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康熙年間,在山東發生過一次特大地震,震級達到了8.5級。不過,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950年的西藏墨脫。1950年8月15日夜,西藏墨脫地區的老百姓們大多數都還沒有入睡。《墨脫區志》載:當時這一地區的百姓們興起了一種猜謎遊戲,許多中老年人,往往會在夏日之夜出門,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猜謎。這意味著百姓們入睡前,大部分人都是待在房屋外面的。
墨脫地震的震級達到8.6級,唐山大地震的震級是7.8級。雖然震級僅僅比唐山地震高出0.8,然而釋放的能量卻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能量,而且餘震持續了足足3年。地震最具破壞力的地方,並非震源正上方,而是震源四周一定範圍之內。由於地震是由地質構造突然劇烈活動釋放的能量引發的,因此會產生地震波。地震波會從震源開始,向四面八方迅速傳播。地震波所及之處,使得地面劇烈搖晃,從而使得地表建築大量倒塌,這些倒塌的建築,才是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才有民間諺語:地震來,到屋外。正是因為墨脫大地震發生時,大部分居民還沒有回到房子,所以雖然地震波能量極大,房屋破壞損毀極其嚴重,但造成的人員傷亡卻並不算太大,加之墨脫地區原本人口稀少,最終造成了4800人傷亡,其中西藏3300人,印度1500人。
眾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這主要是因為日本正好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根據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地球板塊理論,日本以西屬於亞洲板塊,日本以東屬於太平洋板塊,而日本正好位於兩個板塊之間,且兩個板塊目前正在相向運動,這就導致了日本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
同理,墨脫大地震發生的西藏也是如此。西藏和印度以喜馬拉雅山脈為分界,而喜馬拉雅山脈正是北面的亞洲板塊和南面的印度洋板塊相向運動被擠壓起來的,所以西藏的喜馬拉雅山脈,也是一個地震高髮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