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聯大路」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為2019級EMBA班組織策劃的教育實踐活動,於10月23至26日走進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旨在以腳步丈量歷史,引導學生體悟聯大風採、傳承聯大精神。
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大淵源頗厚——兩所高校曾共享過許多名家大師的風採,如師資隊伍中的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梁思成、費孝通等巨擘,更是共同孕育出了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等大批國家英才。
回首當年,西南聯大身處戰亂中,卻在短短數年之間塑造了一座中國高等教育的高峰,培育出的3300餘名畢業生中,不乏各領域院士、科學技術頂尖人才。
而今無疑擁有比當年優厚的物質基礎,回到西南聯大,尋找破解當下教育困境和癥結的「藥方」,成為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學者劉東在《自由與傳統的會通——重讀<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一文中,對西南大學的學風進行了深刻解讀,從中尋找對於當下的啟示。
「只有相對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相對熟練的思考技巧,才會賦予他們以真正的思想自由,使之足以在今後面對習以為常的俗見時,敢於自出機杼地大膽立論,從而敢於在隨波逐流的社會中,具有充當中流砥柱的主見與風骨。」「跟那個很溫和的博雅概念連在一起的,和那個很博學的通識概念連在一起的,其實正是自由的精神,強調自主思考、大膽創造、獨立判斷,和個人的道義責任,由此就造成了精神的解放!」
西南聯大留給後人的財富是極其豐厚。重走西南聯大路,不僅僅是物理距離上的行走,也是精神上的回歸與傳承,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尋溯,更是新時代清華學子對聯大精神財富的再次挖掘和對中國教育方向的探問。
「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西南聯大的校歌歌詞道出了南遷的艱辛坎坷。
由267名家庭困難的男同學和11位中青年教師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是三路人馬中最辛苦的。他們跨越湘、黔、滇三省,步行3600裡,歷時68天,被稱為「文人長徵」。
這次旅行也是一次「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實踐行動。教學活動在途中因地制宜、不失時機地進行。聞一多講授「桃花源」地名的原始意義,指導學生收集民歌、研究地方語言,李繼侗教授介紹鄉野農村的情況,袁復禮教授則實地講解河流、地貌和演示的構造變形,曾昭掄老師每到中途休息或營地留宿,都會取出防毒面具,向當地民眾講解防毒防空常識。
龍溪書院副院長姚斌講述了西南聯大師生留下的種種佳話。拜訪苗寨、走訪民眾、調查社會……沿途的風俗民情,豐富了西南聯大師生的眼界;西部的貧瘠落後,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報國之志;對知識的敬畏、學習、傳播,他們身上由此呈現出「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也為當地民眾種下了學知救國的星星之火。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因連遭日軍轟炸分三路遷往昆明,並於1938年4月在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便是長沙臨時大學西遷中的一路。
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西部,毗鄰貴州。1938年2月19日,「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出發,途經這裡,進入貴州,繼續向雲南昆明挺進。【此處日期的核實,根據營地展板】
「湘黔滇旅行團」在1938年的短暫停留,讓清華大學與新晃縣結下了深厚友誼,彼此關注延續多年。
2019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知行中國團隊,又從北京來到新晃。兩支隊伍,其實一脈相承。清華大學與新晃縣的牽手,81年來遠不止這兩次,許多清華人在幫助新晃、影響新晃。
2018年6月29日,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楊思琴,回到了畢業6年的新晃一中,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的求學和成長故事。她介紹的「雙導師」培養模式,讓備戰高考的中學生對清華大學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嚮往。
同年1月,另一位清華人走進了新晃縣的另一所中學——恆雅中學。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全旺,在這裡舉辦了一場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清華精神」為主題的講座。李全旺以自身求學經歷為例,對求學路上的困惑作了詳細而精彩的講解,為學生們鼓舞了士氣、提振了信心。
與西南聯大一脈相承的是,清華師生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秉持「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清華人為新晃縣提供了許多書本知識之外的務實相助。
2017年7月,新晃縣晃州鎮興隆完全小學師生們收到了清華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冰從北京寄來的信。張冰在信中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體育鍛鍊,刻苦學習文化知識,追求卓越,立志成才,還聯繫某基金會為興隆完小捐贈了價值20萬元的圖書。
在辦學條件較為艱苦的條件下,興隆完全小學大力推進中球、藝術、科普等工作,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日前,張冰專程來到興隆完小,為學生捐贈了100個足球。每個足球上都有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足球「金哨」孫葆潔的親筆籤名,孩子們激動萬分。
今年8月,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博士團隊也來到了新晃,開展精準扶貧調研。博士團隊一行5人來到魚市鎮華南村,進家走訪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在田間地頭、村路道邊與村民廣泛交流,還就「扶貧後時代」農戶該如何應對問題,與當地扶貧幹部進行了深入探討。
即將到來的11月1是西南聯大校慶日。在西南聯大82歲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知行中國·人文篇——重走西南聯大路」課程將課堂搬到了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10月23至26日,來自清華經管學院EMBA中心的近400名師生,在此重走了西南聯大路。
同一所大學的不同時代,同一個縣城的不同時期,在這次活動中隔空對話、交相輝映,讓歷史與現實緊緊相擁、彼此成就。當年,西南聯大的教授學生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主,付出了畢生的心血,甚至是生命。身在和平年代的清華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別人,從而帶領更多人幫助更多人。 來源:民生網《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
打開淘寶app,複製連結並搜索進入店鋪,
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請長按識別以下各二維碼,一鍵分享讓美傳遞
郵箱:Lou8001@126.com
編輯部郵箱:civilization@vip.sina.com
雜誌訂閱熱線:010-67135565
手機訂閱:15601276050
聯繫人:溫志榮
辦公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7:00
門市訂閱: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90號新裕商務大廈402室(地鐵5號線磁器口站十字路口東南角、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G東南口)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微信公眾號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微信客服郵箱:84754005@qq.com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標明「轉載自《文明》雜誌」。
值此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社特別策劃《文明國家話語體系》系列珍藏特刊,從2019年10期至12期《文明》雜誌以「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為主題,分上、中、下篇三本連續推出:上篇《中國之中國》在超越西方「普世價值論」的基礎上構建文明價值的話語體系;中篇《亞洲之中國》在超越「西方中心論」的基礎上構建文明交流互鑑的話語體系;下篇《世界之中國》在超越「文明衝突論」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體系。《文明國家話語體系》系列珍藏特刊旨在探索建立文明話語的理論體系。我們以文明傳播、文明對話專題和文明課題研究報告的形式,通過《文明》18年的實踐探索和文明工程26年的思考研究、總結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規律,嘗試呈現展示文明話語體系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和貢獻。2019年10期為該系列特刊的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