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聯大路:再尋大師精神

2021-02-19 看文明

「重走聯大路」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為2019級EMBA班組織策劃的教育實踐活動,於10月23至26日走進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旨在以腳步丈量歷史,引導學生體悟聯大風採、傳承聯大精神。

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大淵源頗厚——兩所高校曾共享過許多名家大師的風採,如師資隊伍中的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梁思成、費孝通等巨擘,更是共同孕育出了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等大批國家英才。

回首當年,西南聯大身處戰亂中,卻在短短數年之間塑造了一座中國高等教育的高峰,培育出的3300餘名畢業生中,不乏各領域院士、科學技術頂尖人才。

而今無疑擁有比當年優厚的物質基礎,回到西南聯大,尋找破解當下教育困境和癥結的「藥方」,成為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學者劉東在《自由與傳統的會通——重讀<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一文中,對西南大學的學風進行了深刻解讀,從中尋找對於當下的啟示。

「只有相對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相對熟練的思考技巧,才會賦予他們以真正的思想自由,使之足以在今後面對習以為常的俗見時,敢於自出機杼地大膽立論,從而敢於在隨波逐流的社會中,具有充當中流砥柱的主見與風骨。」「跟那個很溫和的博雅概念連在一起的,和那個很博學的通識概念連在一起的,其實正是自由的精神,強調自主思考、大膽創造、獨立判斷,和個人的道義責任,由此就造成了精神的解放!」

西南聯大留給後人的財富是極其豐厚。重走西南聯大路,不僅僅是物理距離上的行走,也是精神上的回歸與傳承,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尋溯,更是新時代清華學子對聯大精神財富的再次挖掘和對中國教育方向的探問。

「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西南聯大的校歌歌詞道出了南遷的艱辛坎坷。

由267名家庭困難的男同學和11位中青年教師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是三路人馬中最辛苦的。他們跨越湘、黔、滇三省,步行3600裡,歷時68天,被稱為「文人長徵」。

這次旅行也是一次「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實踐行動。教學活動在途中因地制宜、不失時機地進行。聞一多講授「桃花源」地名的原始意義,指導學生收集民歌、研究地方語言,李繼侗教授介紹鄉野農村的情況,袁復禮教授則實地講解河流、地貌和演示的構造變形,曾昭掄老師每到中途休息或營地留宿,都會取出防毒面具,向當地民眾講解防毒防空常識。

龍溪書院副院長姚斌講述了西南聯大師生留下的種種佳話。拜訪苗寨、走訪民眾、調查社會……沿途的風俗民情,豐富了西南聯大師生的眼界;西部的貧瘠落後,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報國之志;對知識的敬畏、學習、傳播,他們身上由此呈現出「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也為當地民眾種下了學知救國的星星之火。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因連遭日軍轟炸分三路遷往昆明,並於1938年4月在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便是長沙臨時大學西遷中的一路。

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西部,毗鄰貴州。1938年2月19日,「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出發,途經這裡,進入貴州,繼續向雲南昆明挺進。【此處日期的核實,根據營地展板】

「湘黔滇旅行團」在1938年的短暫停留,讓清華大學與新晃縣結下了深厚友誼,彼此關注延續多年。

2019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知行中國團隊,又從北京來到新晃。兩支隊伍,其實一脈相承。清華大學與新晃縣的牽手,81年來遠不止這兩次,許多清華人在幫助新晃、影響新晃。

2018年6月29日,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楊思琴,回到了畢業6年的新晃一中,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的求學和成長故事。她介紹的「雙導師」培養模式,讓備戰高考的中學生對清華大學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嚮往。

同年1月,另一位清華人走進了新晃縣的另一所中學——恆雅中學。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全旺,在這裡舉辦了一場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清華精神」為主題的講座。李全旺以自身求學經歷為例,對求學路上的困惑作了詳細而精彩的講解,為學生們鼓舞了士氣、提振了信心。

與西南聯大一脈相承的是,清華師生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秉持「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清華人為新晃縣提供了許多書本知識之外的務實相助。

2017年7月,新晃縣晃州鎮興隆完全小學師生們收到了清華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冰從北京寄來的信。張冰在信中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體育鍛鍊,刻苦學習文化知識,追求卓越,立志成才,還聯繫某基金會為興隆完小捐贈了價值20萬元的圖書。

在辦學條件較為艱苦的條件下,興隆完全小學大力推進中球、藝術、科普等工作,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日前,張冰專程來到興隆完小,為學生捐贈了100個足球。每個足球上都有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足球「金哨」孫葆潔的親筆籤名,孩子們激動萬分。

今年8月,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博士團隊也來到了新晃,開展精準扶貧調研。博士團隊一行5人來到魚市鎮華南村,進家走訪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在田間地頭、村路道邊與村民廣泛交流,還就「扶貧後時代」農戶該如何應對問題,與當地扶貧幹部進行了深入探討。

