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仿生研究成果發布 多足機器人可獲更強機動性

2020-12-22 家電消費網

  你了解蟑螂嗎?普通人會說這是一種害蟲,繁殖很快,而且會傳播細菌;昆蟲學家會說蟑螂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Blattaria)體扁平,黑褐色;而畢業於北京大學,目前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的黎陳則會說,機器人通過模仿蟑螂的運動軌跡,可以得到更強的機動性。

  就在今年 2 月,黎陳在《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題目分別為《昆蟲與多足機器人在顛簸地形中、身體與地面間的交互》(Body-terrain interaction affects large bump traversal of insects and legged robots)和《昆蟲與多足機器人在跨越巨型間隙時的動力模型》(Dynamic traversal of large gaps by insects and legged robots reveals a template)。

  在第一篇論文中,黎陳指出,昆蟲與多足機器人在穿越複雜地形時,面對大型障礙物時,他們必須要快速穿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昆蟲和多足機器人的身體都會和障礙物發生接觸。以現有的科學成果來看,科學家對於這個過程的描述是和理解都是欠缺的,比如機器人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性能才能穿越特定高度的障礙物等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黎陳和博士後研究者 Sean W. Gart 展開了研究。他們選擇觀察的對象是蟑螂,因為蟑螂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可以穿過高於其尾部四倍的障礙物,遠遠超過了現有多足機器人所能達到的水平。

  起初,研究團隊認為,玄機可能在蟑螂腿上的刺。然而,足跗節的刺實際上是一種感知器官,類似於人類的眼睛、鼻子和嘴。這些刺有感受嗅覺功能,用來尋找食物和發現配偶,同時還有感受聲音、振動的功能,以避開敵害。

  既然不是這些刺,那答案究竟會是什麼呢?於是黎陳和 Sean 準備了一個密封的透明箱子,箱子裡面有兩條「賽道」,分別是顛簸賽道和巨型間隙賽道,箱子外面則是高速攝影機。這兩條賽道分別用來模仿蟑螂平時的生活環境,以更好的觀察這些昆蟲的習性。

  後來,他們發現,蟑螂的步態規律和傳統仿蟑螂式六足機器人設計中提到的並不相同。傳統的機器人所採用的步態名為交替三角形步態,即將身體兩側的六條腿分成兩組,以三角形支架結構交替前行。身體左側的前、後足及右側的 中足為一組,右側的前、後足和左側的中足為另一組,分別組成兩個三角形支架。

  當一組三角形支架中所有的足同時提起時,另一組三角形支架的三隻足原地不動支撐身體,接著重心前移,並以中足為支點向前移動,同時機體的重心落在另一組三角形支架的三隻足上,然後再重複前一組的動作,以此交替運動使機體前行。

  多足機器人的移動需要保證三點:1.滿足機身運動約束;2.保證擺動腿足端能夠落到理想的落足點;3.確保機身具有足夠的穩定裕度。通常,多足機器人為了實現第二點和第三點需要不斷調整機身位姿,這是一個複雜且不穩定的過程,會影響機器人的步態效率,從而降低穿越障礙的成功率。

  事實上,蟑螂的步態非常特殊,結合了動量景觀模型的測算後,黎陳和 Sean 得出了結論:蟑螂和多足機器人在穿越障礙時,保持低初始偏航角和高初始俯仰角的步態會使得穿越的成功率變高,並且能夠突破更崎嶇的路面以及更高的障礙。因此,他們改進了傳統的交替三角形步態,新步態可以跨越的高度比以往高了75 %。

  跨越間隙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研究團隊為蟑螂準備了兩條賽道。第一條賽道用來觀察蟑螂如何穿越障礙,而第二條賽道則是用來觀察蟑螂如何跨越間隙。

  因此,在第二項研究中,黎陳把重點放在了反饋上。蟑螂的反饋本能與反射機能、機器人的反饋主要來自於先前知識和高保真度環境監測。可是,在一些複雜地形中,傳感器和線路規劃很可能受到帶寬、噪音等不利條件的幹擾,以致於機器故障。

  傳統的規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機身工作空間求解和機身位姿調整。現有的機身工作求解主要採用數值解析法,鑑於這種算法涉及到了大量的逆運動解析,因此效率並不是很高。雖然可以用蒙特卡洛方法來避免逆解產生的問題,然而在非平坦地形時,依然效率不高。機身工作空間則是上述機身移動時所需要保證的三點。

  跨越間隙時機器人還需要考慮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重心移動路線。機身高度則是該路線中的一個重要參數,隨著機身高度的增加,機器人足端可達區域就會越來越小,也就致使其跨越間隙的距離越來越短。

