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2020-12-14 老羊鏟史

1.

1975年2月4日,10時30分。

遼寧省政府向全省電話通知,發出明確臨震預報,要求工廠停產,成千上萬人被動員到寒冷的室外。廣場上停滿裝著藥品和食物的車輛。

19時36分,7.3級地震發生。

這是我國成功預報的第一個中強地震,在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損失慘重,卻沒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樣預報成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地震專家李善邦在總結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是這樣的:

第一,政治領導貫穿著全部預報過程,從布置前兆偵察,發動群眾,以至發布緊急警報,採取預防措施,每一關鍵環節,都有黨的領導。第二,使人民群眾認識到地震是自然現象,可以預測亦能預防,這樣,就可以很快地發動群眾,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要做好專群結合,認真研究核實前兆真象,並勤向上級匯報,使領導上得以隨時掌握最新情況。第三,綜合各區異常現象時,始終注意到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不因細微而忽略。嚴格區分幹擾與前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地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前震震群發育很正,且很集中。自2月1日至4日19時半主震發生前,在石硼峪地震臺共記錄到前震527次,專業數據分析,知其是前震,注意其發展發現都集中分布在北緯40°38′—42′,東經122°44′—51′之間,就表明這地區附近很可能就是未來危險的震中區。

李善邦說:

海城地震的預報是成功的,但這並不表明地震預報問題已得到解決。實際上,如同海城地震這樣容易掌握的前兆現象是很少有的。

那麼,海城地震前都有哪些前兆,這些前兆是怎樣被掌握的呢?

2.

李善邦把海城地震預測成功的第一條就是政治正確,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正規的中國地震預測始於周恩來總理視察邢臺地震以後,對中國的地震預測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

1966年3月,邢臺發生兩次地震,百姓生命財產損失嚴重。

公元777年,這裡曾經發生過大地震,但一千多年來一直未震,人們以為地震危險已經解除,在全國地震區域劃分圖上被列為低烈度區。

所以這次地震讓人措手不及。

周總理三次親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同時代表中央對地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他的親自敦促和指導下,組建了專門的地震辦公室,召開了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成立了國家地震局,建立起了數以百計的地震臺構成的監視臺網。

就是這個臺網,捕捉到了海城地震。

3.

2020年7月12號早晨6時38分,唐山古冶發生5.1級地震。

專家說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很多人表示不服,因為唐山地震已經過去44年了,人們覺得這個餘震餘的有些長。

其實,對於有了45.5億年的地球來說,44年就是一瞬間,這次古冶地震就是上次地震的餘震。

1975年的海城地震的追蹤就是10年前的1966年的邢臺地震開始的。

1966年3月邢臺地震以後,到1976年,十年的時間,餘震尚未完全停息,而且強烈地震還不斷發生。

1967年河間6.3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而渤海地震就發生在魯東至遼南地震活動帶的中間。

鑑於遼南存在地震危險,1970年3月,遼寧設立了省地震辦公室,在國家地震局的幫助下,開展了地震預報研究。

隨即,有計劃地進行了地面測量並建立了微震觀測臺網。

大地測量是地震臺的日常工作之一,最早是從日本開始的,他們在全國範圍內,每五年進行一次水準測量,每十年一次三角測量,觀測大地的起伏變化。

遼寧地震臺網根據1970年兩次水準測量結果,發現遼東半島向北西西方向傾斜,並在近期有所增長,而在西邊盤錦一帶則有局部隆起。

地震觀測的結果是1972年以來,小震較多,且都環繞著海城一帶分布,活動還逐漸增加,至1974年,比前增加了三倍。渤海沿岸驗潮計記錄的總結亦表明遼東半島向西北傾斜,而營口一帶,則有斷續上升的跡象。

綜合以上一系列不尋常的現象,使人懷疑,在下遼河現代凹陷地區的東側,可能正在醞釀著危險地震,很值得注意。

1974年12月12日,本溪葠窩水庫附近發生地震(Ml=4.8),人民雖感到強烈震動,但沒有遭受損害。

據群測群防監視網的報告,震前地下水發生變動,在丹東一帶的井水有變化,動物(包括穴居動物)有異常反應。地震臺網亦觀測到前震和相當數量的餘震。葠窩地震震中就在下遼河凹陷的東緣,但是否為所預期的地震還不能肯定,但震級過小,也可能不是主震。值得注意的是丹東一帶的異常現象,震後並未消失,且有所增加,聯繫到西邊盤錦一帶的局部隆起,使人懷疑可能還有北東向構造正在活動醞釀著更大、更危險的地震。

