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地球有「兩隻眼」看向外太空,一隻是位於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另一隻就是位於中國貴州的「中國天眼」(FAST)。2020年12月14日,《自然》通過官網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
不幸的是,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去年12月突然坍塌。阿雷西博對射電天文學的重要發現以及行星和太陽系的研究貢獻巨大。阿雷西博在發現太陽系外第一顆行星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幫助天文學家識別了飛越地球的潛在危險小行星。
長期在阿雷西博天文臺工作的物理學家門德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失去阿雷西博,就失去了一天24小時監控微弱無線電信號的能力,現在我們只有一隻眼睛了。」世界科研人員看向地外天體的眼睛「瞎」了,然而,中國正在向國際科學家開放FAST。
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中國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通過評審後,將可以使用「中國天眼」進行觀察。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
自2011年開始建設、2016年落成啟用,歷時三年多調試驗收,FAST的觀測範圍已經能企及河外星系甚至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邊緣。FAST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突破了傳統望遠鏡的工程極限,採用全新設計方案、口徑更大,比國外同類望遠鏡的調試期更短,遠超國際慣例和同行預期。
FAST一問世便捷報頻傳。從2017年10月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以來,到2020年1月,已經發現102顆脈衝星,兩年的「調試階段」中發現脈衝星的數量,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FAST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早在2019年11月,中國國家天文臺召開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便透露,FAST自2021年起面向全世界開放,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