  通過對蟑螂進行觀察,研究團隊發現,蟑螂可以很快速地穿過一個和它身體差不多長的間隙,而在穿越之前,蟑螂沒有對間隙的大小進行過測量。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好奇,於是他們結合高速攝影和三維模型,開發了一種動態捕捉運動預測模型。

  該模型可以幫助多足機器人在穿越間隙時控制偏航角和俯仰角,從而提高了穿越距離。根據該團隊的介紹,動態捕捉運動預測模型最高可以實現50%的穿越距離提升。

  研究的應用

  黎陳告訴 DT 君,實驗室目前主要研究動物/機器人與複雜的三維地面環境的力學相互作用,比如:

  對昆蟲:熱帶雨林中的草叢/灌木/掉落的樹葉樹枝/碎石,山區的石頭堆/樹叢。

  對多足機器人:地震/山洪塌方,坍塌的建築物/瓦礫,塞滿東西的房間/倉庫,狹窄的建築物結構(管道,通風系統)。

  同時,黎陳指出,絕大多數的機器人研究集中於如何控制機器人繞過/躲避障礙物,而不是如何成功的越過它們(比如自動駕駛車輛繞過所有的障礙物)。這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善的力學模型來指導機器人的機械設計和控制方法來通過複雜地面環境,而只能靠用各種傳感器來感知障礙物並繞過它們。

  黎陳說到,「剛發表的兩篇文章是我們的最初嘗試,研究的是兩種類型的簡單三維地面環境(大空隙和大臺階)。我們不僅發現了快速通過這兩種地形的力學原理,還應用這些原理提高了機器人能通過的最大障礙尺度。因為我們的模型非常簡單(低自由度,並不包含腿或其它關節),我們發現的這些力學原理也適用於其它類型的機器人(比如車輛)上幫助他們通過這些地形。」

  多足機器人在顛簸地形的步態研究聽起來意義其實比想像中的要大,尤其是災難後的救援工作。現有的救援機器人都不是智慧機器人,需要人工遠程遙控才可完成救援搜索工作。如果多足機器人可以自己穿過複雜地形找到傷者,那麼救援周期就會大大縮短。有的時候,僅僅慢了一兩秒,可能就損失一條生命。

  此外,多足機器人也是地外搜索的常客。和現有的救援機器人類似,目前的太空搜索多足機器人也不是智能的,仍然需要人工遠程操作。

  在上述的兩項應用領域中,輪式機器人也佔有一席之地。不過多足機器人的地面適應力更強,其運動冗餘豐富,可以實現複雜步態。這個特點,在仿生多足機器人身上得到了放大,麻省理工學院在1990年設計開發的 Genghis II 仿生多足機器人的性能,遠遠超出了 1986 年的六足機器人 Adaptive Suspension Vehicle(ASV)。後者不但滿足了所有多足機器人的特點,而且在面對顛簸地形時依然穩定。

  更穩還是更快?

  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是多足機器人在新步態以及新模型的支持下,跨越了更高的障礙,穿過了更高的間隙,但是他們並沒有過多強調這項研究可以使機器人在面對複雜地形時提升行進速度。

  這是因為步態周期內,擺動腿數量越多,雖然會提升機器人的行進速度,但是也會降低機器人的步態穩定性。在研究團隊的成果中,他們偏向於實際應用。低穩定性的產品並不適合於投入實地,而行進速度快則通常是輪式機器人的研究重點。

  黎陳自 2012 年開始就在研究蟑螂步態,他表示,研究的靈感來源於觀察蟑螂在雜亂的三維地形中移動,這些障礙物的尺寸遠遠超過了蟑螂的大小,可他們卻能越過障礙達到目的地。

  他計劃將更加隨機分散的複雜地形投入於研究之中,以便獲得更高的研究成果。「我們正在擴展研究更多其它類型複雜三維地面環境中的運動,通過更多系統的動物實驗,機器人實驗,和物理建模加深和推廣對複雜地面環境相互作用力學原理的理解(Terradynamics)。」

  「我們最終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基礎研究幫助人們更好的設計和控制地面機器人通過(而不是繞過/躲避)這樣的複雜地面環境,就像空氣動力學和水動力學(Aerodynamics & Hydrodynamics)幫助我們理解動物如何飛行和遊泳和設計飛機/飛行機器人和船舶/潛艇/水下機器人一樣。」

  這兩項研究成果更像是多足機器人領域的工具,利用其去開發多足機器人,就能少走彎路,實現更高性能。這對於該領域來說無疑是推動產業的奠基石。不過,研究成果到最終生產之間仍存有一定距離,比如機身「死鎖」、位姿有效耦合等等。(DeepTech深科技)
 

  連結+

  技術男發明仿生靴子,讓自己成為了世界上最快的男人

  美國的一個技術男專心鑽研外骨骼技術,讓自己成為了世上最快的男人。近日,他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Bionic Boots(仿生鞋),穿上這雙鞋子能讓人以40公裡的時速狂飆,這比世界記錄都要快!

