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有毒,法則都懂,卻不會運用:教你如何實踐方法論制止吼叫

2020-12-23 依依媽媽說育兒

當你辛苦工作了一天,推開家門,看見孩子把家裡弄成這樣,就連沙發、床上都是一片狼藉,你會怎樣?當你什麼娛樂活動也不做,陪著孩子學習,別人半個小時就完成的作業他磨磨唧唧寫到了十一點,你會怎樣?當你東奔西跑無法休息,帶著孩子去補習班強化知識,他卻考了班裡最後幾名,還被老師點名批評,你會怎樣?

你是否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不對孩子發脾氣?身為父母,估計沒有人從來不對孩子吼叫吧?

我們都知道吼叫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可就是控制不住。

吼叫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背後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精神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你忍不住提高分貝,通過威脅或者恐嚇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時,你會呼吸變重、心跳加快、身體發熱、頭腦發暈,這還只是表面現象,最重要的是吼叫對孩子也有著很多無形的影響。

因此,為了孩子也為了家長,我們必須要採用一定的策略,減少和停止吼叫。

促發吼叫的日常因素和深層原因

俗話說,知己知彼,我們想克服吼叫,首先要足夠了解吼叫的本質。

1、促發吼叫的日常因素有很多——內部觸發器及外部觸發器

譬如疲勞、壓力大、與家庭成員的爭吵等等,我們把這些引起吼叫的因素稱為"內部觸發器"。

還有的父母,一聽孩子哼哼唧唧地哭就會很生氣,有的父母下班回家看見家裡亂七八糟就會忍不住發火。我們把這些引起吼叫的因素稱為"外部觸發器"。

這些"觸發器"就好像引起我們怒火的導火索,並讓我們失望、焦慮等不好的想法和情緒不斷升級。找到觸發器是改變吼叫行為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逐漸了解了自己的觸發器以及想法和情緒是如何升級的,我們就可以努力調整對事情的看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阻止消極情緒的爆發。

2、影響吼叫的深層原因是父母的氣質、孩子的氣質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適應

什麼是氣質?

心理學家指出,氣質的基礎是基因,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差異。根據敏感度、活動量、規律性、適應性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將人的氣質分為 9種不同的類型。

譬如,有的孩子特別不適應新環境,有的孩子對生活中微小的變化都能注意到,這樣的孩子就是高敏感度的類型。

有的孩子一天到晚總是精力充沛,活力無限,這樣的孩子就是活動量大的類型。

弄清孩子的氣質類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自己的氣質,看看是否和孩子的氣質有衝突。

譬如父母是低敏感性的,而孩子是高敏感性的,那麼如果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就特別不容易接受,還會受到傷害。

如果父母天生適應性強,而孩子正相反,那麼父母就常常會因為孩子的慢性子而失去耐心。

在經典育兒書籍《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中,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氣質是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它不是指你做了什麼事,也不是指做事的動機,而是指做事的方式。家長和孩子的不同氣質,會一直影響著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總之,疲勞、壓力以及孩子的某種行為都有可能促發吼叫,而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有可能是家族遺傳、父母的健康狀況等等,這其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氣質的相互適應也非常重要,當父母能了解到這一點,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去避免吼叫。

追蹤吼叫六步法

心理學家雷納曾提出,如果你真的想停止吼叫,就先從追蹤吼叫開始。

應用追蹤法可以使用追蹤表記錄促使你吼叫的原因、你的感受以及回應等情況,從而能夠讓自己看清吼叫的來龍去脈。

追蹤表可以每周使用一次,也可以只專心記錄一天,用得越多越有助於收集信息。

追蹤表的使用可以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就是要記錄下觸發吼叫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

比如:周日晚上十點、在臥室、孩子不肯上床入睡。

這樣的記錄雖然很簡單,但卻能幫助我們發現吼叫的規律。

也許周一的工作比較多,所以孩子周日不肯早睡,總是特別容易引起你的焦慮。

第二步就是要記錄下你的身體反應、你的情緒以及你升級的想法。

比如你插著腰,感到特別的生氣和不耐煩,並因為孩子不肯早睡而覺得他總是和你作對。

第三步要記錄下你的回應,你對孩子做了什麼,孩子又對你做了什麼?

