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5年2月4日,10時30分。
遼寧省政府向全省電話通知,發出明確臨震預報,要求工廠停產,成千上萬人被動員到寒冷的室外。廣場上停滿裝著藥品和食物的車輛。
19時36分,7.3級地震發生。
這是我國成功預報的第一個中強地震,在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損失慘重,卻沒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樣預報成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地震專家李善邦在總結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是這樣的:
第一,政治領導貫穿著全部預報過程,從布置前兆偵察,發動群眾,以至發布緊急警報,採取預防措施,每一關鍵環節,都有黨的領導。第二,使人民群眾認識到地震是自然現象,可以預測亦能預防,這樣,就可以很快地發動群眾,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要做好專群結合,認真研究核實前兆真象,並勤向上級匯報,使領導上得以隨時掌握最新情況。第三,綜合各區異常現象時,始終注意到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不因細微而忽略。嚴格區分幹擾與前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地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前震震群發育很正,且很集中。自2月1日至4日19時半主震發生前,在石硼峪地震臺共記錄到前震527次,專業數據分析,知其是前震,注意其發展發現都集中分布在北緯40°38′—42′,東經122°44′—51′之間,就表明這地區附近很可能就是未來危險的震中區。
李善邦說:
海城地震的預報是成功的,但這並不表明地震預報問題已得到解決。實際上,如同海城地震這樣容易掌握的前兆現象是很少有的。
那麼,海城地震前都有哪些前兆,這些前兆是怎樣被掌握的呢?
2.
李善邦把海城地震預測成功的第一條就是政治正確,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正規的中國地震預測始於周恩來總理視察邢臺地震以後,對中國的地震預測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
1966年3月,邢臺發生兩次地震,百姓生命財產損失嚴重。
公元777年,這裡曾經發生過大地震,但一千多年來一直未震,人們以為地震危險已經解除,在全國地震區域劃分圖上被列為低烈度區。
所以這次地震讓人措手不及。
周總理三次親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同時代表中央對地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他的親自敦促和指導下,組建了專門的地震辦公室,召開了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成立了國家地震局,建立起了數以百計的地震臺構成的監視臺網。
就是這個臺網,捕捉到了海城地震。
3.
2020年7月12號早晨6時38分,唐山古冶發生5.1級地震。
專家說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很多人表示不服,因為唐山地震已經過去44年了,人們覺得這個餘震餘的有些長。
其實,對於有了45.5億年的地球來說,44年就是一瞬間,這次古冶地震就是上次地震的餘震。
1975年的海城地震的追蹤就是10年前的1966年的邢臺地震開始的。
1966年3月邢臺地震以後,到1976年,十年的時間,餘震尚未完全停息,而且強烈地震還不斷發生。
1967年河間6.3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而渤海地震就發生在魯東至遼南地震活動帶的中間。
鑑於遼南存在地震危險,1970年3月,遼寧設立了省地震辦公室,在國家地震局的幫助下,開展了地震預報研究。
隨即,有計劃地進行了地面測量並建立了微震觀測臺網。
大地測量是地震臺的日常工作之一,最早是從日本開始的,他們在全國範圍內,每五年進行一次水準測量,每十年一次三角測量,觀測大地的起伏變化。
遼寧地震臺網根據1970年兩次水準測量結果,發現遼東半島向北西西方向傾斜,並在近期有所增長,而在西邊盤錦一帶則有局部隆起。
地震觀測的結果是1972年以來,小震較多,且都環繞著海城一帶分布,活動還逐漸增加,至1974年,比前增加了三倍。渤海沿岸驗潮計記錄的總結亦表明遼東半島向西北傾斜,而營口一帶,則有斷續上升的跡象。
綜合以上一系列不尋常的現象,使人懷疑,在下遼河現代凹陷地區的東側,可能正在醞釀著危險地震,很值得注意。
1974年12月12日,本溪葠窩水庫附近發生地震(Ml=4.8),人民雖感到強烈震動,但沒有遭受損害。
據群測群防監視網的報告,震前地下水發生變動,在丹東一帶的井水有變化,動物(包括穴居動物)有異常反應。地震臺網亦觀測到前震和相當數量的餘震。葠窩地震震中就在下遼河凹陷的東緣,但是否為所預期的地震還不能肯定,但震級過小,也可能不是主震。值得注意的是丹東一帶的異常現象,震後並未消失,且有所增加,聯繫到西邊盤錦一帶的局部隆起,使人懷疑可能還有北東向構造正在活動醞釀著更大、更危險的地震。
又根據微震觀測臺網的資料,營口——海城一帶的震情也在變化中,這裡正是兩種構造體系的交匯處,因此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危險地區。
鑑於上述情況,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在國家地震局的協助下,進一步加強了臨震監視工作,增設了流動觀測臺,擴大了群眾偵察網,並準備了防震措施。
1975年1月以後,地下水的變化和穴居動物的異常反應愈來愈多,出現異常的範圍亦逐漸擴大,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丹東、營口、海城、盤山、錦縣一線,以及鞍山、遼陽一帶,並向東北方向延伸。同時,小震活動亦漸增多,情況愈趨緊急。
此時,民間關於「地動」的小道消息已經人心惶惶了。
4.
大震終於來了。
1975年2月1日開始出現前震。
根據營口石硼峪地震臺記錄,最先發生的是一個震級小於1的極微震,頻率增加很緩,
2日只有7次,震級均小於1。
3日白天仍只有兩次,至傍晚(18時後)才急劇增加至61次,震級最大為3.2。接著繼續猛增,震中集結在海城附近。
至4日午前,達到最高潮,最大震級為4.7。
李善邦說:
過午不久,突然迅速下降。
經驗告訴我們:這是大震即將發生的信號。
遼寧方面會商認為:大震將要發生,2月4日上午果斷通報。
主震於2月4日晚7時半發生,地震區震搖很劇烈,為本區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
房屋被震倒一百餘萬間,因事前作好了準備,人已離開住宅,牲畜已趕出棚廄,所以傷亡減少到了最低限度。
5.
關於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了。
但李善邦總結的經驗值得重視,但因為《中國地震》這樣的著作太過於專業,很多人顧不上去了解,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有必要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李善邦總結的第一條非常重要,政治正確是需要決策人承擔風險和責任的,一旦誤報,給社會帶來的混亂的責任,不是每一個領導都敢承擔。
其次,廣泛的發動群眾,密切觀測各種變化並及時上報,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特有的覺悟和品質。
1974年6月29日,以國發(1974)69號文件,把地震危險性通知各相關地方政府,要求各地做好測群工作.
1974年11月,遼寧省發現大量宏觀異常,冬眠蛇出洞,老鼠成群出現,井水突然升降等。
這些都有助於專業機構作出判斷,這些都是海城地震得以成功預報的條件。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在祭奠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研究和重視,加大預報地震和預防地震的投入,建立健全預測網絡,把自然災害給人們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
本文主要參閱李善邦《中國地震》,地震出版社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