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鄭紅英,目前擔任都勻市融媒體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小圍寨村駐村隊隊長。

2019年3月底,都勻市融媒體中心才掛牌,工作千頭萬緒,採編人員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面臨諸多的不適應,任何工作在摸索中進行。8月10日,我就接到駐村通知後,8月12日,安排好中心各項工作後,我與中心其他三名同志來到都勻市小圍寨村,成為了一名駐村隊長。

鄭紅英由於都勻市融媒體中心是新成立的單位,如何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認為,投身到精準扶貧這項偉大事業中,不僅是一次自我鍛鍊、自我提高、自我升華的機會,更是一名新聞從業者的榮光。  我自駐村以來,切實履行好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不定期召開村、駐村隊扶貧領導小組會推進工作,確保幫扶力量不減弱。壓實村級及幫扶幹部責任,嚴格執行村、幫扶幹部遍訪行動,確保每名幫扶幹部每周「幫扶日」入戶。同時督促村幹部、幫扶幹部按照責任清單履行脫貧攻堅任務。並且建立了每周一例會制度,村、駐村幹部至少每周召開一次駐村工作隊工作例會,推動小圍寨村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鄭紅英(右)幫助村民籤約「特惠貸」到了村裡以後,我與駐村工作隊一起詳細了解了小圍寨村的產業、歷史、自然環境等等的情況。經過了解,我們發現小圍寨村非常適合種植花椒。為強化到戶產業項目扶持,我與村支兩委參與今年1月花椒種植,指導60農戶在各組種植百畝共5500株花椒苗。目前已覆蓋27戶。  雖然我是一名駐村幹部,但我覺得我能幫助到村民的地方非常有限,可是在村子裡生活以及與村民的相處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而改變的事情。  2020年1月1日,都勻市融媒體中心向市環衛處爭取20個垃圾桶(價值5000元)給小圍寨村委會,助推小圍寨村創衛工作有序開展。與此同時,與村支兩委對十組解德彪、蒙榮配兩戶邊緣戶進行研判,並及時為他們申請低保,4月這兩戶已領取低保。都勻市融媒體中心駐村工作隊與都勻市交通局對接,得到了該局的支持,向小圍寨村撥付了14000元修復九組十組40米堡坎,為村民的人、車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聯繫貴州晶瑞環保清潔有限公司向小圍村七組捐贈人飲工程建設資金3000元。