比如你重複著威脅孩子說,如果他再不早睡就再也不管他了。而孩子呢?有可能會和你嬉皮笑臉,也有可能會大哭起來。

第四步要記錄下事件的後續情況。

比如你在發完脾氣後感覺如何,而孩子又有什麼樣的感受?父母可能會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感到後悔,孩子可能會感到震驚、委屈,當父母抱起他時才慢慢平靜下來。

第五步就是記錄父母和孩子的氣質分別什麼。

比如父母可能是敏感、適應性高、喜歡規律的,而孩子的性格可能比較倔強、適應性低、沒有規律。

第六步是記錄下自己的評估。

想想你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除了吼叫,還有沒有別的處理方式。

追蹤吼叫並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但是通過追蹤吼叫,導致你發脾氣的事件就會變得清晰,你的憤怒也會變得更容易控制。

用4C法則代替A-B-C-D-E法則

A- B-C-D-E法則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它的應用很簡單,就是當父母被孩子激怒的時候,要先自問,自己的感覺如何,是否能接納這種想法,是否能改變;其次要在回應孩子前進行深呼吸,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下一步就是要確定孩子的需要,針對孩子的年齡,他是需要一個擁抱還是需要你做點具體的什麼?在做這一步的時候,一定要有同理心,就是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但事實上,A-B-C-D-E法則只是讓父母們在憤怒的情況時能夠後退一步,心態平和地看待面前的難題,但當擁抱和引導起不了太大作用的時候,這個法則就是無用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使用4C法則代替A- B-C-D-E法則。

4C法則就是溝通、選擇、結果和連接,因為這四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所以簡稱為4C法則。

4C法則能幫助父母給孩子制訂必要的規則,從而減少衝突的發生。

1、執行溝通法則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點:

一是和孩子說話要簡短、具體和簡單。

比如說:"寶貝,不要在床上亂蹦"就比:"寶貝,你能不能聽話啊!"這種說法更具體。還要注意每次要只給孩子一個指令,要不然孩子很容易聽見後面忘了前面。

二是要多進行解釋和示範。

父母說100次飯前便後要洗手,也不如一次親身示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蹲下身,望著孩子的眼睛,耐心地和孩子解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不由自主地就學會父母希望他學到的好習慣。

三是父母要多用鼓勵性語言。

鼓勵孩子也要明確而具體,說孩子"你真棒",就不如說:"寶貝,你複習的真好,所以成績不錯,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在周末出去玩了"。這種方式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真誠和尊重,而不會覺得被敷衍。

四是父母還要擅於運用"我"和"你"的溝通方法。

以"你"字開頭的溝通方式總是容易有責問別人的意思,比如"你怎麼總是不考慮我的感受!""你怎麼總是不聽媽媽的話?"但以"我"開頭的溝通方式則不同,它更多地是遵循"我的感受是X,因為你做了Y,所以請你做Z"的公式,用來表達對某個具體行為的感受。這種說法對改善溝通雙方的關係有很大的作用。

2、執行選擇法則:

適當地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能夠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減少吼叫和爭執。

一是要給孩子真實的選擇。

很多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你有一個選擇,要麼現在馬上把玩具都收拾好,洗臉刷牙上床睡覺,要麼我去睡覺你自己待在客廳,晚上不用睡覺了!"這些並不是給孩子的真實選擇。因為父母不可能讓孩子一晚上不睡覺,這不過是空洞的威脅罷了。

二是父母給孩子的選擇要簡單。

父母不要掉入"萬事都要有選擇"的陷阱,有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種壓力。如果你這樣問孩子:"明天你想去哪玩呢?公園還是淘氣堡?如果你想去遊樂場,媽媽也可以考慮。"估計孩子也不知道選什麼好了。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教會他們制定計劃,自己選擇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做作業,然後學會將選擇和導致的結果之間建立,如果沒有得到期望的結果,父母就可以幫助他們回顧自己的選擇。

3、執行結果法則:

我們從孩子嬰兒時起就要為他們制定不同的規則,比如幾點之前要睡覺、睡覺之前要刷牙、不寫完作業之前不準玩電子遊戲等等。

要幫助孩子了解不遵守規則會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比如可以給孩子看治療牙齒的宣傳片,讓他看到不好好刷牙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甚至可以利用無法挽救的結果,讓孩子更深刻地了解規則和結果之間的聯繫。

再比如,父母每次都告訴孩子,要提前就把上學的課本裝好,但孩子就是不聽,那麼當孩子真的忘了帶時,父母大可以不把課本送過去,孩子自然就會記得這個教訓,這樣父母也不必要每次都對孩子大喊大叫。

4、 執行連接法則:

當孩子感覺到和父母的親密關係,他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對他所做的一切,這樣就會減少吼叫現象的發生。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建立和孩子的連接,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重視。

父母要每周都留出固定的時間來專心地陪孩子,並找到雙方都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

當然了,除了A-B-C-D-E法則以及4C法則之外,還要很多能夠幫助父母減少吼叫的方法。比如可以利用一定表格來幫助孩子了解每天要做的事情,也可以利用一塊大的黑板來列出家中每個成員的計劃。

有的時候,不吼不叫,用悄悄話的方法或者幽默的笑話也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學習到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停止無用而傷人的吼叫,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你我共勉。

