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裡的「傷筋」指的是韌帶損傷,包括韌帶的位置、順序、結構、走行方向產生了異常,導致作用失常或喪失。「動骨」指的是骨折,也就是由於各種原因所導致的骨頭斷裂。在傷筋斷骨後,如果要想癒合,大概需要患者靜養一百天的時間。那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骨折韌帶受傷究竟多久能好?
一、骨折、韌帶受傷的常見種類
常見的骨折分為兩種,一種是閉合性骨折,即皮膚沒有破損,沒有外傷,斷骨不直接暴露在外,不易受到感染。另一種是開放性骨折,即骨頭的尖端已經刺穿了皮膚,直接暴露在外,易受到感染。依據骨折的形態,除了常見的粉碎性骨折、裂紋骨折以外,骨折還可以分為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壓縮骨折、星狀骨折、凹陷骨折等。
常見的韌帶受傷有兩種,一種是踝關節外側韌帶拉傷,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崴腳、扭腳。另一種是膝關節韌帶拉傷,在足球、籃球、溜冰運動員和搬運工身上較為常見。一般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韌帶損傷可以分為三度。I度被稱為輕度損傷,表現為少量的韌帶纖維撕裂,並伴有局部壓痛。Ⅱ度被稱為中度損傷,表現為有更多的韌帶纖維斷裂,並伴有一定的功能喪失和輕到中度的關節不穩。Ⅲ度被稱為重度損傷,表現為韌帶完全斷裂,並存在明顯的關節不穩。
二、骨折、韌帶受傷的症狀
在局部表現上,骨折段的位移可能會導致外肢畸形,活動異常,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時,會產生骨擦感,或發出骨擯音。在全身表現上,可能會引起患處發燙乃至全身發熱。較嚴重的骨折情況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可能還會引發大量出血,劇烈疼痛,甚至休克。而韌帶受傷的症狀為局部出現腫脹,伴有關節交鎖現象,有壓痛或疼痛感,活動異常。如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瘀血斑,也就是俗稱的青紫。
三、骨折、韌帶損傷恢復的時間
骨折、韌帶損傷的程度不同,或者患者的受傷部位、年齡不同,都會導致恢復癒合時間的差異。以斷骨部位無壓痛,拍片檢查顯示的骨折線已不明顯的骨折癒合標準來說,一般是指骨恢復需要2周、掌骨和肋骨需要3周、鎖骨需要4周、前臂骨需要5周、肱骨和腓骨需要6周、肱骨頸和脛骨需要7周、股骨需要10周以及股骨頸需要12周。韌帶受傷後,每天堅持用毛巾熱敷按摩,不進行劇烈運動。一般輕微的韌帶損傷,半個月左右就會好轉。中度或者嚴重的韌帶損傷,則需要休息一個月以上。
雖然「傷筋動骨」不一定要真正花一百天來恢復,但患者還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多加休息,平時可多吃三七、蔥白、油菜等行氣活血、消瘀止痛作用的食物,適量進行恢復性訓練,才能儘早地癒合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