鄭紅英(左)給村民送物資腳上沾滿泥土,心中沉澱真情。2019年8月,得到一個新聞線索,小圍寨辦事處米秀村一名老黨員王昭先脫貧後,不忘黨恩,將女兒為他過生日的禮金1000元作這「特殊黨費「上交給上級黨組織。我不顧路遠,立即前往進行採訪,連夜就編寫一篇題為《一名農村七旬老黨員交納千元」特殊黨費「感黨恩》新聞稿,2019年9月3日,該篇文稿被學習強國、天眼新聞等多家媒體轉載,收到良好的效果。  扶貧一線是新聞工作者錘鍊「四力「的大舞臺。到基層,到扶貧一線去,就有取之不竭的新聞富礦。作為都勻新聞戰線一員,不僅要做催人奮進的「鼓手」,深入扶貧一線,寫好編好每一篇有溫度有感染力脫貧攻堅新聞稿,為打贏脫貧攻堅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綻放文軍扶貧獨特魅力。  現在走在村間小路上,有村民直接熱情地喊我「鄭隊」,讓我有了滿滿的收穫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阿婆的「親閨女」|都勻市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
    我叫張穎琦,是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也是一名參加了脫貧攻堅的幹部。「姑媽,你來了!」我剛前腳進門,後腳就聽到蹲在廚房燒水的阿婆的笑聲。阿婆87歲歲了,是都勻市平浪鎮沙拉河村人,也是我的幫扶對象。「阿婆,我給您買了一件棉衣,來試下合身不?
  • 「我的扶貧故事」甘於平凡又不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
    我是杜嘉平,都勻人,2015年7月參加工作,是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漸漸地,這些扶貧之路上充滿真心、耐心、恆心的點滴讓我從一位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與我們工作隊的同志們並肩作戰,決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鳳囀那方土地從不甘於平庸,那裡的人民也從不懼怕困難,在那片土地上就需要有你們這樣一群人去奉獻、去克難奮進、去傳承先輩精神、去帶領他們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兒子你放心地去吧,我們都支持你。」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參與扶貧而自豪|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
    我叫杜宇,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駐村隊長。2019年8月,我來到普林村駐村。普林村位於都勻市南部,為原河陽鄉政府所在地,距城區17公裡。全村總面積15.32平方公裡,耕地2017畝,其中田1884畝,土133畝。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從何處開始回憶四年的扶貧生涯呢?就從接到一個電話後打破了我的家庭計劃說起吧……我在都勻市壩固鎮工作了8年,2017年好不容易調到都勻市裡工作後,我與愛人商量借款裝修好房子,將四歲兒子從鄉下的幼兒園轉到市裡的幼兒園讀書。愛人對我說,現在你在市裡上班,你就要負責接送兒子,輔導他,我在鄉下賣點東西維持家用。  可是,2017年3月的一天,一個單位領導的來電將這一切都改變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四顆心」走在扶貧路上|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駐...
    我叫楊忠貴,2017年,我作為都勻市交通系統一名年輕基層黨員幹部被派駐到共和村開展駐村工作。懷著疑惑的心情和挑戰困難的決心,我來到共和村開展駐村工作。從駐村至今,經過我和其他各位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共和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工作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上門女婿」戰貧記|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棟青樹村...
    我是同事眼中直爽擔當的北方漢子,是群眾眼中講「廣話」的貼心幹部,是貧困戶眼中稱職負責的小劉隊長,我叫劉猛,是都勻市人民政府小圍寨辦事處黨政人大辦一級科員,棟青樹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是從河北來到都勻的「上門女婿」。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 點燃幫扶路上的熱情「火」|都勻市沙包...
    我是唐顯江,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茶園村的一名幫扶責任人。自2015年接到沙包堡扶貧站通知的那天,我輕裝簡行正式踏上脫貧攻堅之路,承擔茶園村四戶建檔立卡戶的幫扶責任。幫扶伊始,身邊沒有現成的經驗提供學習,我只好抱著熱情,投石問路,一步一腳印狠下功夫、積累經驗,用心用情擔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關心群眾的冷暖,是我的第一責任|都勻市毛尖鎮...
    我是共產黨員,捨我其誰!我是潘光育,2018年3月,經個人報名、單位推薦、組織批准,我從黔南州自然資源局派駐都勻市毛尖鎮擺忙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  駐村工作的這段時日,對家人,我心裡十分愧疚。駐村前,父親因患腦疾曾3度住院,在農村老家年邁母親地陪護下居家保守治療。但我駐村後不到2個月,父親就去世了,父親臨終前我也來不及在身邊盡孝,每每想起,我心中總是無限愧疚。兒子就讀高中,妻子在三都縣開行民辦幼兒園,因患乳腺瘤,常常身體不好,甚至身體發病時悄悄獨自一人去住院輸液。
  • 「我的扶貧故事」高慶平: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
    我叫高慶平,是貴陽高新區稅務局職工,今年5月份剛退休,曾是稅務局在習水縣和納雍縣對口幫扶村的扶貧隊隊長。 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一是在習水縣大坡鎮的裕民村,幫助癱瘓在床16年的女孩袁小霞重新「站」起來,找到了營生。二是在納雍縣化作鄉的大營村,讓6個村民組 328 戶人家1000多人,用上了方便衛生的自來水。
  • 身邊的扶貧故事:幫扶熱情催人奮進
    2019年的春天,胡豔萍來到了諸城市百尺河鎮扶貧辦工作,近兩年的時間,她從對扶貧工作的朦朧認識,到深入扶貧一線,數不清入了多少戶,幹了多少活,這裡面有心酸、有歡笑、有淚水。胡豔萍說:「扶貧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幫助貧困戶解決最實際問題,在脫貧攻堅的基層一線,我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扶貧故事,他們用一個個甘心付出和無悔行動,感染著我,激勵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是我熱血揮灑的地方|都勻市稅務局派駐...
    我愛腳下的這片熱土,我是都勻市稅務局派駐拉海村駐村工作隊長岑義斌。 初識貧困群眾,結下深厚友情拉海村地處都勻、平塘、獨山三縣交界,地形崎嶇,可耕地面積稀少,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總人口231戶952人,貧困人口共99戶392人,屬於貴州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
    我叫陳陽勇,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的居民。今年是我們一家3口在都勻市區新家生活的第三年。2016年,趕上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我們家被列入了易地扶貧搬遷名單。2017年12月,我們一家從偏遠的老家,都勻市毛尖鎮擺忙村搬進了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城南安置小區。新家裡,沙發、電視、茶几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我們都是拎包入住。寬敞明亮的城裡房子,我們也再不用擔心夏季漏雨,冬季漏風。小區出門還可以坐公交,去哪都方便,我們一家人都很開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是我人生旅途上遇見的最美風景丨清鎮市紅楓...
    肖進新是貴陽市清鎮市紅楓湖鎮大衝村的貧困戶,40多歲的他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還在讀書的妹妹,而他自己又是一級殘疾,生活無法自理。整個家庭全靠年邁的父母務農勉強支撐,而自幼懂事的肖進燕不忍看著父母如此辛勞,決定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減輕家庭負擔。得知此事後,我著急萬分,知識是改變命運最快的途徑,我絕不能讓她放棄學業和夢想。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我和隊員們圍在一起挑撿從村民家收來的核桃今年,核桃因為倒春寒的影響,幾乎絕收。有朋友要買些核桃,我們便到村裡詢問,大大小小共收了200多斤。我們仨人蹲著地上,把二百多斤核桃全部過了一遍,不好的留下自己吃,好的賣掉。要迎接普查了,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大病救助,點亮貧困戶新希望丨勻東鎮五星村家庭...
    我是楊興慧,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勻東鎮五星村家庭醫生籤約團隊隊員。2016年,對於勻東鎮五星村二組陳時福家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家中唯一的頂梁柱陳時福,被確診為終末期腎病,這個結果對於一個本來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個病要想穩定必須經過長期而且漫長的透析治療,但是高額的治療費對於他們家來說也是不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