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時間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與立春、立夏、立秋三個節氣,合稱「四立」。之所以叫立冬,是因為立有「始」之義;冬有「終」之義。立冬,標誌著冬季的來臨。古人總結立冬的三個階段(每階段為5天)的氣象特徵(古人謂之「候」)曰:「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後,水開始結冰,土地開始上凍,野雞進入水中,變成了蜃(蛤)。雖然古人關於立冬的「第三侯」表述,今天看來純屬無稽之談,但其對立冬後,水開始結冰、土地開始上凍的氣象觀測與特徵的概括,比較符合我國東北、華北、青藏高原等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特徵,但與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的華南部分地區的氣候,顯然存在較大差異。
至遲自周代開始,人們就逐漸形成了立冬日迎冬、祭祖、賀冬、補冬等禮俗。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人們通過對立冬時自然界氣象、氣候的觀測,逐漸形成了很多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短句或韻語,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多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諺語。今天,文史君就來說說古代中國的立冬諺語,及其體現的古代中國先民們的智慧。
一、預示冬季及來年氣候的立冬民諺
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時間中,經過長時期的觀測及經驗的積累,逐漸發現立冬日的氣象徵候與即將來臨的冬季,來年的春季,甚至是明年一年的氣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進而概括出許多相關的民諺。
有的地方的民眾認為,立冬這天是否颳風,風向如何,將預示著這年冬天的溫度高低。因而流傳民諺說:「立冬刮北風,皮襖貴如金;立冬刮南風,皮襖掛牆根。」意思是說,如果立冬這天刮北風,冬季的天氣就會很冷,禦寒良器皮襖的價格就會飛漲,甚至象黃金一樣昂貴;反之,如果立冬這天刮南風,天氣暖和,皮襖就會被閒置而不值錢了。與之相似的民諺,還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等。
還有的地方的民眾,將立冬這天有無風及風向,作為預測冬季,甚至來年春天雨水多寡的依據,故有「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幹)土」、「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立冬有風,立春有雨」等民諺的流傳。
有的地方的民眾則將立冬這天陰晴、降水,作為判斷冬季陰晴、降水多寡的依據,故有民諺說:「立冬無雨一冬睛,立冬有雨一冬陰。」意思是說,立冬這天如果不下雨,整個冬天都會是晴天;如果下雨,整個冬天都會是陰天,甚至會有連綿陰雨或降水。因此,「立冬無雨一冬幹」、「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落雨一冬落」(指爛冬)、「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等民諺,在今天湖南、江西、福建、廣西、貴州、安徽、陝西、上海等南北各地,廣為流傳。
但在今福建、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有的民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立冬這天下雨,則冬季大多晴朗;立冬這天晴朗,則冬季大多降水:「立冬晴,一冬淋;立冬落,一冬渴」、「立冬晴,一冬淋;立冬淋,一冬晴」甚至來年春季的降水量,也要取決於立冬這天是否下雨,這就是民諺所說的「立冬無雨防春旱」。
江西、廣西等地的民眾將立冬這天的陰晴,作為預判冬季溫度高低,進而決定是否要充分儲存過冬取暖的柴火、茅草的重要依據,所以有「立冬晴過寒,弗要櫥柴積」、「立冬陰,一冬溫」、「立冬晴,柴火堆滿城;立冬陰,柴火貴如金」、「立冬晴,茅草放滿坪;立冬雨,茅草貴過金」等民諺。湖南、廣西有些地方的民眾,甚至還將立冬這天的陰晴,作為預判來年夏天氣溫高低的依據,故有「立冬出日頭,夏天冷死牛」的民諺。
有的地方的民眾將立冬這天是否有霜,作為判斷來年春天氣溫高低的依據,故有「立冬無見霜,春來凍死秧」的民諺。也有的地方的民眾將立冬這天是否打雷,作為判斷來年春天雨水多寡的依據,故有「立冬雷隆隆,立春雨濛濛」、「立冬打雷要反春」等諺語的流傳。
有的地方的民眾將立冬當天,或立冬到冬至期間內的溫度的高低,作為判斷來年降水多寡的依據,所以有的地方流傳著「立冬到冬至寒,來年雨水好;立冬到冬至暖,來年雨水少」的民諺。有的地方的民眾則將立冬當天的冷暖,視為全年冷暖的預兆:「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二、及時農作、進補的立冬農諺
至遲自周代起,古代中國就基本確立了農業在國家經濟生產部門中的主導地位。歷代統治者大多著力推行「籍田禮」、「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等各項禮儀或政策,扶持農業的發展。曆法的制定頒行,節氣的設置等,無一不含有指導農事的重要用意。
立冬雖然是一個預示著冬季即將來臨,經過秋收後,農作已基本暫告一段落,但有些農事,仍與立冬節氣有密切的關係。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積累中,人們逐漸觀察到某些農事、農作物的栽培等,與立冬節氣密切相關,因而編出朗朗上口、簡便易懂的民諺,加以表達。
南方客家人普遍流傳著「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春後犁鐵」的民諺,南方很多地區的民眾也有「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的民諺流傳,都指出了秋收後,應儘早翻土耕地的重要性。如果趕在立冬前翻地,既能極大提升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的產出率;還能大量殺死蟄伏土中過冬的蟲卵,降低來年土地中蟲害的發作率。
北方很多地方的民眾,根據長期的觀察和經驗的積累,提出了立冬節氣適宜或不宜播種的農作物的農諺,如「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蔔」、「立冬種豌豆,一鬥還一鬥」等。還有的農諺,指出了立冬日的某些氣候、氣象,將會有災害發生。如有的民諺說「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江西等地則有「立冬暗(陰天),禾穀倒田坎」的民諺。
隨著冬季的來臨,重視養生的古代中國人,也形成了「入冬日補冬」的習俗,並創造出「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有食補,春來勇如虎」等民諺。立冬滋補的佳品,主要是狗肉、羊肉、豬肉、鴨肉等肉類,及大棗、甘蔗、白菜等蔬菜水果,故有「立冬白菜賽羊肉」、「立冬蔗,食不病痛」等民諺的流傳。
北方很多地方,立冬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很多地方,不知道是因為以前生活水平較低,常年吃不到幾次米糕,所以要趁立冬節氣,狠狠地吃一頓呢?還是緣於對米糕的極度鍾愛?以至於很多地方,竟流傳著帶有些須詛咒性質的「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的民諺,令人不寒而慄!誰還敢立冬時,以貧困、忙碌等種種藉口,不做、不吃米糕呢?能創造出這樣一條民諺的人,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妥妥滴狠人一枚!
文史君說
古代中國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長期的觀察、感受,通過經驗的日積月累,創造出一條條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立冬節氣諺語。對待這些傳統民諺,我們現代人應秉持辯證的心態:既要承認這些傳統民諺中,蘊含著符合現代科學知識和認知的因素,因而自覺地將其傳承和發揚光大;也要充分注意到這些民諺因受時代、地域、科技文化發展程度等因素,而難以避免的存在錯誤或迷信糟粕等局限性,不宜盲目、不加辨析的全盤接受。
參考文獻
1. 溫端政:《古今俗語集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溫端政:《中國諺語大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3. 高達:《二十四節氣諺語新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4. 李璐:《二十四節氣諺語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