又根據微震觀測臺網的資料,營口——海城一帶的震情也在變化中,這裡正是兩種構造體系的交匯處,因此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危險地區。

鑑於上述情況,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在國家地震局的協助下,進一步加強了臨震監視工作,增設了流動觀測臺,擴大了群眾偵察網,並準備了防震措施。

1975年1月以後,地下水的變化和穴居動物的異常反應愈來愈多,出現異常的範圍亦逐漸擴大,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丹東、營口、海城、盤山、錦縣一線,以及鞍山、遼陽一帶,並向東北方向延伸。同時,小震活動亦漸增多,情況愈趨緊急。

此時,民間關於「地動」的小道消息已經人心惶惶了。

4.

大震終於來了。

1975年2月1日開始出現前震。

根據營口石硼峪地震臺記錄,最先發生的是一個震級小於1的極微震,頻率增加很緩,

2日只有7次,震級均小於1。

3日白天仍只有兩次,至傍晚(18時後)才急劇增加至61次,震級最大為3.2。接著繼續猛增,震中集結在海城附近。

至4日午前,達到最高潮,最大震級為4.7。

李善邦說:

過午不久,突然迅速下降。

經驗告訴我們:這是大震即將發生的信號。

遼寧方面會商認為:大震將要發生,2月4日上午果斷通報。

主震於2月4日晚7時半發生,地震區震搖很劇烈,為本區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

房屋被震倒一百餘萬間,因事前作好了準備,人已離開住宅,牲畜已趕出棚廄,所以傷亡減少到了最低限度。

5.

關於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了。

但李善邦總結的經驗值得重視,但因為《中國地震》這樣的著作太過於專業,很多人顧不上去了解,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有必要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李善邦總結的第一條非常重要,政治正確是需要決策人承擔風險和責任的,一旦誤報,給社會帶來的混亂的責任,不是每一個領導都敢承擔。

其次,廣泛的發動群眾,密切觀測各種變化並及時上報,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特有的覺悟和品質。

1974年6月29日,以國發(1974)69號文件,把地震危險性通知各相關地方政府,要求各地做好測群工作.

1974年11月,遼寧省發現大量宏觀異常,冬眠蛇出洞,老鼠成群出現,井水突然升降等。

這些都有助於專業機構作出判斷,這些都是海城地震得以成功預報的條件。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在祭奠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研究和重視,加大預報地震和預防地震的投入,建立健全預測網絡,把自然災害給人們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