  2009年,牙買加短跑選手博爾特在百米短跑比賽中,以9.58秒的成績創下世界記錄。這一速度相當於時速37公裡的汽車,而穿上這雙鞋跑起來比博爾特還要快。

  據IT之家了解,這名技術男名叫Seymour,他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鴕鳥後就對其十分著迷,之後他開始研究鴕鳥肌腱儲存動能的方式,並在12歲時完成第一張草圖,於18歲製作出第一個原型,研發這雙鞋子前後花費了超過20年的時間。

  Bionic Boots模仿鴕鳥腿部構造,可在腳落地時吸收能量,並轉換成向前向上的動力,讓使用者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Bionic Boots使用上幾乎不受環境限制,可在多種地形上奔跑,不過初次使用時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訓練,如果沒有相當練習,恐怕很難自由自在地穿上它行走。(IT之家)

相關焦點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日本早稻田大學首先展開了該方面的研究工作,其研製的WAP、WL以及WABOT   系列機器人能實現基本行走功能。在此期間,日本、美國、歐盟、韓國等國家的多家機構均進行了仿人形機器人的研究探索工作,並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如美籍華人鄭元芳博士1986年研製出了美國第一臺雙足步行機器人SD-1以及其改進版SD-2。
  • 2019值得關注的五大國產仿生機器人
    動物機器人的量產此前早有先例,其主要的應用場景是家用看護。不過,這種仿生機器動物或許會逐漸成為家庭的寵物也未可知。時至今日,國內外對仿生機器人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成果,而這一獨特的技術研究方向還將不斷綿延,朝著延伸出更融洽的落地場景、創造更好的人類生活而努力。
  • 研究大於功效,仿生機器人如何落地應用?
    隨著對於仿生機器人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其的研究也走向了「第四階段」:即構建結構與生物特徵一體化的類生命系統,強調仿生機器人不僅具有生物的形態特徵和運動方式,同時具備生物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等性能特性,更接近生物原型。目前大熱仿生腦和仿生神經也屬於此類方向。
  • 仿生機器人:人類的好夥伴,你想了解它嗎
    相信我們不少人都聽說過仿生機器人,這一產品被稱為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那目前它的發展如何呢?  1、仿生機器人是什麼?  仿生機器人是模仿生物特點,從事生物工作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彌補年輕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解決部分人口老齡化問題和醫療問題。
  • 波士頓動力的「狗」,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和動物的那些事
    它由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哈佛威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攜手開發,HAMR-JR只有一便士大小,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最靈巧的微型機器人之一。而且可以奔跑、跳躍、攜帶超過自身重量十倍的重物和快速轉彎。和波士頓動力的大狗不同,HAMR-JR之所以被稱為「蟑螂機器人」,並不是因為長相,而是在設計上模仿了蟑螂的速度和機動性。
  • 以大自然為師,可上天入地的11款仿生機器人
    近年來,仿生科技正在快速發展,尤其是在機器人行業,從蜘蛛到鳥類,從章魚到蟑螂,各種生物為技術進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仿生科技也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以下是11款典型的仿生機器人。雖然其中有部分產品還處於試驗階段,但這種探索將是未來各種行業應用必須走出的一步。
  • 以色列:仿生兩棲機器人僅巴掌大
    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研究人員近日表示,在對蟑螂和蜥蜴運動進行研究之後,他們研發出一種可應對複雜地理環境、新型手掌大小的高速兩棲機器人,能遊泳、水上跑步以及地面爬行。本古裡安大學機械工程系仿生設計和醫學機器人實驗室從事動物運動研究,並將成果用於仿生機器人開發。實驗室主任大衛·扎洛克說,新型機器人的運動受蟑螂藉助展臂(伸開肢體)行走的機制啟發而來,通過設計,它還能像蛇怪蜥蜴那樣在水上快速行走。扎洛克表示,該機器人可用於農業、搜救以及挖掘。
  • 細數那些漂亮可愛的仿生機器人
    機器金槍魚機器金槍魚機器金槍魚是麻省理工學院自「查理」之後在機器魚研製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這個新原型擁有柔軟的身體,體內只裝有1臺發動機以及6個移動部件,使其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模擬真實魚的移動。機器人壁虎珠海新概念航空太空飛行器有限公司李曉陽博士和他領導的研究組,2008年11月15日研製成功仿生機器人壁虎「神行者」。
  •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竟是最早的仿生機器人,來看看多超前
    到了現代社會,伴隨著仿生機器人的出現,很多研究者都表示,原來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研究出「仿生機器人」了。仿生機器人是如何出現的?研究資料顯示:最早的仿生機器人,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也就是說,距今不過是30年左右的時間,當時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模擬蟑螂的習性,製造出了一批昆蟲機器人。後來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迎來了飛速發展,仿生機器人也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動物被模仿,比方說美國科學家研究出了模擬禿鷹的仿生機器人,這種「機器鳥」竟然可以餵食幼鳥。
  • 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如何突出重圍?