相關焦點

  • 對孩子大吼大叫很後悔?讓這個法則來幫你
    直到遇見《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我才了解到,應該如何停止對孩子的大吼大叫,並且與孩子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那都是偶爾為之,不是出於本意,歸根結底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在這本書中,你將學到父母吼叫的背後原因,為什麼要停止吼叫,以及如何減少吼叫等內容。通過學習這些內容來停止吼叫,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對那些想要做出積極改變的父母很有幫助。停止吼叫,更是家庭氛圍和諧的表現。
  •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你離停止吼叫還差一步
    我們都知道,吼叫偶爾在短期內會有效果,但總的來說,這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工具。 這是羅娜·雷納在書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靜讓孩子與父母合作》裡面寫的句子。日期:周三時間:7:30地點:廚房當你做好記錄後,隨後其他時間裡面,當你起床晚,孩子準備上學遲到,孩子沒有吃早餐,這時,你再去觀察你的行為舉止,會不會大吼大叫,這是你的問題,還是孩子造成的結果?
  •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這「4C法則」幫助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專家李玫瑾說「你對孩子的說話語氣,決定了他對你的態度。」平時總喜歡用吼叫的方式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後,也會用吼叫的方式還回來,這樣的育兒方式不僅親子關係很糟糕,孩子的心裡也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 不吼不叫,媽媽的一場修行!不想憋出內傷,就請戒掉吼叫!
    如果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但不會把孩子教育好,還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更會有損自己的身心健康。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媽媽的壞情緒,就是媽媽的大吼大叫。別讓你的大吼大叫成為孩子童年的陰影。因為吼叫有毒,衝孩子吼叫就是在向他釋放「毒素」,會讓孩子不知不覺「中毒」,而隨著媽媽吼叫的持續,「毒素」會不斷入侵孩子的肌體。
  • 孫儷吼孩子獲10w贊,「梅拉賓法則」告訴你:沉穩的說話更有效
    除了向你自己證明你自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你可以@瑾瑜與我孫儷有一次吐槽自己,說現在拍戲,錄音師都會表揚她,嗓門變大了,有穿透力了。為什麼進步那麼大,是媽媽的應該都懂,還不是這幾年帶孩子練出來的。有一個教育平臺調研了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數據後發現:90%的家長,都吼過孩子。網上有一句笑言:不吼孩子的家長,簡直就是天使。
  • 孫儷吼孩子獲10w贊,「梅拉賓法則」告訴你:沉穩的說話更有效
    除了向你自己證明你自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你可以孫儷有一次吐槽自己,說現在拍戲,錄音師都會表揚她,嗓門變大了,有穿透力了。為什麼進步那麼大,是媽媽的應該都懂,還不是這幾年帶孩子練出來的。原來,在她小時候,在飯桌上碰掉東西時,媽媽永遠是對她吼叫: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我生你這個廢物幹嘛。常年的吼叫讓她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旦自己弄壞什麼東西就只會呆愣在那裡。語言暴力對精神的傷害,對孩子的傷害是長期的。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吼叫,就像扎在孩子身上的針,即使事後溫言彌補,也會留下針孔,可能會帶給孩子無盡的痛。
  • 「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記住這個法則,讓你時刻母慈子孝
    文|文夕蒙臺梭利博士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你是不是也經常吼叫孩子?孩子分明沒有犯多大的錯誤,可父母就是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看著孩子膽怯的樣子,我們的心裡又充滿了內疚。然後又會質問自己:「我怎麼變成了這樣的人了?為什麼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一天午後,我和鄰居家甜甜媽在公園一起遛娃,甜甜媽聊到自己焦慮的事。她說:「甜甜每次練琴都要磨磨蹭蹭,非要我吼她才聽,學不好她爸爸又說我教不好。每次都動肝火,真的很討厭那樣的自己。
  • 原來"吼孩子"會上癮?"4C法則":4個C步驟讓你戒掉"吼癮"
    再者,家長們也都慢慢嘗試著理性教育,但是人的耐心都是有限度的,有的時候孩子就像&34;一樣,導致最後家長也情緒受不住控制,扯著嗓子對孩子吼。一:吼叫所導致的不利後果吼叫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背後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精神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當你忍不住提高分貝,通過威脅或者恐嚇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時,你會呼吸變重、心跳加快、身體發熱、頭腦發暈,這還只是表面現象,最重要的是吼叫對孩子也有著很多無形的影響。
  • 「生養我的人也擊碎了我的生活」你的吼叫,帶給孩子看不見的傷害
    嚴厲的話語嚇到了小女孩,在無休止的打罵和吼叫中,她忘記了什麼是「愛」,她不會愛人,也不會接受別人的愛孩子和自己不親近,很大概率都是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而不自知。所以,並不是一定要吼叫孩子才會願意聽話,做「零吼叫」父母,孩子更願意心甘情願聽話,願意和父母親近。
