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出息有啥用?不如啃老」古稀老人的心聲,值得我們深思

2020-11-16 暖媽說說育兒

讓孩子出人頭地,是做家長的的心願。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優秀,可以事事獨立,成為人中龍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法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而這種變化,雖然看似平常,但其實卻反映了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

張奶奶今年已經70歲了,有一個非常有出息的兒子,常年在外打拼,每個月都掙很多錢,也經常給張奶奶寄錢。

在前幾年張奶奶的老伴兒還沒過世的時候,張奶奶還不覺得怎樣,每當有人稱讚自己的兒子有出息的時候,張奶奶也覺得格外驕傲,因為她覺得是自己教育得好。

但是,自打老伴兒過世以後,張奶奶就覺得格外孤單,雖然兒子月月都給自己打錢,從不曾有忘記的時候,但是,張奶奶還是覺得很孤單。

特別是當張奶奶給兒子打電話的時候,兒子不是要開會就是不接,然後等到很晚以後,才給自己發一條簡訊,說白天在忙。

所以說,到了後來,每當有人稱讚張奶奶的兒子有出息的時候,張奶奶才忍不住感慨說:「孩子有出息有啥用?不如啃老。我的孩子不用太有出息,啃老也行。」

張奶奶的這一轉變讓周圍人感到十分震驚,大家都連忙問張奶奶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說。等到張奶奶給出了解釋以後,大家才陷入了深思。

張奶奶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心聲,看似平常,但實際上也反映了很多家庭中出現的一個大問題——老人把孩子培養成才,自己卻只能孤獨一人。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想要努力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總是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人中龍鳳。

可等到真的有那麼一天,我們把我們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很優秀,讓他們飽讀詩書,學我們需不到的知識,見我們沒有見過的世面時,我們才發現我們只剩自己一個人了。

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深切體會到什麼是孤單,什麼是寂寞,才會渴望此時此刻孩子在自己的身邊。

也正是因為我們對這種孩子在身邊的生活的渴望,所以我們才會覺得說,孩子有出息沒什麼用,還不如讓他們踏踏實實的在我們身邊「啃老」。

這樣的話,就算我們的生活苦了點,累了點,但是至少我們不孤單。但如果要真的是這樣的話,其實我們也不見得會滿足。

所以說,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為子女,再忙我們也不能忽視父母:

雖然說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普遍都非常大,生活節奏也都很快,平時非常忙碌,空閒時間極少。但是,這些都不能當成是我們忽視父母的理由。

作為子女,孝順、陪伴父母,這些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就算我們工作忙,我們也應該想辦法,解決老人孤單的問題。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和父母一起做出改變。

首先,如果我們想要更多地陪伴父母,我們可以儘量和老人住得近一些。

其實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雖然工作很忙,但是,他們和老人住得都很近,在稍有的空閒時間裡,他們會選擇去看望自己的父母。

他們有的人是為了老人留在了家鄉,有的是把老人接來了城市,不管是哪種方式,其實只要適合我們,都是很不錯的。

那可能有的人說了,自己的工作需要常年各個城市去奔波,沒有辦法帶父母。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建議經常和老人聯繫,不要總是等老人聯繫我們。

確實,很多人的工作性質就是那種不分晝夜的,常常都很忙,但是,作為子女,我們還是應該分給父母一些時間,不應該太拼了。

如果我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真的不能算是合格的子女。

而除了我們自身要做出改變,老人也需要改變。

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之所以孤單,是因為不夠豐富。如果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老人就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有事可做。

如果身體好一點的話,可以和住得近的老人多練習,如果身體稍微不好一些的話,可以在家找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

總之,讓生活更充實一些,孤單感就會有所減少。

寄語:

