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大師」與「大樓」,從西南聯大的住宿說開去

2021-02-19 雲南師範大學學生公寓

有一點需要注意,或者也是值得當下借鑑的,是西南聯大對包括學生住宿在內的校務實行民主管理的辦法。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大學》中頗為自豪於人們稱頌西南聯大為「民主堡壘」。可以說,西南聯大的民主作風也表現在對學生住宿的管理上。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只要不違背抗日救國大局,不妨礙學校秩序和公益,遵守學習制度,其他就沒有什麼限制。在這樣一種只要遵守「底線規則」就可以自由成長的民主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發揮,個性表現得到了尊重。比如,即使住宿空間有限,但學校管理者對於學生「天馬行空,隨性而為」的布置,往往也不會阻攔禁止。以至於西南聯大的「壞學生」汪增祺在《新校舍》和《雞毛》中,都描述了以下這段宿舍裡的軼事:「學生並不老老實實地讓雙層床靠牆直放,向右看齊,不少人給它重新組合,把三張床拼成一個U字,外面掛上舊床單或釘上紙板,就成了一個獨立天地,屋中之屋。結鄰而居的,多是談得來的同學。也有的不是自己選擇的,是學校派定的。我在二十五號宿舍住的時候,睡靠門的上鋪,和下鋪的一位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一般說,學生搬床位,調換宿舍,學校是不管的,從來也沒有辦事職員來查看過。」[7]

學校雖在1939年成立訓導處,但由訓導長、教務長、各院院長、各系主任及各導師共同組成的訓導處更注重的是自治的啟發與同情的處置,以實現嚴整的生活,造成誠樸的風氣。

所以,西南聯大的學生住宿管理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治會、學生社團和學生自主活動來進行的。這種做法有利於增強民主的西南聯大學生的求學欲望,有利於使訓導工作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體現了聯大以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完善為教育目的的教育理念。[8]

現在回首,無論與當時的西北聯大等高校進行橫向對比,還是與當下的高等教育進行縱向對比,西南聯大的教育無疑是相當成功的。雖然,我們也可以討論,其成功固然有當時的師生集體「知識圖存,求學報國」的熱血澆灌,但是,這與當時的管理者在捉襟見肘中踐行的理念也是絕然分不開的。從今天的史料,尤其是從親歷者的回憶可見,艱難困苦之中,三校聯合的最高管理者和大師們在進行校務管理時,不唯親、不唯私、不唯上,而只唯「為國家和民族保留好讀書種子,育好人才」的理念。這樣的理念,既樸素,也高尚。當時所實行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學生住宿管理的制度,能夠集思廣益,在物質艱難之中,師生仍能精神飽滿,教師全心育人,學生求學上進,這也是取得光耀中國教育史的豐功偉績的最直接原因。

行文至此,環顧周邊的棟棟高樓,再談所謂「大學」、「大樓」與「大師」,總是感覺有些蒼白無力。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住宿,當然與其當時的歷史條件分不開,與西南聯大當時本身的特色分不開,但正是那種「物質艱難,精神飽滿」的時代特性,使人們忽略了所謂「大樓」的意義,這既成就了一個個個體,也成就了一個教育史上的「神話」,也使我們今天在尋訪西南聯大之後,重拾大家常議「大師」與「大樓」的話題。

[1] 洪德銘:「西南聯大的精神和辦學特色」,載《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2] 註:教員多根據學校來源聚團居住,如北大人多居於北郊龍泉鎮一帶,清華人則集中於西北郊的大普吉。

[3] 廣少奎、劉京京:「衝突與緩和:西南聯大內部矛盾論析——兼論「聯大精神」之實質」,載《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4月第4期。

[4] 汪增祺:「新校舍」,載《名作欣賞:鑑賞版》(上旬),2014年第6期。

[5]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一九三七——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華、南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頁。

[6] 政協雲南省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98頁。

[7] 汪增祺:「新校舍」,載《名作欣賞:鑑賞版》(上旬),2014年第6期。

[8] 熊朝雋:「西南聯大的辦學作風及學生風貌」,載《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編輯:段倩文

