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跨越世紀的歷史時空裡,這首西南聯大的校歌,依稀在山水間迴蕩。
這是一所大學,存在前後不過九年,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愛國、進步、奉獻精神的豐碑。
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處邊陲,卻引領思想、服務社會,開啟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絢爛的一頁。
這就是戰火中的西南聯合大學。有人把它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大學之一,有人甚至認為,西南聯大是中國乃至世界可繼承的一宗遺產。
11月1日,是西南聯大校慶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中心師生的「重走西南聯大路」2019年湖南站活動日前在湘西的懷化市新晃縣落下帷幕。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毅然開啟漫漫遷徙,輾轉長沙後一路向西,終在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為革命保存科學火種,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
82年後,四百餘名清華師生,踏上這條遷徙之路,選取部分山路徒步行走,緬懷前輩,磨鍊意志,探尋戰勝困難、迎接挑戰的精神力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賈莉與中心師生一起回顧西南聯大歷史。
她說,1937年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面臨國難當頭,清華大學南下湖湘,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三校的前輩們歷經艱險,翻山越嶺,顛沛流離,靠徒步行走,歷湖湘、經貴州、抵雲南,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回顧歷史,不得不感念西南聯大精神,正是在這一精神的感召下,清華才能夠保留、發展和壯大。
湖南新晃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彭智華在開營儀式上說,1938年3月13至17日,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師生在前往雲南途中、於新晃停留,將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帶到了新晃,81年後的今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中心的師生在新晃重走西南聯大路,領略新晃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是對西南聯大的再一次傳承,也將對新晃的經濟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當前,全球治理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清華學子肩負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由此,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重走西南聯大路,更具特殊意義,它既向歷史先輩致敬,又向未來發起衝鋒。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中心師生重走西南聯大路
據了解,清華經管EMBA行知中國-人文篇重走西南聯大路(湖南站),是面對全球EMBA精英,將人文、地理和經濟教學與戶外運動相結合的綜合課程,旨在傳承西南聯大精神,感受團隊協作和互助之情,讓學生們體會當年求學的艱辛,進一步理解「剛毅堅卓」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含義,並將這種精神落實到實際的企業管理中,承擔起新時代中企業家的責任。
據介紹,「重走西南聯大路」活動計劃分三年完成,即在2021年在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之際完成湖南段、貴州段和雲南段近1500公裡的行程。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鄧暉)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