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的犬吠和清晨伴隨著曙光的雞鳴,是我這些年來的「入夢曲」和「起床號」,每天聽著犬吠入眠,聞著雞鳴起床已經成為了我每天雷打不動的規律,還記得我剛來到拉海村時常因為這樣的吵鬧而失眠,到現在卻是聽見這些聲音才能安然入睡。我愛腳下的這片熱土,我是都勻市稅務局派駐拉海村駐村工作隊長岑義斌。
初識貧困群眾,結下深厚友情拉海村地處都勻、平塘、獨山三縣交界,地形崎嶇,可耕地面積稀少,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總人口231戶952人,貧困人口共99戶392人,屬於貴州省級一類貧困村。 第一次來到拉海村的時候,是17年的夏天,那時候的我還是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來到這裡,村兩委的同志帶著我去往我的結對幫扶對象何騰昌的家中,與何騰昌一家交談起來,雖然感到了他思想上的落後,但他一家人的質樸與善良深深的觸動了我。 我了解到何騰昌從小就學會木工的手藝卻不懂得推銷,一直賺不了什麼錢。自此之後,我與村支書密切的聯繫,每當附近村莊有什麼木匠活時我總是第一時間給他推薦,並積極的鼓勵與他外出到獨山務工。也積極的幫助他家完成房屋鑑定,得到了危房改造等一系列的幫扶。兩年下來,我逐漸發現他的言辭不再笨拙,手中的活也慢慢的多了起來,就在去年他的新房快要建成的時候,我為他送去了六扇大門。
關鍵時刻,主動請纓,村中舊貌換新顏2019年正值貴州省脫貧攻堅的決戰時刻,都勻市裡需要加大駐村幫扶力度增派一批幫扶幹部,接到了組織的詢問電話,我立馬告訴組織我願意接受這個光榮的任務,到拉海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完成脫貧攻堅最後的收官任務。 因為我知道,局黨組裡只有我對拉海村最了解,在當地最方便開展工作。剛接手村裡的工作,我就發現雖然大部分群眾已經實現脫貧增收,但是多數是靠外出務工與政策兜底,村裡的產業基礎薄弱。為了改變現狀,我先讓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化、規範化,積極組織黨員參加學習,宣傳黨的政策方針。經常與村裡的骨幹村委談話,並建立AB角制度,讓駐村隊員與村委對應,手把手的教授計算機操作,帶領他們融入工作機制。發展黨員積極分子,為下一步的黨組織培養了後備力量。 為了豐富群眾的日常生活,我積極協調爭取資金,新建1處4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修繕文化室90平方米,配套圖書2313餘冊,配齊了娛樂設備、文化器材和健身器材。
抓產業發展,留星火燎原為了抓好產業發展,增加集體經濟,我梳理出了歷年來村裡的產業發展路徑,我發現中華蜂養殖與核桃種植是目前村裡尚存的項目,產量一直不成規模。中華蜂養殖項目總投資28萬元,養殖240箱,由於拉海村缺少花圃,更缺少養殖能人,一時半會無法改變現狀,聽說鄰村中華蜂養殖已經初具規模,我便積極對接開展合作,以我們現有的蜂箱與蜜蜂入股,充實產能,擴大規模,目前該項目覆蓋貧困戶77戶,通過入股合作實現分紅增收20%,未來有望進一步提高。為了發揮好主包單位的力量,我積極協調都勻市稅務局的支持,為核桃苗種植項目買來化肥與農藥,折合幫扶資金2萬餘元。 讓我感到欣慰與自豪的是,去年我們拉海村的貧困發生率從最初的41.2%,降到了0,真正的做到了精準脫貧,不漏一戶,不少一人。有黨和群眾的信任,無論我今後去往何處,拉海村也是我割不斷的念想,因為這是我熱血揮灑的地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