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辛苦工作了一天,推開家門,看見孩子把家裡弄成這樣,就連沙發、床上都是一片狼藉,你會怎樣?當你什麼娛樂活動也不做,陪著孩子學習,別人半個小時就完成的作業他磨磨唧唧寫到了十一點,你會怎樣?當你東奔西跑無法休息,帶著孩子去補習班強化知識,他卻考了班裡最後幾名,還被老師點名批評,你會怎樣?
你是否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不對孩子發脾氣?身為父母,估計沒有人從來不對孩子吼叫吧?
我們都知道吼叫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可就是控制不住。
吼叫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背後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精神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你忍不住提高分貝,通過威脅或者恐嚇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時,你會呼吸變重、心跳加快、身體發熱、頭腦發暈,這還只是表面現象,最重要的是吼叫對孩子也有著很多無形的影響。
因此,為了孩子也為了家長,我們必須要採用一定的策略,減少和停止吼叫。
促發吼叫的日常因素和深層原因
俗話說,知己知彼,我們想克服吼叫,首先要足夠了解吼叫的本質。
1、促發吼叫的日常因素有很多——內部觸發器及外部觸發器
譬如疲勞、壓力大、與家庭成員的爭吵等等,我們把這些引起吼叫的因素稱為"內部觸發器"。
還有的父母,一聽孩子哼哼唧唧地哭就會很生氣,有的父母下班回家看見家裡亂七八糟就會忍不住發火。我們把這些引起吼叫的因素稱為"外部觸發器"。
這些"觸發器"就好像引起我們怒火的導火索,並讓我們失望、焦慮等不好的想法和情緒不斷升級。找到觸發器是改變吼叫行為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逐漸了解了自己的觸發器以及想法和情緒是如何升級的,我們就可以努力調整對事情的看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阻止消極情緒的爆發。
2、影響吼叫的深層原因是父母的氣質、孩子的氣質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適應
什麼是氣質?
心理學家指出,氣質的基礎是基因,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差異。根據敏感度、活動量、規律性、適應性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將人的氣質分為 9種不同的類型。
譬如,有的孩子特別不適應新環境,有的孩子對生活中微小的變化都能注意到,這樣的孩子就是高敏感度的類型。
有的孩子一天到晚總是精力充沛,活力無限,這樣的孩子就是活動量大的類型。
弄清孩子的氣質類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自己的氣質,看看是否和孩子的氣質有衝突。
譬如父母是低敏感性的,而孩子是高敏感性的,那麼如果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就特別不容易接受,還會受到傷害。
如果父母天生適應性強,而孩子正相反,那麼父母就常常會因為孩子的慢性子而失去耐心。
在經典育兒書籍《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中,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氣質是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它不是指你做了什麼事,也不是指做事的動機,而是指做事的方式。家長和孩子的不同氣質,會一直影響著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總之,疲勞、壓力以及孩子的某種行為都有可能促發吼叫,而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有可能是家族遺傳、父母的健康狀況等等,這其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氣質的相互適應也非常重要,當父母能了解到這一點,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去避免吼叫。
追蹤吼叫六步法
心理學家雷納曾提出,如果你真的想停止吼叫,就先從追蹤吼叫開始。
應用追蹤法可以使用追蹤表記錄促使你吼叫的原因、你的感受以及回應等情況,從而能夠讓自己看清吼叫的來龍去脈。
追蹤表可以每周使用一次,也可以只專心記錄一天,用得越多越有助於收集信息。
追蹤表的使用可以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就是要記錄下觸發吼叫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
比如:周日晚上十點、在臥室、孩子不肯上床入睡。
這樣的記錄雖然很簡單,但卻能幫助我們發現吼叫的規律。
也許周一的工作比較多,所以孩子周日不肯早睡,總是特別容易引起你的焦慮。
第二步就是要記錄下你的身體反應、你的情緒以及你升級的想法。
比如你插著腰,感到特別的生氣和不耐煩,並因為孩子不肯早睡而覺得他總是和你作對。
第三步要記錄下你的回應,你對孩子做了什麼,孩子又對你做了什麼?