  • 了解吼叫,覺知自己,才能不吼不叫教孩子
    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會無奈地發現自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衝孩子們大吼大叫。或許我們的父母就曾經這樣的對待我們,我們也想要平靜的與孩子進行溝通,卻總是逃不出這個親子溝通的怪圈。或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太大,生活的節奏太快,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忍不住衝孩子大吼大叫。
  • 別衝娃大吼大叫了,斯託夫人告誡:"自然法則"是教育孩子最好方法
    談起孩子犯錯,父母們總是有發不完的牢騷,往往孩子出了問題犯了錯家長們都不是想著如何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懲罰孩子,可是一提到懲罰孩子就好像只有打罵才能解決問題,但往往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有時候靜下心來,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出發,吼完孩子之後又是滿滿的自責,很是後悔。
  • 越吼孩子越不聽話!簡單5步,比你吼一萬遍都管用
    總是「無緣無故」被吼,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做事前會總擔心會不會被吼,變得畏首畏尾、戰戰兢兢。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你的行為。大家要是遇到事情就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解決,那麼孩子也會模仿,在遇到問題時也會通過暴躁和激烈的方法表達情緒。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並無好處,巧用「自然法則」,讓孩子更優秀
    有的父母還會在吼叫完孩子之後,給自己的這種行為找一個理由,就是「我愛孩子,所以才會對他吼叫,換了別人,我壓根就不會生氣。」小年剛回到家就忍不住打開了電視看起來,每到放學的這個時間點,剛好就有動畫片可以看。
  • 比吼叫更能管好孩子的這套方法,我都幫你總結好了
    尤其大部分中國家庭,媽媽是帶娃的絕對主力,但不少媽媽還要上班,分身乏術,壓力一直很大,吼孩子難免會發生。不少媽媽吼完孩子就後悔,但又找不到有效管住孩子的方法,只能一吼再吼。而且相信你也發現了,這招短期見效,長期會失靈,越吼越不管用。
  • 吼叫是最無用的教育手段,你能在育兒過程中做到不吼不叫麼?
    此時家裡的「四腳吞金獸」已經睡著了,看著她熟睡的臉龐,我頓時覺得平靜起來,白天的吵吵鬧鬧都隨著寂靜的夜晚煙消雲散。想想平日裡因她的不聽話而對她的大吼大叫,我無奈得搖搖頭。睡前聽了一本育兒書籍,羅娜·雷納的《不吼不叫》,很是應景,突然覺得書中說的吼叫的父母正是我了,如何改變這一切正是我所需要的。
  • 孩子犯錯別再大吼大叫,試試斯託夫人的「自然法則」,很管用
    ,再加上孩子不聽話徹底點燃了導火索,父母才會對孩子吼叫。,但他卻沒有採用吼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相反她運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讓自己的女兒平緩的度過了叛逆期,並且變得更加出色。所謂的自然法則就是放任孩子的天性,不去強迫孩子,不去逼迫孩子,讓他自己規劃自己的事情,你只需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出手,其他時間就做孩子的聆聽者,在孩子的左右,這一招應對叛逆期的孩子非常有效,一般處於叛逆期的孩子都不希望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所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也是好的。
  •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當你第N次叫孩子關電視睡覺,之前答應只看一集動畫片的孩子卻遲遲不願關電視時,你是否暴脾氣一上來,對著孩子就是一頓吼罵?當你跟孩子提前定好了規矩,孩子洗完澡仍然將髒衣服隨處亂扔時,你是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張口就對著孩子喊叫起來?當你在家給神獸一遍遍地輔導同一個作業題時,你是不是精神崩潰,情緒失控,忍不住大吼大叫?
  • 養娃不再大吼大叫的策略和ABCDE法則
    養娃的過程中,做父母的難免會偶爾失控,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不停自責。但之後可能還會繼續發生此類事件,再自責。如此往復,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但是吼叫也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我們理解吼叫的深層原因並採取一定的措施,按照羅娜·雷納的書《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中建議的那樣,吼叫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 滾出去,我不要你了!| 深析大吼大叫,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這樣的事例幾乎在每個父母身上都發生過。如果父母能洞察到自己的憤怒,就不會把怒氣衝向孩子,從而導致對孩子大吼大叫。
  • 缺乏情緒控制力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別再吼孩子了
    從「踢貓效應」來看,在家庭成員之中,家長的突破口只能是孩子,這也是父母吼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家長吼孩子或許只是一時情緒化的傳遞,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生的影響,不少孩子都說自己還記得小時候家裡人吼叫自己的情形,那種緊張和壓迫以及羞恥感大概一輩子也無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