雖然說張奶奶的話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值得我們深思。作為子女的我們,還是應該在忙碌之餘,儘量多多給予老人關注。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看待老人的這種心聲的?你身邊有類似現象嗎?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比起孩子有出息,我更想讓他啃老」,老太的一番話,現實又戳心
    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時間也就短短的十幾年。等到他們上了大學,找了工作,結婚有了自己的生活以後,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會越來越少。相信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長大成人有出息既是他們想看到但也不想看到的事情,因為孩子就是他們一生的全部。
  • 天才密碼:這些做法養育出「啃老」的孩子,而且一般不會有出息
    中國式家長總是想著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條件、為孩子創造更多的物質基礎,這樣孩子將來就能快人一步,從而贏在起跑線上。這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們國內的一種普遍現象。 家長為孩子考慮值得肯定,但是如果不結合良好的教育,那麼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 「啃老」的博士李明亮,值得學生家長們深思
    但是,在江西農村卻有一個博士生不僅一事無成,還長時間待在家裡「啃老」,讓家境貧寒、步入老年的父母一步步走向絕望,這樣的典型案例,實在不能不讓為人父母者深思。這個博士生名叫李明亮,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湖南一所大學,後來考上了四川一所大學的博士研究生,但是讀了幾年之後不僅沒有走上工作崗位,反而回到農村老家做起了「啃老族」。
  • 不是非讓老人出錢才是啃老,隱形啃老是壓垮老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感同身受的老人給老人帶娃為子女付出的現象寫了一個打油詩,幾分嘲諷之下,卻是現實的殘忍:是主人吧,說了不算;是客人吧,啥活都幹;是保姆吧,一分不賺;志願者吧,沒人點讚。明著問老人要錢,那是啃老;但是用另一種方式讓老人帶娃和付出體力,同樣也是啃老,只不過比較隱形。那麼,你身邊,有沒有隱形啃老的現象?
  • 中國式「圈養型養老」悄然興起,比啃老更傷老人,兒女卻洋洋自得
    中國式「圈養型養老」,兒女自認為孝順,可父母並不快樂阿軍(化名)是個非常有責任感的人,從小家裡面生活比較窮,可是父母盡其所能的養育他供他上學,雖然吃了很多的苦,但是阿軍也算有了出息。在外邊事業有成,眼瞅著父母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阿軍心裡很不是滋味,和妻子商量後,將父母從老家接到了城裡,想要給父母盡孝。為了讓老人安心享福,夫妻倆承擔起了家裡面所有事情,只是讓老人吃飽喝足看看電視出去轉悠。就算是老人表示幫忙夫妻倆帶孩子,也被阿軍以「孩子太皮,照顧起來太辛苦」為理由給拒絕了。
  • 新型「啃老」蔓延,很多父母被蒙在鼓裡,還以為是孩子孝順
    執筆:檸兒說起「啃老」這個詞,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指年輕人不管經濟條件好壞,都伸手問父母要錢買車、買房、養家,以及生完孩子讓老人負責帶娃和養娃。所以,一提起「啃老」,老人們都是苦不堪言。但是,除了這些明目張胆的「啃老」現象,一些新型「啃老」也在蔓延,只是很多父母被蒙在鼓裡,還以為是孩子孝順呢。
  • 為什麼老人說:千萬別幫女兒帶孩子!這位姥姥的忠告,值得深思
    導讀:為什麼老人說:千萬別幫女兒帶孩子!這位姥姥的忠告,值得深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老人說:千萬別幫女兒帶孩子!這位姥姥的忠告,值得深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吃飯很規矩,卻被古稀老人批評「沒教養」,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或許我們只在意和注重了用餐禮節的培養,而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項,這裡借用一位古稀老人的話:最好的教養,是珍惜每一粒糧食。」,真相毫無爭議小姨家的孩子今年12歲,正處在活潑調皮的年齡段,然而這個小表弟卻顯得特別懂事,在我們眼中,他是一個十分有教養的孩子。