即將到來的11月1是西南聯大校慶日。在西南聯大82歲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知行中國·人文篇——重走西南聯大路」課程將課堂搬到了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10月23至26日,來自清華經管學院EMBA中心的近400名師生,在此重走了西南聯大路。

同一所大學的不同時代,同一個縣城的不同時期,在這次活動中隔空對話、交相輝映,讓歷史與現實緊緊相擁、彼此成就。當年,西南聯大的教授學生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主,付出了畢生的心血,甚至是生命。身在和平年代的清華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別人,從而帶領更多人幫助更多人。 來源:民生網
文/清媒十四班 胡森林 於泳 劉雲 劉欣然 陳國華 門妍 

《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

打開淘寶app,複製連結並搜索進入店鋪,

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請長按識別以下各二維碼,一鍵分享讓美傳遞

郵箱:Lou8001@126.com

編輯部郵箱civilization@vip.sina.com

雜誌訂閱熱線010-67135565   

手機訂閱15601276050     

聯繫人溫志榮

辦公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7:00

門市訂閱: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90號新裕商務大廈402室(地鐵5號線磁器口站十字路口東南角、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G東南口)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微信公眾號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微信客服郵箱:84754005@qq.com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標明「轉載自《文明》雜誌」。

值此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社特別策劃《文明國家話語體系》系列珍藏特刊,從2019年10期至12期《文明》雜誌以「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為主題,分上、中、下篇三本連續推出:上篇《中國之中國》在超越西方「普世價值論」的基礎上構建文明價值的話語體系;中篇《亞洲之中國》在超越「西方中心論」的基礎上構建文明交流互鑑的話語體系;下篇《世界之中國》在超越「文明衝突論」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體系。《文明國家話語體系》系列珍藏特刊旨在探索建立文明話語的理論體系。我們以文明傳播、文明對話專題和文明課題研究報告的形式,通過《文明》18年的實踐探索和文明工程26年的思考研究、總結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規律,嘗試呈現展示文明話語體系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和貢獻。2019年10期為該系列特刊的第一本。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中心師生重走西南聯大路、讀懂中國風骨
    11月1日,是西南聯大校慶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中心師生的「重走西南聯大路」2019年湖南站活動日前在湘西的懷化市新晃縣落下帷幕。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毅然開啟漫漫遷徙,輾轉長沙後一路向西,終在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為革命保存科學火種,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
  • 重走西南聯大路 清華經管EMBA構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來源:中國經濟網原標題:剛毅堅卓、包容創新:「重走西南聯大路」清華經管EMBA構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來源:民生網很少會有一個行程是如此未知。「我們從哪兒走?」「不知道。」「怎麼走?」「不知道。」然而,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教育中心推出「重走西南聯大路」的課程項目後,四百餘名師生毅然決然參加了,並不為什麼,只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西南聯大精神」。
  • 我的聯大路---趙立新
    Mark一下也為以後的吹牛先打一個草稿吧…… …這條路遠去了喧鬧,只留下悲涼,每一步的腳下都埋藏著的是血染墨香; 這條路遠去了號角只留下傳唱,每一步的腳下都是碾碎了的英雄的夢想… 這是我之前寫過的二句詩,一直渴望踏上聯大路
  • 嘉興市「重走一大路」項目標識系統及銅釘地雕設計大賽公開徵集...
    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裡,   嘉興市「重走一大路」項目全面展開,   以弘揚「紅船精神」,   再現「一大路」的歷史場景及風貌。 「重走一大路」項目標識系統及銅釘地雕設計徵集大賽。   我們面向全社會設計者們發出設計徵集令,為正在建設中的「重走一大路」項目,徵集項目標識系統以及道路銅釘地雕圖案設計提案。熱忱歡迎廣大設計愛好者積極參與、踴躍投稿、貢獻佳作。   「重走一大路」項目   標識系統   &   道路銅釘地雕圖案   要按照怎樣的思路設計?
  • 徒步穿越聯大路,緬懷「剛毅堅卓」精神
    本報長沙訊  昨天上午,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湖南同學會組織的「重走聯大路湖南站」啟動儀式在中南大學舉行。儀式結束後,55位來自日本、中國臺灣、香港等地的EMBA學員乘車趕赴沅陵縣涼水井鎮,進行了10公裡的徒步山野穿越。
  • 這批特殊的清華學子為何徒步幾百裡,重走「文人長徵」路?
    【編輯/統籌 王梅梅】10月30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公眾微信平臺發文《清華經管EMBA「行知中國·重走聯大路」|文人長徵中的大學精神》。據悉,清華經管學院新一屆EMBA學生抵達湖南,徒步幾百裡,重走聯大路。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 西南財經大學知聯會舉行學習田向利同志講話精神專題座談會