作者:北京大學公寓中心副主任   王太芹

素材來源:北京大學公寓師生西南聯大調研實踐活動感思錄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大師們的趣事,聯大為何大師雲出?
    我要是考進西南聯大,第一門課就選聞一多的(楚辭)。 聞一多先生是個詩人,一到晚上就精神煥發,所以,聞一多的課全部安排在晚上。聞一多先生上課前,第一件事總是拿出香菸,對著學生們說:要抽菸,自己上來拿。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一上任,他就發表了演說,著名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表的。在西南聯大之前,梅貽琦已經在清華當了6年校長,深受師生的愛戴。蔣夢麟現代人稱讚民國多大師,大師除了學問高,一般脾氣也大啊。西南聯大聚集了一大批的大師,水平高是高,這幫人湊一起,火爆也是夠火爆。我們可以來看看名單。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如今,西南聯大舊址保留了西南聯大原教室、「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聞一多先生衣冠冢等歷史遺存。在西南聯大博物館入口能夠看到四個大字「剛毅堅卓」。這既是西南聯大的校訓,又是師生八年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昆明不是世外桃源。加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貨幣一再貶值,師生們生活極其艱苦。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 每年的教師節,為什麼我們都會懷念西南聯大
    梅貽琦有一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它仿佛是針對西南聯大講的,其實它是梅貽琦1931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說時講的。編輯∆ 梅貽琦的確,西南聯大沒有大樓,卻有大師,且大師雲集。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抗戰困難時期,物資極其匱乏,西南聯大根本不存在「大樓」,他就將「大師」作用發揮到極致,並充分尊重教授。學校開會時梅貽琦常坐在一旁聽講,從不幹涉教授們的發言,只是偶爾站起來給大家倒倒茶水。
  • 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感動不已
    後人評述,張伯苓的退、蔣夢麟的讓,促成了西南聯大的團結。教授們也曾為聯大某一系主任由誰當而爭執,而錢穆則站出來說,此乃何時,他日勝利還歸,豈不各校仍自獨立?眾人紛紛擁護。這張西南聯大的合影很有意思。教授們有穿長衫的、西服的、中山裝的。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教師節之際也談教育——無問西東,大師去哪了
    過去已去,未來已來。教育是什麼蘇格拉底說,&34;。愛因斯坦說,&34;。教育,教書育人,教書是方法是表象,育人是目的是本質。韓愈的《師說》不知還記得否,裡面的一句話,大家應該耳熟能詳—— &34;。無問西東,大師去哪了清華百年獻禮的《無問西東》,描繪了一代代人在時代變革中掙扎前行,尋找自我的故事。裡面戰火紛飛中的西南聯大,是大師雲集的高光時刻,他們的從容淡定是給了學生們最大的慰藉和鼓勵。正如聯大校長梅貽琦所說:&39;大樓&39;大師&34;大師才是學校的裡子,大樓只是學校的面子。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
  •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1938年2月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文法學院在雲南蒙自上課一學期)。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三校和聯大師生聯合上課。聯大行政上設教務、總務、訓導三處。三位處長和五位院長均列席常務委員會,每周開常委會一次。除訓導長外均由三校教授擔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三校師生均為聯大學生,聯大學生均為三校校友。
  • 預告|建築大師梁思成夫婦設計的西南聯大校舍,為何是茅草屋頂的...
    可是,我要跟您說,這排茅草房,雖然曾經只是幾間普通教室,但裡面上課的人可就不尋常了。隨便一堂課,那都是名師,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哲學家湯用彤、經濟學家陳岱孫、社會學家潘光旦、物理學家吳有訓、葉企孫等,這些久負盛名的學者都曾在這裡講課。 聽課的學生呢?
  • 文學大師沈從文也曾被人瞧不起?——談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0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 給沈從文發聘任書的學校裡,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西南聯大。 沈從文到西南聯大任教是經著名的現代教育家楊振聲舉薦的。楊振聲舉薦沈從文,一方面是出於擴大新文學的影響考慮,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友情的因素在。與那些留學海外、拿了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海龜」相比,沈從文進入聯大的過程並不順利,當時的校委會和中文系似乎不認可這位作家來當教授。 有意見的不只是聯大校委會。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所以,很多專家都曾這樣稱讚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系後人對西南聯大的高度讚譽,也是西南聯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 【微·思政】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
    陳省身、馮友蘭等大師名家匯聚於此 80多年過去西南聯大走進了歷史卻留存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文化關乎著一個民族的興衰,到底什麼是文化,可以去西南聯大歷史中尋找。人是不可以忘本的,應當去了解歷史,銘記歷史,並且應當從歷史中汲取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來警示和激勵自己!
  • 西南聯大為何能培養出大師級人物?李政道:這是最好的大學
    西南聯大為何能培養出大師級人物?李政道:這是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於1937年11月1日創辦開始,到1946年8月結束為止,短短十年間培養了數百位大師級人物,知名校友包括鄧稼先、李政道、朱亞光等人,為何西南聯大能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這一直是讓人深思的問題,對現在來說也具有啟示的作用。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西南聯大」時期的法學軼事
    但民國時期戰亂頻繁,對法學教育真正起到實質推動作用主要依靠大學和大師的作用。正所謂大學之大,在於大師。特別是在「西南聯大」這一特殊時期中,雖條件艱苦,法律系的大師先生們時刻不忘教書育人之天職,創造了中國法律教育史上一大奇蹟。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平津淪陷。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湖南長沙,開始先是在長沙組織臨時大學。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梅貽琦:西南聯大之魂    餘斌  今年適逢西南聯大成立75周年暨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謹以此文表示敬意和紀念  一提清華一提西南聯大,人們會首先想到梅貽琦(1889─1962),這是很自然的。他是真正的教育大師,是清華、是聯大的靈魂。  梅貽琦(字月涵),天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