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2020-12-24 電子發燒友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佚名 發表於 2020-03-31 14:02:38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

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

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

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速報員杜廣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他已經連續4個春節守在監測系統前,地震發生後在10分鐘左右核算地震參數信息,校正自動速報結果,給出正式速報是杜廣寶和同事們必須做到的事情。

有沒有一種新技術可以解放速報員們緊繃的神經?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快更準地給出地震參數信息?近日,由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智能地動」系統項目組宣布:利用該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就能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會「學習」的地震監測系統

從古至今,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威脅從未停止。僅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0次,地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其中,四川長寧6.0級地震和西藏墨脫6.3級地震都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獲得地震的相關信息對於災害的預判及救援意義重大。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說,傳統地震監測系統是報出系統計算與專家幹預相結合的結果,因此要求專業人員24小時值班,這對工作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許多微小地震肉眼常常無法識別,但是這些微小地震可能預示大地震的發生。

科學家們最初研究「智能地動」系統的動力正是源自於此。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張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的出現是地震監測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通過深度學習歷史地震數據,「智能地動」系統可以監測到微弱地震波信號,並在兩秒內報出地震參數信息。藉助超級計算機,災害模擬評估的區域更廣、精確度更高。

「智能地動」系統與傳統監測系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深度學習能力。它能根據記憶中匯集的上百萬個地震資料,結合地震學理論,快速處理正在發生的地震數據。

「智能地動」系統自2018年12月已在中國地震局試運行,實時處理位於四川和雲南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的117個地震臺,這套系統採用一系列人工智慧主導的地震數據分析方法分析數據,無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動快速地得出地震信息並自動發布。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為地震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以及處理大數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將為防災減災帶來許多新的突破。

「智能地動」可能人所不能

正是由於「智能地動」系統可以不斷從歷史地震大數據中「學習」,它在監測地震領域才有了能人所不能的一些「神通」。比如,以前我們採用計算記錄幅值變化來確定地震參數,一旦有噪音幹擾或某個臺站發生故障,計算就容易出錯,但「智能地動」系統通過學習歷史上發生的上百萬個地震信號,可以有效地去除任何頻率段的噪音,識別能力強,能監測到微弱的、肉眼無法看到的地震波信號。傳統監測系統一般可以報出3級以上的地震,而「智能地動」系統可以報出1級以上地震的信息,提高了地震監測能力。

在地震定位方面,傳統方法拾取性質不同或傳播路徑不同的地震波組、地震波從震源傳到觀測點所經過的時間等地震震相走時,去噪效果差,個別臺站拾取走時錯誤,這些都會影響最後定位結果,而「智能地動」系統則是一步到位,直接根據地震波形記錄推斷地震的位置與深度。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破裂機制研究上,傳統方法只能處理較大地震的資料,並且依據人工選用的波形與反演參數,在幾分鐘後得出破裂機制的描述參數,「智能地動」系統則可在1秒內依據記憶訓練的大資料庫,對任何地震瞬間推出地震破裂機制以及可靠性分析。

人工智慧預報地震是新方向

最近一些年來,我國地震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各項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地震相關研究中常能見到前沿科技的身影。許多人都知道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既然科學家們開始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最新技術研究成果引入地震科學,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在地震預報上獲得重大突破呢?

實際上,為了預測下一場大地震將出現在何時何地,有許多科學家都在不斷努力。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充分,他們分析大量地震數據的方式發生了改變,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地震,預測地震的表現形式。

