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桉樹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木材,它的生長周期短,從種植到成材只需要5-7年的時間,可以滿足市場對木材的需求。
我們知道,普通的樹木生長周期非常長,大多數樹木需要10-20年才能成材。由於生長周期長,無法滿足我國對木材的需求,使得在過去人們不得不砍伐天然林。為了保護森林,也為了保護我國的自然環境,我國加強了對天然林的保護,沒有相關文件杜絕砍伐天然林。
為了滿足我國日漸上漲的木材需求,也由於巨大的市場刺激,我國廣西各地掀起了桉樹種植熱,截止到如今,桉樹的種植面積比過去10年上漲了10倍,並且還在以每年200畝的速度增長。
據統計,我國廣西桉樹人工林面積達到了3000多畝,佔全國桉樹種植面積的一半,桉樹木材產量更是穩居全國第一。
而且,我國廣西地區的桉樹以全國千分之六的種植面積,生產了我國1/5的木材,廣西桉樹產值更是高達4470億元。可以說,桉樹不僅滿足了我國對木材的需求,還提高了當地的經濟生產效益,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然而有人認為,潛藏在桉樹巨大的經濟價值之外,卻是對當地環境的巨大破壞。那這是真的嗎?
桉樹會破壞環境嗎?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桉樹的認識並不足,認為桉樹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會破壞當地土壤,造成水位下降以及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又把桉樹稱之為「抽水機」,個別激進的地方也會把桉樹稱之為「缺德樹」。
但實際上,已經有研究表明,桉樹的生長用水和其他植被相差不大,比如:每合成一公升物質,松樹需要1000升水,相思樹需要800升,而桉樹需要510升。只是桉樹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其他樹種的生長速度較慢,在我們看來,桉樹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其實,土壤沙漠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能都讓桉樹背鍋。
目前有一些林業專家的看法是,桉樹之所以會導致當地地下水位,以及土壤肥力下降,是因為人們刻意追求經濟效益,導致桉樹林種植密度高,以及超短期輪伐,不給當地土壤恢復的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桉樹有毒,而且它們存在的地方,其他植被很難存活。其實,一種物種為了獲得生存優勢,而壓抑另外的物種生存空間是它們的天性,這並不是它們的錯。
由此看來,桉樹對環境的危害,更多的是因為人們過於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當地的生態環境,並不是桉樹自身會破壞生態環境。
桉樹種植的過於密集,除了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之外,還會帶來第二個隱患:容易引發火災。
桉樹與火災
在我們的印象裡,植物都很怕火,這是因為植物無法像動物一樣移動,一旦遇到森林大火,容易被大火摧毀。
但實際上,植物中有一種另類,它們非常喜歡火,甚至會主動引來火,其中就包括桉樹。桉樹的葉子,枝幹上都含有大量的桉樹油,尤其是葉子,含量最高。桉樹油是一種非常容易揮發,且容易被點燃的物質,在正常情況下,這種物質會被揮發到大氣之中,如果當地桉樹種植數量較多,且過於密集,很可能會導致當地的大氣中充滿這種易燃物質。
如果此時恰巧遇到雷電天氣,或者是人為原因的火點,很可能會導致森林火災發生。在桉樹種植最多的澳大利亞地區就經常發生火災。
桉樹高大又枝葉繁茂,並且葉片容易被點燃,所以它們會加劇大火的蔓延,導致更大火災的發生。當大面積火災發生之後,許多植物因此而死亡,而此時給了桉樹一個絕佳繁盛時機。
桉樹的樹心深埋於枝幹中央,即使當地發生森林大火,也很少會傷及到它們的樹心,而只要樹心存活,它們就很快會從大火中復甦出來。去年年底澳大利亞地區森林大火之後,最先復甦的植物就是桉樹。
等到其他植被復甦時,桉樹已經佔領了大面積的高空領域,葉片能夠享受到更多的陽光,因此生長的更旺盛。而其他植被由於無法接受較多的陽光照射,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會死亡。
另外,桉樹的種子需要經過大火的煅燒之後才能生根發芽,而大多數植物種子則會在大火中被破壞生物活性,導致無法萌芽。
也就是說,每噹噹地發生一次森林大火,桉樹的生長狀態就會更繁盛一次;而桉樹越繁盛,當地越容易發生森林大火。
不過,只要合理種植桉樹,以上這些情況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