣播聯合講述······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本期講述: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故事作為全縣唯一的一支女子駐村工作隊,大關縣吉利鎮尾甲村工作隊用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在脫貧路上展示出「鏗鏘玫瑰」的精神和毅力。
  • ...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學期間,我對這些詞語只是通過網絡、身邊人口中聽見一些零散的信息,當時的我沒有想到走出校門進入工作崗位後,我竟然會成為那些詞彙當中的一份力量,也因為扶貧工作得以快速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以德樹人 用心幫扶 ︱ 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教師...
    我叫辛加法,今年36歲,是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的一名教師。2007年畢業於六盤水市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同年參加教師考試進入水城縣鹽井鄉馬安小學任教,次年9月借調到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任教。  我始終相信「身教重於言傳」也相信要嚴而有愛。與學生相處中,我要求自己「要學生做到,老師先要做到」。  不論是隨手撿起看到的垃圾,還是學習中探索思考,我都堅持以德施教,點滴生活中傳授知識,讓道德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 「我的扶貧故事」用「四顆心」走在扶貧路上|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駐...
    我叫楊忠貴,2017年,我作為都勻市交通系統一名年輕基層黨員幹部被派駐到共和村開展駐村工作。懷著疑惑的心情和挑戰困難的決心,我來到共和村開展駐村工作。從駐村至今,經過我和其他各位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共和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工作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8月10日,我就接到駐村通知後,8月12日,安排好中心各項工作後,我與中心其他三名同志來到都勻市小圍寨村,成為了一名駐村隊長。  我自駐村以來,切實履行好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不定期召開村、駐村隊扶貧領導小組會推進工作,確保幫扶力量不減弱。壓實村級及幫扶幹部責任,嚴格執行村、幫扶幹部遍訪行動,確保每名幫扶幹部每周「幫扶日」入戶。同時督促村幹部、幫扶幹部按照責任清單履行脫貧攻堅任務。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羅娜(右)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就在這時,是毛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給了我們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再見了,泥濘路|羅甸縣龍坪鎮裡矮村駐村工作隊...
    我叫黎廷川,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龍坪鎮裡矮村駐村工作隊網格員。說起扶貧故事,不得不從我駐村工作開始,2019年5月18日,我放棄了在深圳的工作與生活,告別妻兒的不舍,跨上背包回到家鄉參加家鄉的脫貧攻堅建設,在龍坪鎮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來到了裡矮村開始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扶貧「三部曲」︱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
    我是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杜朝文。有幸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把精彩美好、充滿激情的韶華奉獻在這茫茫大山裡的村落。  回首過往,風雪無數。「三部曲」講述我在水塘,駐村兩年的扶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