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不是英法雙語的別看這篇文章,看了你也看不懂」被刷屏了,文中該作者有感於「雖然蒙特婁是一個雙語城市,但是從來沒有一篇真正的雙語文章」,就出了一篇號稱「全世界第一篇純粹的英法雙語的文章」。文中用英法雙語無縫對接的形式寫出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此文一出,人們紛紛各種感慨。但是作為在「阿語界」摸爬滾打多年的小女生我,就兩個字:呵呵~~~~,弱爆了。
倆語種無縫對接那事兒,阿拉伯人早玩了好多年了,甚至可以文藝地說「當混用成為一種習慣」。隨便FB上翻個牆就是個法阿混用,下文正文劃線部分是阿語,未劃線部分是法語。該FB主人是80後,應該也和阿爾及利亞獨立(1962年)之前的「殖民教育」相去甚遠。內容也是十分自然地祝賀朋友結婚。
再來一個英阿對照的廣告:來自巴勒斯坦,主人同樣是當地80後。這個更誇張,直接阿語字母上了。廣告廣告,廣而告之,他這麼寫廣告,說明他的目標顧客群都能看懂。
再來一個,大家記得這位勇猛的黑袍(由於除了黑袍我連性別都無法確定。只能稱這位為黑袍,某些人真要想多我也沒法子)不?懂阿語的讀一下就明白了,呵呵,用阿語字母寫的英語。算英阿混用的最高境界不?
P.S.上傳此圖的是一位阿聯(還記得上回我說的不?真正的杜拜本地人都稱自己是「阿聯人」而不是「杜拜人」)的90後。
不僅在網絡語言中混用的現象普遍,現實生活中混用也十分常見。
本人做小翻譯的歷史中,經常可以遇到馬格里布三國(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的客人安排兩個翻譯(阿語,法語)的情況。即便如此,都經常會有翻譯聽不懂話的狀況,除了被中東的阿拉伯人稱為「一年級之後大不同」的馬格里布方言因素之外,法阿混用也是對翻譯腦轉速的一大考驗。一次一個阿爾及利亞女客人非常熱情地拿了禮物送我:「C』est à koum. shukran.」
好吧,我無恥地承認,我確實聽懂了。
同理還有因英阿混用造成的阿式英語。在老外佔多數的杜拜,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英阿混合語(其實當地還有印地語和英語混合語,印地語和阿語混合語,甚至還見過三語混合,不過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此處不展開)。
常見的有「I am khaliwali everyday」 「jibi license」「AC mafi cooling」……不過,這事兒吧,有一個詞叫「語境」哈哈哈哈。
有人問有沒有法英阿結合的例子,我必須說,我見過的不多,但是還真有(有人說,咋你都見過,我說我就是見過我有嘛法子,你做個十多年小翻譯,也許你也能都見過)。
說一個極端的例子,之前那個突尼西亞「醬油黨」,會說阿語、法語和英語。來上海參加研討會,跟我說了一句超級經典的話:
「Je veux une soya sauce. Can you buy for me inchallah?」
唉~~~~~讀者裡做醬油外貿的可以考慮出口去突尼西亞~~~~~
還有一回是黎巴嫩的一個法國人開的大學叫聖若瑟大學(這個學校和今天的交大醫學院是同源的,至於什麼淵源本人就不展開了),這個大學自從在杜拜開了一個分校後,感覺就是這些工作人員開啟了英法阿三語混用的節奏啊。打開這個學校網站的主頁,就能輕易找到英法阿三種語言,頓時一股熱氣騰騰的「殺氣」撲面而來!
總結下,往淵源上說,語言混用自有其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但是現實的運用上,顯然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端,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複雜。
正如那位蒙城小夥伴所說:「 Des fois I find myself not remembering the French word for something. 」(有時我發現一些東西想不起來法語怎麼說。)套用在這兒,就是「我想不起來一些東西用英語/法語/阿語該怎麼說。」
最後,奉上阿爾及利亞著名歌手Cheb Khaled演唱的愛情歌曲:「Aisha」(阿伊莎)。
全曲用法語演唱,但是末尾那段阿語(馬格里布方言)的段落堪稱全曲最經典的部分。(歌詞的中文翻譯僅供參考,說白了就是:不是我翻的~~~~)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