地震預報也是「智能地動」系統的努力方向之一。張捷表示,「智能地動」系統目前的運行水平已經達到了常規地震監測與地震預警的技術指標要求。他說,我們團隊目前多項科研都在從事地震預報的研究。去年12月我們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全球最大的地球物理學年會上,作了3個關於地震預報的學術報告,其中兩個報告都是應用人工智慧預測大地震。我們的目標是未來「智能地動」系統將具有中短期地震預測的功能。
責任編輯;zl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70年代,地震預報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個階段震前波速比等觀測資料變化增強了人們的信心,提出了相應的地震孕育模式。尤其是在1975年對海城7.3級地震成功的預報,降低了損失,震驚了世界,大家似乎認為,攻克地震預報難關已為期不遠了。
  • 全國地震預報業務改革進展交流研討會在瀋陽召開
    2020年12月7日、8日,由中國地震局預報監測司主辦,遼寧省地震局承辦的全國地震預報業務改革進展交流研討會在沈召開,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預報處處長張浪平、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劉傑、遼寧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明、黨組成員副局長孟補在出席本次會議,全國各省地震預報業務相關領導、骨幹專家共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地震預報不過關的情況下,面對地震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多地震的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帶來了一縷曙光。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如何利用致災地震動強度閾值來實現預警呢?核電站通常採用這種方法,通過建立地震動監測系統,當地震動幅度超過給定的閾值時,監控器報警並採取緊急措施,安全停堆,從而防止核洩漏。墨西哥、日本、羅馬尼亞等國家的一些重大工程,如水壩、核電站等都已建立了地震預警及處置系統。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據了解,在「九五」期間,我國就開始了衛星預報地震的研究和應用,並取得了初步成果。近日,中國航天報記者就地震電磁衛星的研究發展情況,採訪了有關衛星專家。我國有關專家認為,發展地震監測衛星十分必要。   著名衛星專家王希季院士等一直呼籲研製發射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
  • 如果現在放棄了地震預報研究,我們將註定被後人唾棄——專訪中國...
    以1966年邢臺地震為起點,我國進入大規模地震監測預報探索和實踐階段。中國地震局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也是地震預測預報和相關科學研究,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現實需要,增加了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救援兩大任務,形成了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地震監測預報和氣象監測預報的業務是相似的,主要是監測數據、數據診斷、數據加工,最後對趨勢進行預測。
  • 張衡一號衛星將幫助APSCO成員國監測地震電磁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記者今天(11月14日)從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十周年高層論壇獲悉,我國年初發射的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為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地震電磁監測數據,開展地震電離層前兆特徵更深入的監測研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對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表示祝賀。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近數十年來,物理學的發展促使人們以新視點去觀察和認識物質世界。將物理學新觀念用於地震的研究,也必將獲得對地震原理的深入認識,有利於實現地震的科學預測。地震是一種給人類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中國受地震災害損失尤為嚴重。20世紀中,地震共導致我國 60多萬人死亡,即平均每天有近 20人歿於地震災害。長期以來,人們作了很大努力,試圖實現地震預報,以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損失慘重,卻沒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樣預報成功。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地震專家李善邦在總結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是這樣的:第一,政治領導貫穿著全部預報過程,從布置前兆偵察,發動群眾,以至發布緊急警報,採取預防措施,每一關鍵環節,都有黨的領導。
  • 中國將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7日透露,2020年,該局將強化全國震情監視跟蹤與趨勢研判,充分吸收中外先進理論和新技術,聯合地震系統內外相關單位,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 中央媒體走進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深入報導地震信息化建設成果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了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
  • 王宏偉:地震預警系統管用,但也得善用
    有些人歡呼,這是地震預報技術取得巨大進展,甚至是人類面對不確定性的重大勝利;有些人則吐槽,地震還沒有造成損失,但驚人的警報聲就把人嚇得魂不附體……僅從地震預警而言,這次四川地區的預警系統付諸「實戰」是個好事。第一,表明這個機制確實運行起來了,而且確實起到了預警效果;第二,也暴露了我們很多人雖然見識過地震帶來的破壞性,但在日常中接受災害應對的訓練還比較缺乏。
  • 首屆AETA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頒獎典禮暨川陝甘第一屆AETA地震監測預測學術會議圓滿舉行
    王明江教授做大賽總結王老師介紹本次大賽基於AETA在川滇實驗場三年多的觀測數據和中國局地震臺網中心的地震目錄。決賽中,大賽組委會按周提供觀測數據,團隊給出未來一周的地震預測,然後根據實際的地震發生情況進行評分。大賽共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4名共10個獲獎團隊。
  • 青島有132個宏觀地震監測點 今年全市已發生4次地震
    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即將到來之際,5月8日,青島市應急管理局在「加強青島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網絡問政時表示,全市共有132個宏觀地震監測點。在這些監測點中,動物、植物、地下水、地電等都作為地震宏觀前兆進行監測。
  • 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 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機器學習技術在地震領域的應用設想
    近期,關於「阿爾法元」擊敗「阿爾法狗」的新聞震動了整個人工智慧行業,人們不禁開始探討,一年內居然被AlphaGo刷屏兩次,機器學習技術真是越來越高了!然而,更讓人震驚的是,阿爾法元其實並沒有錄入人類棋譜數據,而是單純通過自我對弈,依靠強化學習取得了現在的能力。機器學習技術現在已經如此進步了?——沒錯,機器學習技術在這些年,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四川省市聯動開展水庫地震臺網、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執法...
    為進一步強化水庫地震臺網運行維護,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及觀測環境,保障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順利進行,按照年初監管計劃,11月下旬,四川省地震局、雅安市應急管理局組成聯合檢查組,由省地震局監測預報和科技處副處長王雙洪、雅安市防震減災服務中心副主任周劍波帶隊,對雅安市水庫臺網及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開展了聯合執法檢查
  • 中國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國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通過地震預警系統項目研究團隊多年對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的監測調研,結合中國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一手的調研資料數據,對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現狀及趨勢進行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採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而成。
  • 唐山地震電視彈出預警!咱山東的全面預警系統也快建成了
    是預警,不是預報據了解,預警是指地震實際已經發生,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跟地震預報不同,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地震作出預測,這在目前仍是個世界性難題。地震預警具有逃生、避險、安定人心、告知的功能。
  • 王克林:地震預報是空中閣樓 設防是地上蓋樓
    [導讀]王克林認為,地震預報對於科學有意義,可以作為長遠的研究課題。但從社會的角度,視預報為減災途徑,則是重大誤區。三年前的8級大地震以相當於251顆原子彈同時爆炸的能量爆發,6秒鐘的山體崩塌和地底噴出的石塊超過300萬方,並以400米秒的速度橫掃了半徑2.5公裡的範圍,碎石瞬間埋葬了溝內33戶村民的房屋,形成堰塞湖。有地質專家建議,將牛圈溝建成一個地震遺址科普教育公園。
  • 地震可以預報!中國「太空神眼」時刻緊盯地球的微小變化
    「張衡一號」在軌進行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地球磁場探測任務,到目前為止,「張衡一號」總共向地面發回38萬個數據文件,總共8.22TB。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張衡一號」後續主要任務將主要搜集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等科研項目的在軌檢測數據,以進行後續的科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