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歷過瓶頸期?有沒有竭盡全力想提高自己卻最終失敗的經歷?你是否在無數次嘗試後遭遇失敗,然後便很久不敢重新開始呢?
其實,這些我們都經歷過。你沒能實施行動,也沒能實現計劃,但有沒有可能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大多數人採用並認可的策略出了問題呢?
研究人類行為、意志力和大腦方面的科學家給出了一個更好的替代方案,它能幫你實現計劃,如果改用這個新策略,你的一切都將改變,你很清楚只要採取行動,就能養成好習慣、實現目標並最終改變人生,你會如何選擇?歡迎來到微習慣的世界!
今天給大家介紹這本書籍《微習慣》。
作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宅男,既沒有耀眼的履歷,也沒有高薪的工作,他只不過像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擁有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現狀,和喜愛享樂、逃避改變的自然傾向。也正是因此,他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對人類培養習慣過程中體現的規律做了一番研究,從生物學和心理學視角出發,用自己做實驗,得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結論。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基本上就是「100個伏地挺身」縮減成每天 1個,把「每天寫 3000字」縮減成每天寫 50字,把「始終保持積極思考」縮減成每天想兩件好事
總的來說,微習慣體系的基礎在於「微步驟」,那些「小得不可思議的一小步」。
微習慣就是你強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為。微步驟每次都能有效果,而習慣來自堅持,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微習慣策略就是強迫你自己每天實施 1到 4個「小得不可思議」的計劃好的行動。這些行動小到不會失敗,小到不會因為特殊情況就被你輕易放棄。它們有雙重作用,激勵你繼續做下去,並會成為(微)習慣。
你是否經常因為想做和必須做的事而不堪重負?在考量一種策略時,你一定會關注它是怎麼融入你的生活的。許多習慣類書籍(明智地)推薦你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的方法,這是因為我們的意志力有限,無法一次應對過多習慣。
可是誰願意 6個月裡只專注於一個方面,放棄其他你同樣想要提高的方面呢?因為習慣有很高的價值,這麼做的確值得,可是如果你也想練出好體形,卻只能在一段時間裡專注於寫作這一件事,你是否會感到遺憾呢?
你目前行為的焦點和你想提高的其他領域之間的緊張關係,會讓你偏離原計劃。微習慣策略則不同,微習慣不需要太多時間與精力,可以完全的融入生活中,同時養成一個或多個習慣。
這是個一步步教你選擇和執行自己微習慣的應用指南。建議你現在拿出一個便箋本和一支筆,看完以下內容後,寫下自己的計劃和策略。
第一步: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把你想在某一時刻擁有的習慣列成一張簡要的清單,重要的習慣會很快浮現在你的腦海裡。它將成為你在第一步的參考清單。下面有一些習慣計劃供你選擇。
1.一周彈性計劃:從一個習慣開始,使用微習慣策略一周時間,然後進行一周評估,有沒有感到精疲力盡?是否發現自己每天都能輕鬆超額完成目標?完成這些目標是否不費吹灰之力,讓你渴望培養更多好習慣呢?從評估結果中選擇繼續專注於一個習慣或者增加更多習慣,推薦給想嘗試微習慣策略,但不確定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人。
2.單一微計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個微習慣上,這種計劃成功率相當高。如果此刻對你來說,某個目標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其他目標,這個計劃推薦給你。對自控力很弱的人,這一計劃也是個好選擇,因為可以幫助他們改善自控力。
3.多項微計劃:一次培養多項微習慣。如果你渴望養成好幾個習慣,或者不滿足於一次培養一個,那麼多項微計劃就很適合你。請記住:你的微習慣越多,超額完成的可能性就越低。
選好了適合自己的微習慣計劃之後,把你想要養成的習慣變成「小的不可思議的一小步」,把選擇好的微習慣和計劃寫在紙上。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想知道習慣是否值得我們付出努力的最佳方法是先認清來源。最好的習慣直接源於你的生活觀念。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和別人對你的期待並不是我們要尋找的想法來源。如果你是因為別人或者社會的觀點才努力改變自己的,會發生強烈的內心牴觸。