本文主要參閱李善邦《中國地震》,地震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關焦點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向社會公告可能發生的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範圍等信息的政府行為,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我國的地震預報研究和實踐以邢臺地震現場工作為起點,經過幾代地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既有預報成功的喜悅,也有預報失敗的陣痛。
  • 揭秘:史上唯一成功預測 1975遼寧海城7級地震
    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走過了42年的歷史。1966年的河北邢臺地震是中國地震預測研究的起點,那次6.8級的地震奪去了8064人的生命。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曾讓我國的地震工作者們欣喜若狂,一度認為中國人已經解決了預測地震的世界性難題。但隨之而來的唐山大地震,徹底震碎了地震工作者們的幻想。
  • 王克林:地震預報是空中閣樓 設防是地上蓋樓
    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中新社(2011年)北京5月10日電 華人科學家:「地震預報是空中閣樓,抗震設防是地上蓋樓」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際,在國際地球物理學界享有盛譽的華人科學家、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太平洋地球科學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克林通過電子郵件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採訪。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2008年 6月14日早上8點43分,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和宮城縣發生芮氏7.2級地震,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檢測到了震源地的縱波,提前10秒鐘,在部分地區實現了由電視等媒體發布的地震預警。例如,古川第三小學就因為安裝了速報預報裝置,在地震前10秒鐘,校內就響起了地震預報廣播,正在上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跑到了附近的安全地帶。
  • 地震之殤|唐山大地震,短短23秒,24萬人喪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文|諸神的恩寵提起《唐山大地震》,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馮小剛的那部電影。但其實,有關唐山大地震的文學及影視作品,數不勝數,馮小剛版《唐山大地震》只是其中之一。
  • 我們曾經以為找到了預測地震的真諦,結果卻收穫了巨大的教訓
    往往在疑似「馬後炮」的說法中,必定會提及這場世界上唯一一次預報成功的大地震。它就是於1975年發生在我國遼寧海城的大地震,被譽為是人類史上的一場奇蹟。除了正確預測地震以外,它還是組織了民眾撤離,大大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唯一案例。然而,在對詳細的預報過程還原之後,才發現它的「成功」預報更像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 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災風險
    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高凱)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7.8級大地震發生44周年紀念日,為銘記唐山大地震經驗教訓、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地震專家及相關單位,對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進行科普分析與解讀。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權威講解如何預防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大地震,短短1分鐘的時間內,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整個城市陷入癱瘓。但你知道嗎?唐山大地震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損失慘重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發震斷裂縱貫人口稠密市區。全市民用建築物倒塌破壞率達94.6%,工業設備廠房和基礎設施大部分毀壞。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李老雖然走了,但他用事實證明了「地震不可預測論」是一種畏難心理的產物,給中國對地震預報研究指明了方向。汪成民,曾成功預報1976年「唐山大地震」李四光生前,曾指示地震地質大隊編制全國地震危險分布圖,他曾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地震斷裂帶地區的名字,還曾派人專門去唐山考察調研。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預測:經驗和困局中國預測地震的努力,最早可以追溯到47年前的邢臺地震。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後,中國進入一個地震活躍期。10年內,渤海、通海、爐霍、永善、海城、龍陵、唐山等地相繼發生了一系列強震,中國對地震的大規模觀測與研究工作就由此展開。隨後幾十年時間中,中國不乏高光瞬間。
  • 未來生存空間——候風地動儀的成功與地震預測的失敗
    廣東新豐江水庫建成於1959年,水壩高195米,開始蓄水後地震日益增加,到1972年達72萬次,在1962年3月19日發生了一次6.1級地震,烈度為8度,壩體出現裂縫。       但是,人類在地震的預測預報方面卻舉步維艱,成效有限。1975年中國成功地預報了遼寧海城的大地震,曾經使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第二年突然爆發的唐山大地震,又使地震變得神秘莫測。
  • 中國20世紀十大地震回顧 76年唐山地震損失最大
    1933年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 為何44年後唐山大地震仍有餘震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100多公裡外的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區都有明顯震感。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的地震情況通報會介紹,古冶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且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可能會持續上百年。為何唐山大地震已過去44年,還會有餘震?
  • 如果現在放棄了地震預報研究,我們將註定被後人唾棄——專訪中國...
    地震預報準確性比天氣預報低得多中國新聞周刊:對你來說,「管天」和「管地」,哪個更難一點?鄭國光:從「管天」到「管地」,跨度還是比較大的,挑戰也很多。相比氣象局,地震局還有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救援,這使得地震局的工作跨度更大,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對於地震災害預防工作,氣象局主要提供監測預報服務,災害預防是各級政府的職責。為什麼地震局要做預防工作呢?
  • 唐山7.8級大地震已44年!為何還有5.1級餘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12日06時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區震感明顯。據悉,這是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級地震之後,河北省內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華北地區近些年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後很多人都想起了1976年的那場7.8級唐山大地震,而根據唐山市應急管理局的說法,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 唐山連續地震三次,最大一次5.1級,還會有破壞性地震發生嗎?
    7月12日中國地震臺網信息,在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三次地震,6時38分45秒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7時2分45秒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7時26分50秒發生2.0級地震,震源深度在12公裡。
  • 資料:我國強震及地震帶分布情況(附圖)
    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衝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裡。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
  • 錢鋼:《唐山大地震》和那個10年
    編輯部和我商議,寫唐山。時間已經過去了8年。我保存著唐山救災時的筆記本,蔣憶潮叔叔那些年也常寄資料給我,說別忘了大地震,有機會你要寫!但是,除了應唐山市的徵文,我寫過一篇護送孤兒的回憶,寫長篇作品的念頭沒有產生過。1984年,條件比較成熟了。我的責任編輯是陶泰忠。他建議,兩年後就是唐山地震10周年,可以寫一篇《一座城市的毀滅和新生》。
  • 專家解釋唐山地震震中為何遲遲不能確定
    為什麼不用臺網東部的地震臺的初至到時數據,處理交切就集中了呢?其實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位於唐山以東的有些臺站初動是假的。  這是因為,遙測的信道是郵電部提供的有線專線,而電信專線的路由都是經過唐山電信局的。
  •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為地震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以及處理大數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將為防災減災帶來許多新的突破。 「智能地動」可能人所不能 正是由於「智能地動」系統可以不斷從歷史地震大數據中「學習」,它在監測地震領域才有了能人所不能的一些「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