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康復科近日接診了一位從骨科轉來的骨折患者,患者李先生(化名)與家人在遊樂場遊玩時不慎滑倒,當時就感覺左膝疼痛不已,無法站立。李先生至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就診,檢查結果顯示:左髕骨粉碎性骨折。由於康復治療的介入時間早,患者恢復情況良好,並於近期出院。
復位、固定、功能鍛鍊是治療骨折的3個重要環節。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骨科團隊接診後為李先生進行了左髕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順利完成。但手術成功只是李先生骨折治療的第一步,後續他還要進行較長時間的康復治療。「現在還會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了要躺床上休息幾個月才可以。其實,骨折治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一直躺著不運動,患處的肌肉會出現萎縮,全身的力量減退,就會影響關節活動,造成不可逆的後遺症」,康復科副主任醫師王明俊介紹。
術前,王明俊主任團隊就與李先生溝通了術後注意事項與康復計劃。手術後的3周時間內,李先生還不能下地活動,康復科醫師就在病床前為李先生進行消腫理療,對骨折處的相鄰部位進行手法松解,引導李先生進行踝泵運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長度保持恆定而張力發生變化的肌肉收縮)鍛鍊。這樣的康復訓練可以延緩李先生因長時間臥床不能活動造成的肌肉萎縮。
手術3周後,李先生在康復科醫師指導下開始進行左膝的彎曲練習,運用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持續被動運動儀)關節康復器進行康復治療,防止李先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提高關節活動度,減輕骨折處周圍組織粘連。術後第4周,李先生的左膝可以達到曲膝90度。
術後第5周,李先生能下床時,康復科醫師就將康復治療從病房轉移到了運動醫學康復中心,利用多種康復器械增加李先生的訓練方式。每天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李先生都要在運動醫學康復中心度過,在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康復科周允超醫師為我們演示李先生康復訓練時經常使用的康復器械。
天軌懸吊減重訓練系統演示
王明俊主任介紹,這種減重步行訓練能夠早期介入使尚不具備獨立步行條件的患者較早地進行步行訓練,它將患者身體部分懸吊,能減少患者步行時的下肢負重。對著正前方的鏡子,患者可以進行完整的步態周期練習,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步態運動模式。
靜態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演示
這個訓練系統以一種遊戲形式進行訓練。患者站在平衡板上,通過移動身體,操控企鵝「吃掉」路面上的小魚,非常具有趣味性。它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加靈活性、提高患者下肢的主動控制能力。
下肢屈伸訓練系統演示
下肢屈伸訓練系統通過氣泵為訓練器提供阻力,無論患者運動速度快慢,都能提供平穩且按照實際運動規律變化的負荷阻力,從而改善局部血運和新陳代謝,緩解患者疼痛,促進康復。
術後第7周,李先生已經可以脫拐短距離行走,不過還是有點跛行。第9周時,他就能脫拐進行中距離行走,跛行也不明顯了。
李先生在康復腳踏車上鍛鍊
王明俊主任表示,李先生的康復治療貫穿了整個圍手術期,康復治療介入時間早,所以恢復效果也比較好。李先生出院後,康復師也會為他定製一份居家康復計劃,李先生可以在家中持續進行康復訓練。比如做一些俯臥位牽拉、保護下靜蹲、上下臺階、騎功率車等練習。
王明俊主任強調,儘早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協助臨床治療,防止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藏在「健身房」裡的秘密武器
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門診二樓有這樣一處,整個房間擺放的都是「運動鍛鍊」器材。走近時,我們還會誤以為自己進入了健身房。其實,這是醫院的運動醫學康復中心。
大多數人認為康復科是做「收尾」工作的,病人度過了「手術期」後,才會轉到康復科進行後期治療,康復科的醫師們可以為病人做一些理療和按摩。事實上,康復科能做的可不止這些。
康復科是利用現代康復技術幫助患者儘量恢復機體功能的科室。患者因疾病喪失了某些正常擁有的功能和能力,康復科要做的就是採取一切措施,減輕疾病為患者帶來的後果,提高或治療患處的功能,使患者儘可能恢復正常生活。
康復科治療的領域很廣,我們常見的比如小兒腦癱、中風等導致的神經損傷後的康復,帕金森病需要進行的肢體康復,一些骨折患者的術後康復,以及產後媽媽的盆底康復,運動造成的韌帶拉傷、甚至睡姿不當造成的落枕都可以去康復科治療。
專家名片
王明俊
副主任醫師
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康復科
專家門診
周二下午、周三全天、周五上午
簡介
曾就職於南京鼓樓醫院、解放軍第105醫院,現任安徽省全科醫學會康復分會常務理事。從事康復醫學工作15年,擅長骨關節疾病、頸肩腰腿痛、腦血管意外、脊髓及神經損傷等病的康復治療。同時開展超早期的康復介入,在臨床治療階段即實施床邊康復項目,從而降低致殘率,減少功能障礙的發生。
通訊員 潘賢賢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