比如你重複著威脅孩子說,如果他再不早睡就再也不管他了。而孩子呢?有可能會和你嬉皮笑臉,也有可能會大哭起來。
第四步要記錄下事件的後續情況。
比如你在發完脾氣後感覺如何,而孩子又有什麼樣的感受?父母可能會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感到後悔,孩子可能會感到震驚、委屈,當父母抱起他時才慢慢平靜下來。
第五步就是記錄父母和孩子的氣質分別什麼。
比如父母可能是敏感、適應性高、喜歡規律的,而孩子的性格可能比較倔強、適應性低、沒有規律。
第六步是記錄下自己的評估。
想想你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除了吼叫,還有沒有別的處理方式。
追蹤吼叫並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但是通過追蹤吼叫,導致你發脾氣的事件就會變得清晰,你的憤怒也會變得更容易控制。
用4C法則代替A-B-C-D-E法則
A- B-C-D-E法則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它的應用很簡單,就是當父母被孩子激怒的時候,要先自問,自己的感覺如何,是否能接納這種想法,是否能改變;其次要在回應孩子前進行深呼吸,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下一步就是要確定孩子的需要,針對孩子的年齡,他是需要一個擁抱還是需要你做點具體的什麼?在做這一步的時候,一定要有同理心,就是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但事實上,A-B-C-D-E法則只是讓父母們在憤怒的情況時能夠後退一步,心態平和地看待面前的難題,但當擁抱和引導起不了太大作用的時候,這個法則就是無用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使用4C法則代替A- B-C-D-E法則。
4C法則就是溝通、選擇、結果和連接,因為這四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所以簡稱為4C法則。
4C法則能幫助父母給孩子制訂必要的規則,從而減少衝突的發生。
1、執行溝通法則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點:
一是和孩子說話要簡短、具體和簡單。
比如說:"寶貝,不要在床上亂蹦"就比:"寶貝,你能不能聽話啊!"這種說法更具體。還要注意每次要只給孩子一個指令,要不然孩子很容易聽見後面忘了前面。
二是要多進行解釋和示範。
父母說100次飯前便後要洗手,也不如一次親身示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蹲下身,望著孩子的眼睛,耐心地和孩子解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不由自主地就學會父母希望他學到的好習慣。
三是父母要多用鼓勵性語言。
鼓勵孩子也要明確而具體,說孩子"你真棒",就不如說:"寶貝,你複習的真好,所以成績不錯,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在周末出去玩了"。這種方式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真誠和尊重,而不會覺得被敷衍。
四是父母還要擅於運用"我"和"你"的溝通方法。
以"你"字開頭的溝通方式總是容易有責問別人的意思,比如"你怎麼總是不考慮我的感受!""你怎麼總是不聽媽媽的話?"但以"我"開頭的溝通方式則不同,它更多地是遵循"我的感受是X,因為你做了Y,所以請你做Z"的公式,用來表達對某個具體行為的感受。這種說法對改善溝通雙方的關係有很大的作用。
2、執行選擇法則:
適當地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能夠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減少吼叫和爭執。
一是要給孩子真實的選擇。
很多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你有一個選擇,要麼現在馬上把玩具都收拾好,洗臉刷牙上床睡覺,要麼我去睡覺你自己待在客廳,晚上不用睡覺了!"這些並不是給孩子的真實選擇。因為父母不可能讓孩子一晚上不睡覺,這不過是空洞的威脅罷了。
二是父母給孩子的選擇要簡單。
父母不要掉入"萬事都要有選擇"的陷阱,有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種壓力。如果你這樣問孩子:"明天你想去哪玩呢?公園還是淘氣堡?如果你想去遊樂場,媽媽也可以考慮。"估計孩子也不知道選什麼好了。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教會他們制定計劃,自己選擇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做作業,然後學會將選擇和導致的結果之間建立,如果沒有得到期望的結果,父母就可以幫助他們回顧自己的選擇。
3、執行結果法則:
我們從孩子嬰兒時起就要為他們制定不同的規則,比如幾點之前要睡覺、睡覺之前要刷牙、不寫完作業之前不準玩電子遊戲等等。
要幫助孩子了解不遵守規則會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比如可以給孩子看治療牙齒的宣傳片,讓他看到不好好刷牙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甚至可以利用無法挽救的結果,讓孩子更深刻地了解規則和結果之間的聯繫。
再比如,父母每次都告訴孩子,要提前就把上學的課本裝好,但孩子就是不聽,那麼當孩子真的忘了帶時,父母大可以不把課本送過去,孩子自然就會記得這個教訓,這樣父母也不必要每次都對孩子大喊大叫。
4、 執行連接法則:
當孩子感覺到和父母的親密關係,他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對他所做的一切,這樣就會減少吼叫現象的發生。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建立和孩子的連接,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重視。
父母要每周都留出固定的時間來專心地陪孩子,並找到雙方都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
當然了,除了A-B-C-D-E法則以及4C法則之外,還要很多能夠幫助父母減少吼叫的方法。比如可以利用一定表格來幫助孩子了解每天要做的事情,也可以利用一塊大的黑板來列出家中每個成員的計劃。
有的時候,不吼不叫,用悄悄話的方法或者幽默的笑話也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學習到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停止無用而傷人的吼叫,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