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是我熱血揮灑的地方|都勻市稅務局派駐...

2020-12-25 天眼新聞

夜深人靜的犬吠和清晨伴隨著曙光的雞鳴,是我這些年來的「入夢曲」和「起床號」,每天聽著犬吠入眠,聞著雞鳴起床已經成為了我每天雷打不動的規律,還記得我剛來到拉海村時常因為這樣的吵鬧而失眠,到現在卻是聽見這些聲音才能安然入睡。我愛腳下的這片熱土,我是都勻市稅務局派駐拉海村駐村工作隊長岑義斌。

 

初識貧困群眾,結下深厚友情拉海村地處都勻、平塘、獨山三縣交界,地形崎嶇,可耕地面積稀少,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總人口231戶952人,貧困人口共99戶392人,屬於貴州省級一類貧困村。  第一次來到拉海村的時候,是17年的夏天,那時候的我還是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來到這裡,村兩委的同志帶著我去往我的結對幫扶對象何騰昌的家中,與何騰昌一家交談起來,雖然感到了他思想上的落後,但他一家人的質樸與善良深深的觸動了我。  我了解到何騰昌從小就學會木工的手藝卻不懂得推銷,一直賺不了什麼錢。自此之後,我與村支書密切的聯繫,每當附近村莊有什麼木匠活時我總是第一時間給他推薦,並積極的鼓勵與他外出到獨山務工。也積極的幫助他家完成房屋鑑定,得到了危房改造等一系列的幫扶。兩年下來,我逐漸發現他的言辭不再笨拙,手中的活也慢慢的多了起來,就在去年他的新房快要建成的時候,我為他送去了六扇大門。   

關鍵時刻,主動請纓,村中舊貌換新顏2019年正值貴州省脫貧攻堅的決戰時刻,都勻市裡需要加大駐村幫扶力度增派一批幫扶幹部,接到了組織的詢問電話,我立馬告訴組織我願意接受這個光榮的任務,到拉海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完成脫貧攻堅最後的收官任務。  因為我知道,局黨組裡只有我對拉海村最了解,在當地最方便開展工作。剛接手村裡的工作,我就發現雖然大部分群眾已經實現脫貧增收,但是多數是靠外出務工與政策兜底,村裡的產業基礎薄弱。為了改變現狀,我先讓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化、規範化,積極組織黨員參加學習,宣傳黨的政策方針。經常與村裡的骨幹村委談話,並建立AB角制度,讓駐村隊員與村委對應,手把手的教授計算機操作,帶領他們融入工作機制。發展黨員積極分子,為下一步的黨組織培養了後備力量。  為了豐富群眾的日常生活,我積極協調爭取資金,新建1處4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修繕文化室90平方米,配套圖書2313餘冊,配齊了娛樂設備、文化器材和健身器材。   