列好習慣後,看看你為什麼想要實現它們,但別在這一步就停止。再問問為什麼,不斷地問下去,直到形成循環和重複為止,就必須誠實地回答問題,深入挖掘,找到微習慣的內外價值。
第三步: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
培養習慣的常見依據有兩種,時間和行為方式。
如果你打算根據時間來選擇習慣,可能會說「我打算周一、周三和周五下午 3點鍛鍊」。如果你打算根據行為方式來選擇習慣,可能會說「我打算吃完最後一口午飯之後 30分鐘再去鍛鍊」。
從事朝九晚五工作的人群的日程非常規律,所以對他們來說,根據時間來選擇習慣通常效果很好。而對那些日程比較靈活的人群來說,根據行為方式來選擇習慣也許更好,這可以幫助他們維持一種穩固而有彈性的日程安排。選擇運用哪一種依據都取決於你(想要)的生活方式。
第四步:創建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滿足感等抽象回報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思維方式密不可分,成功會帶來更多成功,因為我們喜歡這種結果和成就感。
我們還要學會愛上延遲滿足的感覺,對之後更大回報的期待是回報的一種形式,它能對你進行抑制,讓你不至於現在就去兌現小回報。在創建微習慣的過程中要讓自己感到快樂。快堅持不下去時,給自己一點獎勵,休息一下。
第五步: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
當你想到某件事時,立刻把它寫下來,就意味著把它提升到了比其他想法更重要的位置上。可以用日曆來追蹤自己微習慣的進展,每天在日曆上核對微習慣是否完成,也可以用手機上的打卡APP。
第六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我們給自己制定意志力要求較低但是頻率很高的任務,久而久之,像這樣反覆不斷地強迫自己執行可實現的任務,我們的意志力就會變得更強大。
如果你只能達到最低目標,它還是會成為習慣(而且相對很快,因為量很小)。一旦它成為習慣,你會處於在它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的完美位置。超額完成一件事情的完美基礎是,這個行為習慣已經存在。
第七步: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
拒絕更大的目標 ,你可以通過設定小目標做更多事。我們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堅持目標上,而不要對任務量抱有較高的期待。
生活中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堅持,因為這是讓行為轉變成習慣的唯一途徑,而且當非習慣變成習慣,也就意味著你確實從與大腦對抗變成與其合作了。
第八步:留意習慣養成的標誌
1.沒有牴觸情緒:該行為似乎做起來容易,不做反而更難。
身份:現在你認同該行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說「我常看書」或「我是個作家」。
2.行動時無須考慮:你不需要做出執行的決定就能開始該行為。你不會想:「好吧,我決定去健身。」你會自然地收拾好東西並出發,這是因為到周二了,或者好像到該運動的時間了。
3.你不再擔心了:剛開始時,你也許會擔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棄,可當行為變成習慣後,你知道你會一直做這件事,除非出現緊急情況。
4.常態化:習慣是非情緒化的。一旦一件事成為習慣,你不會因為「你真的在做這件事」而激動不已。當一個行為變為一種常態,它就是習慣了。
5.它很無聊:好的習慣並不會讓人興奮,它們只是對你有好處而已。你會因為它們而對生活更有激情,但別指望行為本身也是如此。
微習慣策略效果很好,可是如果你在一個行為真正成為習慣之前就停止,繼續添加下一組習慣,那麼可能就會前功盡棄,上面的5種信號代表行為已成為習慣。在沒有養成真正的習慣之前,不要停止哦。
21天是無法養成習慣的。培養習慣時,動力策略遠沒有意志力策略有效。你可以通過每天只做一點點的方法獲得意想不到的大成功。
微習慣策略的精髓便是擺脫高期待值等外在條件的無形限制與心理壓力,讓自己一身輕鬆地行動起來。
只要開始行動,你便有機會做得更多,當行動成為習慣時,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曾經覺得可望不可即的目標,達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