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變路痴,逛宜家居然會完全迷路。」北京晨報記者昨日通過網絡搜索發現,僅一下午時間,發出如此感慨並發圖片在微博上求助宜家路線圖的消費者達數十位。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在宜家家居中,有高達60%的購買品不在顧客原本的購物清單內,而主要原因就是賣場內像迷宮一樣的設計,致消費者衝動消費。而迷路營銷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同時,許多企業也紛紛在網上討論「製造迷路」的可行性。
「迷宮」拉動購物衝動
日前,媒體發布一份調查數據顯示,顧客在宜家購買的貨物有60%不在原本的購物清單之內,然而如此的衝動消費,卻並未影響多數顧客的下一次光臨。
進入宜家,猶如進了迷宮。對此,英國倫敦大學所做調查顯示:顧客在宜家的時間平均高達3小時,最長可達8小時。「獨特的店面路線設計,像迷宮一樣,很多消費者都是不動腦子跟隨別人前進,而溫馨的布置和刺激眼球的價格標籤,很容易使消費者有購物衝動。」營銷業界人士如此分析。
迷宮營銷有人快樂有人煩
針對「迷宮營銷」,昨日網絡上開展了一輪全民大討論,結果是有人鍾愛,有人煩。
「本計劃只買盤子和鞋櫃的。」白領張倩說道,「雖然逛過數次宜家,但這次依然迷路了,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喜愛的盤子,而這確實讓我欣喜萬分。而這次買的穿衣鏡、檯燈、燭臺、摺疊椅、絹花和花盆其實原本都不在我的計劃內。」
但張倩卻並不後悔衝動消費,在她看來,不高的價錢卻可以使家裡顯得更加溫馨、浪漫,衝動還是很划算的。而營銷業界也對此冠以了「迷路經濟學」的計謀——雖然開始找不到路非常痛苦,但買到東西後的快感會是計劃購物的數倍,即迷路、拖延、更快樂。
然而,也有消費者表示,找不到想買的東西或找不到出口時,看著眼花繚亂的物品和迷宮一樣的路徑,賣場裡邊空氣也不是很好,感到很煩躁,走出來後感覺身心俱乏。
地產、網購設想「造迷路」
迷宮營銷能不能「搬到」房地產、電子商務網站甚至汽車營銷的身上?昨日,一些企業紛紛展開討論。
「真是好技巧!怎樣用在房地產營銷之中,從而讓人不經意產生購房衝動呢?」華信大足房地產公司副總昨日在網上發出帖子,廣尋意見。而深圳一科技公司研發經理也發出業內大討論:網際網路可不可以利用宜家的迷路購物思維,而初步討論結果也已出爐,「宜家進去後想出出不來,網際網路卻可以直接關閉瀏覽器,實現迷宮營銷困難不小」。
記者觀察到,國外對於「迷宮」營銷已頗為成熟,就連便利店進門和出門也都不是一個位置,需要消費者在店內不停繞圈。但也有消費者指出,其實現在許多商場和大型超市都逐漸「迷宮化」,但單純地將滾梯變換位置以及打亂貨架,只會給消費者帶來不便。
-八卦段子
全世界最繞的商場+全亞洲最繞的宜家今年6月在上海開業,方向感不好和沒有路線圖的童鞋,請自帶乾糧和裝備!(建議配置:2天乾糧+2天水+睡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