抓產業發展,留星火燎原為了抓好產業發展,增加集體經濟,我梳理出了歷年來村裡的產業發展路徑,我發現中華蜂養殖與核桃種植是目前村裡尚存的項目,產量一直不成規模。中華蜂養殖項目總投資28萬元,養殖240箱,由於拉海村缺少花圃,更缺少養殖能人,一時半會無法改變現狀,聽說鄰村中華蜂養殖已經初具規模,我便積極對接開展合作,以我們現有的蜂箱與蜜蜂入股,充實產能,擴大規模,目前該項目覆蓋貧困戶77戶,通過入股合作實現分紅增收20%,未來有望進一步提高。為了發揮好主包單位的力量,我積極協調都勻市稅務局的支持,為核桃苗種植項目買來化肥與農藥,折合幫扶資金2萬餘元。   讓我感到欣慰與自豪的是,去年我們拉海村的貧困發生率從最初的41.2%,降到了0,真正的做到了精準脫貧,不漏一戶,不少一人。有黨和群眾的信任,無論我今後去往何處,拉海村也是我割不斷的念想,因為這是我熱血揮灑的地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甘於平凡又不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
    我是杜嘉平,都勻人,2015年7月參加工作,是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漸漸地,這些扶貧之路上充滿真心、耐心、恆心的點滴讓我從一位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與我們工作隊的同志們並肩作戰,決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地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從何處開始回憶四年的扶貧生涯呢?就從接到一個電話後打破了我的家庭計劃說起吧……我在都勻市壩固鎮工作了8年,2017年好不容易調到都勻市裡工作後,我與愛人商量借款裝修好房子,將四歲兒子從鄉下的幼兒園轉到市裡的幼兒園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我叫鄭紅英,目前擔任都勻市融媒體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小圍寨村駐村隊隊長。2019年3月底,都勻市融媒體中心才掛牌,工作千頭萬緒,採編人員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面臨諸多的不適應,任何工作在摸索中進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我叫陸波,是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囀村駐村工作隊員。帶著黨的囑託和父親的期望,2018年3月,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記得有一次,在走訪中我發現壩莫組寨子中間的老橋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群眾出行不方便;上雄組通組道路擋牆出現垮塌嚴重影響安全;扁臘上下二組山塘灌溉水窯漏水嚴重急需加固。經過單位協調,我爭取到了3.3萬元資金和20噸水泥,幫助壩莫組重新修建了一座橋梁,幫助上雄組重新修建了通組路擋牆,幫助扁臘上下二組加固維修了水窯,讓老百姓的生活切實有了改變,特別有成就感。
  • 「我的扶貧故事」用「四顆心」走在扶貧路上|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駐...
    我叫楊忠貴,2017年,我作為都勻市交通系統一名年輕基層黨員幹部被派駐到共和村開展駐村工作。懷著疑惑的心情和挑戰困難的決心,我來到共和村開展駐村工作。從駐村至今,經過我和其他各位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共和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工作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阿婆的「親閨女」|都勻市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
    我叫張穎琦,是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也是一名參加了脫貧攻堅的幹部。「姑媽,你來了!」我剛前腳進門,後腳就聽到蹲在廚房燒水的阿婆的笑聲。阿婆87歲歲了,是都勻市平浪鎮沙拉河村人,也是我的幫扶對象。「阿婆,我給您買了一件棉衣,來試下合身不?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參與扶貧而自豪|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
    我叫杜宇,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駐村隊長。2019年8月,我來到普林村駐村。普林村位於都勻市南部,為原河陽鄉政府所在地,距城區17公裡。全村總面積15.32平方公裡,耕地2017畝,其中田1884畝,土133畝。
  • 「我的扶貧故事」關心群眾的冷暖,是我的第一責任|都勻市毛尖鎮...
    我是共產黨員,捨我其誰!我是潘光育,2018年3月,經個人報名、單位推薦、組織批准,我從黔南州自然資源局派駐都勻市毛尖鎮擺忙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  駐村工作的這段時日,對家人,我心裡十分愧疚。駐村前,父親因患腦疾曾3度住院,在農村老家年邁母親地陪護下居家保守治療。但我駐村後不到2個月,父親就去世了,父親臨終前我也來不及在身邊盡孝,每每想起,我心中總是無限愧疚。兒子就讀高中,妻子在三都縣開行民辦幼兒園,因患乳腺瘤,常常身體不好,甚至身體發病時悄悄獨自一人去住院輸液。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 點燃幫扶路上的熱情「火」|都勻市沙包...
    我是唐顯江,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茶園村的一名幫扶責任人。自2015年接到沙包堡扶貧站通知的那天,我輕裝簡行正式踏上脫貧攻堅之路,承擔茶園村四戶建檔立卡戶的幫扶責任。幫扶伊始,身邊沒有現成的經驗提供學習,我只好抱著熱情,投石問路,一步一腳印狠下功夫、積累經驗,用心用情擔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上門女婿」戰貧記|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棟青樹村...
    我是同事眼中直爽擔當的北方漢子,是群眾眼中講「廣話」的貼心幹部,是貧困戶眼中稱職負責的小劉隊長,我叫劉猛,是都勻市人民政府小圍寨辦事處黨政人大辦一級科員,棟青樹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是從河北來到都勻的「上門女婿」。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沉下心,為扶貧事業發揮光和熱|都勻市墨衝鎮良畝...
    2019年8月,在原單位的的安排下,我打包好自己的行李,來到了墨衝鎮良畝村,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初到良畝村時,環境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但我立志一定要儘自己所能,在扶貧工作這條道路上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譜芳華丨鎮遠縣報京鄉扶貧工作站劉雪
    我叫劉雪,2017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基層工作的嚮往,來到了貴州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工作,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扶貧生活。儘管負責的扶貧工作多而雜,但我卻任然保持一顆初心堅守在崗位上,耐心為前來諮詢和辦理業務的幹部群眾服務好。  「我來找扶貧站的劉妹啊……」「謝謝你,劉妹妹。」「辛苦了,劉妹。」……每當聽到前來辦事的幹部群眾這樣親切地叫我,瞬間也感覺充滿了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高慶平: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
    我叫高慶平,是貴陽高新區稅務局職工,今年5月份剛退休,曾是稅務局在習水縣和納雍縣對口幫扶村的扶貧隊隊長。 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一是在習水縣大坡鎮的裕民村,幫助癱瘓在床16年的女孩袁小霞重新「站」起來,找到了營生。二是在納雍縣化作鄉的大營村,讓6個村民組 328 戶人家1000多人,用上了方便衛生的自來水。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2018年初,我有幸成為這上千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大隊中的一員。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侯老師和我並肩作戰,我心中說不出的感動!送政策、送技術、送項目、送服務、送文化、送溫暖、講收入,在「六送一講」活動中,縣委出臺了紅黑榜,我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我帶著雪勇挨家挨戶講,一天走訪十幾家貧困戶。為了讓老人知道享受的政策,能說出自己的收入,能講清三個好,嘴皮都快磨破了。我們付出了太多努力,最終上了紅榜。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開陽縣稅務局工作人員梅可賢:用心用情做好...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一名工作人員。今年 3 月,我被委派到花梨鎮新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與這裡的緣分便從此時開始。新山村地處花梨鎮西北部,位於美麗的開洲湖畔。在去新山村就任的路上,一路雖風景宜人,但我心裡還是很忐忑,不知道新山村情況如何?盤算著我這個新手,該如何邁出駐村工作的第一步?經過了解,新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 31 戶 96 人,雖說在 2019 年年底已全部脫貧,但幫助他們鞏固脫貧成效又成為了下一階段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