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餘興勤,是水城縣能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這是光榮,也是幸福,2017年9月,還是新婚燕爾的我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徵程,遠赴離家400裡外的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然而,從駐礦安監員到第一書記角色轉變上就遇見第一大難題,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什麼都不懂,如何帶領吳王村村民脫貧致富,這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水城縣脫貧攻堅彙編》視為珍寶,一有空就拿出來讀,漸漸的心中有了思路,腳下有了目標。面對吳王村生產結構單一,交通設施薄弱,特別是吳王村最邊遠的巖腳組與麻窩組,連通組泥巴路都沒有,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農戶也是山一家水一家,通常早上9點進組,晚上6點才能走出來,手機也沒信號,水也不通,看見這些,心裡五味雜陳。 於是,我主動請纓要求包保吳王村巖腳組與麻窩組。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走訪,我發現很多脫貧方法都用不了,通過學習政策知識發現只能讓他們搬遷,搬遷能解決他們的所有困境。 想到就幹,我召開群眾會動員兩個組的群眾搬遷,然而想像都是美好的現實很骨感,大多數的都不願意搬遷,原因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進城活不下去;有的說搬走後政府會沒收土地;有的說死了要火化等等,雖然他做了解釋,但也不能改變大多數人的意見。
冥思苦想後我改變策略,一戶一戶的走訪動員,一戶一戶的解釋說明,解決他們的困擾,最後大多數群眾都同意搬遷。最終麻窩組整寨搬遷,巖腳組搬遷20戶96人。 我每次休假回家在水城轉站的時候,經常會去新橋社區去看一下巖腳組和麻窩組群眾生產生活狀況,看見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也很幸福。特別是聽到代雲書說:「我們在村要出去打工,在這裡也是打工,但是在這裡日子安逸多了,而且我在這還幫別人看家,他們的土地都送給我種,種出來的蔬菜非常好賣,價格還比村裡面高,收入越來越多,日子也越來越好了。」聽到這我莫名的感慨:窮則變,變則通。 2018年9月2日,我可愛的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作為父親我嚴重失職,在妻子懷孕的期間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照顧好他們,我已經感覺到內疚了。現我的妻子在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幹堰塘村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極其辛苦,作為丈夫的我心裡深感內疚.每次回家探望孩子時,孩子已經不曉得父親,看著孩子看著我茫然的表情,我更是感覺心痛。每次孩子生病時,妻子手忙腳亂,在電話中對著我哭,這種心痛我都是默默忍受。但是看見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心裡又莫名的感動。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吳王村水、電、路、訊、房、產業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路通了,水通了,房子修好了。不論是搬遷還是沒有搬遷,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講述人餘興勤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謝勇勇
編輯屠琪
編審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