    12月29日下午,西南財經大學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舉行學習貫徹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田向利同志在四川知識分子聯誼會第四屆一次會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專題座談會。學校黨委統戰部部長明海峰、副部長羅燕,學校知聯會會長李涵,副會長譚洪濤、逯建及部分理事參加座談會,會議由譚洪濤主持。
  • 「中興業,須人傑」——重走西南聯大抗戰西遷路
    作者:範穩(雲南省作協主席)  這是當年在抗戰的烽火中,由西南聯大部分師生組成的從湘過黔、再經黔入滇的抗戰遷徙之路,這是一條聞一多、曾昭掄、穆旦等前輩大師們走過的艱辛圖強之路,曾經激蕩過一群讀書人戰火中的青春和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
  • 實踐「五四」愛國精神,北大學子開山島上重走英雄路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夏興儉 記者 王曉宇)8月9日至10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思政實踐團來到江蘇省灌雲縣開山島黨性教育基地,通過理論學習、座談交流、重走英雄路等形式開展思政實踐活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重走西南聯大抗戰西遷路:「中興業,須人傑」
    2020年深秋季節,我有幸參加了「西南聯大文化之旅」的採風活動,重走當年由聯大部分師生組成的從湘過黔、再經黔入滇的抗戰遷徙之路。作為一名在雲南生活、寫作的作家,西南聯大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多年來一直在我的心中夢魂牽繞,也曾設想過自駕從長沙到昆明,沿途考察當年聯大師生們穿州過府的風俗民情、山川地貌,以追尋先賢們的足跡。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毛子水亦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若著眼於文化的更可貴的一方面,則八年多的西南聯大,始終都在雍容和睦的氣氛中長成。這非特是我們教育史上的佳話,亦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光輝的事情。至少,依我個人的意見講,這件事情比培植出楊振寧、李政道、王浩等那件事情要有價值得多;因為這是人類精神修養的一種最高貴的表現。」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從北京到長沙再到昆明,歷時6個月,幾經周轉,總行程6500裡,終於在戰火暫時未波及到的西南邊陲昆明,建立了西南聯合大學。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
  • 「重走玄奘路 洛陽再出發」攝影展在新德裡舉行
    晚報記者(左)向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贈送玄奘塑像印度新聞學會副主席旁邊是本報記者拍攝的印度前總統、前總理在洛陽訪問的圖片  洛陽晚報印度新德裡專電新德裡時間9日17時(北京時間9日19時30分),「重走玄奘路洛陽再出發」攝影展在位於印度首都新德裡市中心的
  •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孫德林重走長徵路,從韶山毛澤東廣場再出發
    2019年教師重走長徵路團隊從瑞金、延安來到韶山舉行「從韶山再出發儀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孫德林工作團隊積極探索、勇於實踐,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為主題,設計、建設和實踐了「2019年教師重走長徵路活動」和「不忘初心重走長徵路:普通教師團隊『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教學成果20年探索之路」報告會的活動項目。
  • 西南聯大為何能培養出大師級人物?李政道:這是最好的大學
    西南聯大為何能培養出大師級人物?李政道:這是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於1937年11月1日創辦開始,到1946年8月結束為止,短短十年間培養了數百位大師級人物,知名校友包括鄧稼先、李政道、朱亞光等人,為何西南聯大能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這一直是讓人深思的問題,對現在來說也具有啟示的作用。
  • 也談「大師」與「大樓」,從西南聯大的住宿說開去
    有一點需要注意,或者也是值得當下借鑑的,是西南聯大對包括學生住宿在內的校務實行民主管理的辦法。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大學》中頗為自豪於人們稱頌西南聯大為「民主堡壘」。可以說,西南聯大的民主作風也表現在對學生住宿的管理上。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只要不違背抗日救國大局,不妨礙學校秩序和公益,遵守學習制度,其他就沒有什麼限制。
  • 不負韶華,「教師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江西再出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以來,江西師範大學孫德林教授團隊與中央紅軍長徵沿線省份的相關院校的教師合作,聯合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師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江西再出發活動。教師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從江西瑞金(於都)出發,途經了中央紅軍長徵沿線的全部省份,一路上沿著當年紅軍的腳步,走進革命蘇區,參觀紅軍長徵紀念地,舉行教師重走長徵路活動儀式,傳承和弘揚長徵精神,交流和推廣創新創業經驗,在相關院校開展了「不忘初心重走長徵路:普通教師團隊『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教學成果
  • 紅色攻城獅,重走初心路實踐團 到多地開展尋史訪史學史傳史實踐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紅色攻城獅,重走初心路」暑期社會實踐團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實踐的方式赴浙江、江西、湖南、河北等地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按「尋史、訪史、學史、傳史」的思路走訪了嘉興南湖、南昌八一紀念館、橘子洲頭、西柏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