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國家長,對於給娃補充「鈣鐵鋅」一直有執念,生怕娃缺這個、缺那個。
但要不要補,怎麼補充,得科學對待,不一定非得吃藥。寶寶平常吃的食物裡,其實就有補鈣之王、補鐵冠軍,補鋅神器!
鈣鐵鋅,怎麼補最靠譜?怎麼吃吸收好?小鶴鶴來講清!👇
文末還有快手食譜哦
鈣能促進骨骼的正常發育,預防骨質疏鬆症,佝僂病等疾病,確保肌肉、神經的正常工作。是促進寶寶身高發育的C位擔當。
判斷孩子是否缺鈣,應結合體內維生素 D 的水平(檢測血清或血漿中25-(OH)D),同時根據飲食情況綜合來分析。
出汗多、枕禿、出牙晚
不一定是缺鈣!
很多坊間流傳的「缺鈣」症狀,都不能準確判斷娃缺鈣。
隨口就說你家娃缺鈣(什麼頭髮微量元素檢測之類的),脫離科學依據,都是耍流氓,別信!判斷寶寶缺不缺鈣,一定要諮詢醫生。
① 0-6個月寶寶:每天800-1000mL奶量,就能保證鈣的需要。
② 7-12個月寶寶:在添加高鈣輔食的同時,每天保證600-800mL奶。
③ 13-24個月寶寶:每天500mL奶(可以喝牛奶、酸奶,也可以吃奶酪),適量增加含鈣豐富的食材,比如豆製品、魚蝦等。
④ 2歲以上寶寶:每天300-400mL奶或奶製品,做到均衡營養,可以適當吃一些堅果。
很多人以為補鈣的第一名是——骨頭湯。但其實骨頭熬成湯後並沒有多少鈣,想通過喝骨頭湯補鈣,每天得喝夠一卡車……
一句話總結:
奶製品、蝦、豆製品、堅果、綠葉菜,都是很好的補鈣擔當~另外記得每天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寶寶長時期缺鐵,會引起缺鐵性貧血,造成免疫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還會影響大腦發育和智商!
根據 WHO 診斷貧血的標準(海平面地區),血紅蛋白(Hb)才是診斷缺鐵性貧血最常用的指標。已經診斷為缺鐵的寶寶,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補充劑補充~
① 0-4個月:通過胎兒期體內儲存的鐵來滿足身體所需,無論哪種餵養方式都不需要額外補鐵。
(早產寶寶、低體重寶寶需要額外補充:出生後2-4周開始需根據體重每天補充元素鐵2mg/kg,直至矯正年齡1歲)。
② 4-6個月: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體內儲存的鐵逐漸耗盡,缺鐵性貧血的風險也相應增加。因此,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從4個月開始為寶寶進行預防性補充鐵劑,但具體還要看寶寶的餵養情況:
純母乳餵養或混合餵養(奶粉比例小於一半):從4個月開始適量服用補充劑,直到開始添加含鐵輔食(例如含鐵米粉、紅肉等)。具體用量一定要先諮詢醫生哦~
完全奶粉餵養:配方奶中已經強化了鐵,保證奶量的基礎上,基本不需要額外補充。
③ 6個月後:6個月添加輔食後,優先保證含鐵豐富的食材,每天有紅肉或其他富鐵食物(肉禽魚每天50g),每周吃1~2次動物肝臟。若已經發生貧血,遵醫囑服用鐵劑。
有的老人給寶寶用鐵鍋炒菜,覺得能補鐵,這個真沒有科學依據~
一句話總結:
給寶寶補鐵,可以多吃高鐵米粉、紅肉、動物肝臟、菌藻類食物。
缺鋅,會導致寶寶食慾減退,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造成生長緩慢。不僅如此,鋅參與到人體的代謝系統,對大腦發育和身高也有影響。
判斷寶寶是否缺鋅,單憑微量元素檢測並不靠譜,需要結合膳食情況、生長發育水平和血漿鋅含量來綜合判斷。
① 6個月以下寶寶:喝奶就夠了(母乳或配方奶餵養)
② 6個月以上寶寶:需要及時添加富含鋅的各種輔食(肉類、肝臟、海鮮等)
長期腹瀉的寶寶可能缺鋅,在腹瀉的時候,除了口服補液鹽,可諮詢醫生添加鋅補充劑。
一句話總結:
給寶寶補鋅,魚蝦貝類、紅肉、動物內臟、穀類、乾果類,都是食物中的補鋅能手。
藥源性的補充劑,會影響食物中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如果寶寶需要補這幾種微量元素,分開服用吸收效果更好~
可以早上補鋅、中午補鐵,晚上補鈣。飯後服用,每種營養元素間隔3小時。
鈣鐵鋅+牛奶?不推薦
有的家長會把鈣鐵鋅補充劑放在奶粉裡一起衝,可能會加重寶寶的腸胃負擔,影響營養元素吸收,還會引起寶寶便秘不消化。
配方奶粉中,有含有促進鈣鐵鋅吸收的優秀組合:CPP+OPO
CPP:(酪蛋白磷酸肽)被譽為「礦物質載體之王」。能有效促進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OPO:(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特殊的脂肪酸分子結構,以植物油為原料,通過酶促酯交換技術,使奶粉中SN-2棕櫚酸的比例達40%以上,從而更好保障脂質、鈣質的吸收,呵護腸道,防上火、防便秘!(升級版星飛帆中SN-2棕櫚酸高達67%,更貼近母乳黃金比例哦~)
1+1>2 的營養公式
鋅+蛋白質
鐵+維生素C
鈣+維生素D
加入千萬媽媽都選擇的【飛鶴星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