    仿生機器人,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國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以及1893年由Rygg設計的機械馬,其發展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隨著對於仿生機器人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其的研究也走向了「第四階段」:即構建結構與生物特徵一體化的類生命系統,強調仿生機器人不僅具有生物的形態特徵和運動方式,同時具備生物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等性能特性,更接近生物原型。目前大熱仿生腦和仿生神經也屬於此類方向。
  • 碩士研究生從事仿生機器人方向的研究應該注重哪些內容
    仿生機器人方向總體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碩士研究生階段從事相關方向的研究是不錯的選擇,一方面仿生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比較多,另一方面仿生機器人在人工智慧時代也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碩士研究生階段從事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注重細分方向的選擇。
  • 15位學界、業界大咖深度解讀仿生機器人及機器人應用丨CCF-GAIR 2018
    6月29日國內最高規格AI盛會CCF-GAIR 2018盛大開幕,來自全球的頂尖學界和業界的大咖在AI前沿專場分享了許多乾貨,6月30日的CCF-GAIR 2018延續了第一天的火爆和精彩,計算機視覺專場、智能安全專場、金融科技專場、仿生機器人專場、機器人應用專場5個平行專場如期舉行,不同領域的50多位學界和業界大咖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
  • 2018值得關注的國產仿生機器人
    例如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入老齡化社會,發展「仿人機器人」將彌補年輕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解決老齡化社會的家庭服務和醫療等社會問題,並能開闢新的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蛇形機器人:可塑性強,可探索更多未知空間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研發的一款蛇形機器人可「下海」為海底油氣管道做檢測,並且已經通過國內海上油田的實際檢測,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仿生機器人尚處初級階段,黃金時代的到來亦可期
    因此,仿生機器人已然成為了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仿生機器人」是指模仿生物、從事生物特點工作的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相較於其他移動機器人,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適合在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中與人類協同作業,或代替人類工作。得益於人機互動、軟體機器人控制、機器人生物行走等新型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世界範圍內仿生機器人的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 向蟑螂學習 中美科學家軟體機器人研究取得突破
    新華社深圳8月8日電(記者陳宇軒、孫琪)令人討厭的蟑螂,卻成為科研人員靈感的來源。一個由清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8日發布消息稱,他們通過模仿蟑螂研製出的一種新型軟體機器人,在運動速度和抗壓性方面取得了突破。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下屬的機器人專業期刊《科學·機器人學》。
  • 仿蝗蟲無人駕駛、仿生鮣魚吸盤、仿獵豹軟體機器人…今年頂刊中仿生學成果精選!
    通過模擬自然界某物種的神奇構造和功能,人們能夠改進現有的機械結構、新材料、新儀器和工藝研究,創造出許多適用於生產、學習和人們生活的先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中,仿生學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經常活躍於各大頂刊。在這裡,精選了今年仿生學的部分成果,讓我們來一起揭開自然界的奧秘!1.《AFM》:4D列印帶倒刺的仿生微針陣列!增強組織附著力!
  • 可「搭便車」的仿生機器鮣魚誕生 用於海洋研究
    最近一期的《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雜誌封面刊登報導了相關研究成果。目前,水下機器人的研發存在一個難題——它很難在水裡實現自主抓取的任務。而以鮣魚為模板的水下仿生機器人,它為解決這個難題打開了新的思路,因為它通過順勢吸附的行動去完成抓取。
  • 這款六足機器人靠腳踝走路 還能極限懸掛135度斜坡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 | 韋世瑋導語: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CMU)的博士生團隊設計了一個新版本的仿生六足機器人,它能夠在崎嶇的地形中運動,並能抓住像磚塊、木頭和混凝土等粗糙的表面。
  • 仿生科技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一般而言,仿生機器人通過應用環境的判別可分為地面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還有空中仿生機器人。  地面仿生機器人的種類有很多,根據運動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仿人機器人、多足機器人、蛇形機器人和跳躍機器人。
  • 仿生機器人的發展
    人們要求機器人不僅適應原來結構化的、已知的環境, 更要適應未來發展中的非結構化的、未知的環。除了傳統的設計方法,人們也把目光對準了生物界, 力求從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身上獲得靈感, 將它們的運動機理和行為方式運用到對機器人運動機理和控制的研究中, 這就是仿生學在機器人科學中的應用。這一應用已經成為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勢必推動機器人研究的蓬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