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在孩子出生,家長們都會在孩子上傾注滿滿的愛。
給孩子的愛相同,但表達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對於媽媽來說,可能是給孩子買喜愛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或者是省吃儉用給孩子報早教班。
而對於外婆或者奶奶這些隔輩的親人來說,給孩子的愛莫過於燒上滿滿一桌子孩子喜愛的菜了。
有一位奶奶,就被網友贊為了「優秀飼養員」。
原來,孩子的奶奶把孩子帶回去養了三個月,再帶回來的時候,親媽都差點沒有認出來。只見孩子變得白白胖胖,手看上去肉肉的,像一節節白白嫩嫩的蓮藕,搖搖晃晃地朝媽媽走過來,彷佛從畫像上走下來的年畫娃娃。
網友們紛紛稱讚要給這位奶奶優秀飼養員的獎狀,把孩子養的白白胖胖的。
也有的網友表示感同身受,有位媽媽說,自家孩子每次去婆婆家,婆婆頓頓給他吃6個雞蛋。
還有的網友希望這位奶奶可以分享把寶寶養的白白胖胖的妙方,甚至希望把自家孩子放這位奶奶家養上幾個月。
不過,還有的人表示很擔心,畢竟孩子小的時候看起來白白嫩嫩的很可愛,但是體重超標,對孩子的身體會不會造成傷害?
在國人的觀念裡,普遍的希望孩子可以白白胖胖的,看起來很健康,比較好養。而如果孩子很瘦弱,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抵抗力不好,動不動就生病。
特別是前段時間疫情影響,許多家長都意識到了寶寶抵抗力的重要性。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強壯一點,抵抗力好一點。
不過白白胖胖並不等於更健康,抵抗力更好,相反,肥胖還能帶來健康問題。
研究發現,肥胖的孩子常伴有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游離脂肪酸的增加,以後容易並發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膽石症等疾病。
肥胖的孩子嘌呤代謝異常,血中尿酸增高,容易引起痛風,內分泌異常的情況也很常見。
引起肥胖的原因是脂肪細胞數目增多或者體積增大,而脂肪細胞數量增多主要集中在生後三個月、生後第1年以及青春期,如果肥胖發生在這三個時期,即可引起脂肪細胞數目增多性肥胖,就比較難瘦下來。
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所需要的營養攝入應該均衡適量,才能滿足體內新組織的增生和舊組織的修復,有利於孩子抵抗力的增加,讓孩子的健康成長。
特別是0-3歲的嬰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時候,家長該怎麼喂,才讓孩子抵抗力更好呢?
母乳是嬰兒出生後數月內天然的最好食物,不僅可以提供優質、全面、充足和結構適宜的營養素,還能完美地適應孩子未成熟的消化能力,同時促進其器官發育和功能成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至少純母乳餵養6個月,滿6個月後,在添加輔食的基礎上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甚至更多。
母乳中不僅還有適合嬰兒消化且比例合適的營養素,還有多種免疫物質,可增強嬰兒的抗病能力,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
降低嬰幼兒感染性疾病的風險,比如呼吸道感染、腦膜炎、壞死性腸炎等。同時,母乳餵養還能有效避免嬰兒過早接觸異源性蛋白質,減少過敏情況。
所以家長如果希望寶寶抵抗力更好,可以儘量選擇母乳餵養。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兒童生長發育迅速,所需的蛋白質相對將多。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導致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功能均明顯降低,免疫力下降,並發各種感染。
許多家長在給孩子添加輔食之後,都覺得孩子可以吃粥、飯類了,奶喝不飽,所以會給孩子迅速地把奶量給減下來。而飯、粥、麵條等食物,裡面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雖然能讓孩子吃飽,但蛋白質含量較少,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所以1歲以內,寶寶的食物仍然應該以奶為主,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6個月到1歲,奶量需要達600-800毫升,1歲-3歲,奶量每日在400-500毫升,以保證蛋白質的攝入。
脂肪是神經系統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對腦功能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嬰幼兒健康和生長發育有重要意義的是n-3 和n-6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包括AA,EPA,DHA,LA等。
嬰幼兒階段是大腦發育最迅速的階段,所以對於嬰幼兒來說,攝入適量的脂肪很有必要。
在給孩子添加輔食之後,可以及時給孩子添加富含n-6系列LA的植物油比如花生油、核桃油等,亞麻酸主要存在綠色蔬菜、魚類脂肪以及堅果中,可以衍生出n-3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如EPA和DHA。所以可以給孩子適當食用魚類、堅果、綠色蔬菜等。
奶類也是脂肪來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歲以內嬰幼兒應使用全脂牛奶,2歲以後可以給孩子飲用低脂或者脫脂牛奶。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來源,攝入過剩,可以使能量在體內的儲備增加,造成異常的脂肪堆積,使孩子出現肥胖的情況。
所以給孩子提供飲食時,不能強調吃飽就好,而是要保證食物種類的豐富,多樣,讓孩子攝入多種營養。
張文宏醫生建議,給孩子吃早餐時,不能只選擇粥類食物,而是要選擇牛奶、雞蛋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讓孩子的抵抗力更好。
嬰兒階段以奶為主,幼兒階段(1-3)歲可以採用每日四餐(奶類2,主食2)二點的方式,並注意種類多樣,適當變化烹飪方式,刺激孩子的食慾。
你家寶寶多大了,平時怎麼安排飲食的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