  • 「啃老」又有新時尚,老人有苦難言,年輕子女卻還不自知
    受了幾年挫折後,不知不覺也成年了,成年以後還是不斷向家裡要錢,從來沒想過自己獨立,成婚以後,腦子裡還記掛著父母存摺裡存了一輩子的養老錢,每周從一開始一個月問一次錢到現在,每周帶著妻兒回家,借著探望老人的理由,以及孩子的推攻助波,頻繁啃老。老人源源不斷地給錢,在本該養尊處優的年紀,還繼續在社會上拼搏賺錢,有苦難言,無人知曉。
  • 33歲女大學生不找工作,在家啃老十年,啃老理由令人無語
    父母對孩子都有美好的期望,內心都想孩子長大後可以出人頭地,能有一番作為,即便沒有大作為,踏實努力去找一份工作,照顧自己應該是最起碼的。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孩子,非但沒有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反而理直氣壯在家啃老十年,這讓年邁的父母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自己的孩子,不養又有什麼辦法呢?
  • 孩子越有出息,父母晚年越不幸福,老人道出原因,讓人無法反駁
    文|秘籍君孩子越優秀,父母越孤單。為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他們長大後能有出息。但隨著年齡和閱歷增長,人開始變得自我,到晚年時,反而不希望子女有出息了。後來,他跟我說,孩子越有出息,父母晚年越不幸福。原因呢也很簡單,他說出之後,讓人無法反駁。
  • 年齡最大的啃老族群:有較多兄弟姐妹,有一個卻不啃老
    其實,這些年啃老的各種情況層出不窮,啃老族中既有90後,也有80後,甚至有70後,60後,這與我們小時候看到的情況不一樣。那時,農村孩子基本是初中畢業就會幹活掙錢。當然,那時不容易找到掙錢的機會。但是,只要有挖土,搬磚的掙錢機會,那些農村孩子,就算還在念書,放假在家,也一定去幹活的,賺點錢,補貼家用。
  • 其實男孩比女孩更嬌貴,生活在這三種家庭,真不如女孩獨立有出息
    這年頭養男孩和養女孩,都不是輕鬆的事,但從有出息這個層面來講,其實男孩比女孩還要「嬌貴」許多,如果男孩養不好,可能牽涉到整個家庭的未來,尤其是這三種家庭,如果生養了男孩,真不如女孩有出息呢。最後一句,強勢的媽媽,對女兒和兒子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尤其是兒子,沒有主見沒有魄力,將來有出息的可能性性很小。
  • 「捆綁式啃老」蔚然成風,「我答應給她養老,還有啥不滿意的?」
    他們對外會宣稱為的是給老人「養老」,面上的事情似乎也做得不錯,跟老人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一家人其樂融融。而私底下卻在幹著「啃老」的勾當。老人不僅要幫忙帶娃,還得洗衣做飯做家務。這些都不算,自己每個月還得把退休金往裡搭。重點是,別人看來還會誇孩子孝順,知道給父母養老。
  • 新型「啃老」方式問世,多數父母尚未察覺,反而覺得孩子很孝順
    俗話說,「時代青年應自強,在家啃老不應當。」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孩子「啃老」的方式也「推陳出新」了,可謂是讓父母都蒙在鼓裡。新型「啃老」方式問世,多數父母尚未察覺,反而覺得孩子很孝順。」經濟有些孩子,自己有手有腳有工作,也有一筆小存款,可卻偏偏把目標盯在了年邁父母的口袋上。
  • 孩子的出息打哪兒來,為了孩子有出息家長該做點兒啥?
    普通家子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也一樣,比如馬雲、馬化騰等都來自普通家庭。孩子出息與否,家庭出身雖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決定因素,那麼孩子成為有出息的人,靠的是什麼呢?1、先天稟賦、素質好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有些孩子先天就具有某些優秀的素質,天生麗質。例如天資聰明智商高,天生嗓子好能唱歌,有的孩子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天賦等等。
  • 「兒子帶媳婦、孫子一起啃老」,這種新型啃老模式,簡直防不勝防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為人父母之後,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將來能夠對自己進行孝敬,同時成為一個有能力且有出息的人,但是在越來越多的現實生活當中,有不少年輕人成為了啃老族。
  • 老了後跟「女兒」住,和跟兒子住有啥不同?聽聽2位老人的心聲
    一方面是不希望給孩子增添負擔,另一方面不願意看子女臉色生活,雖然孝順的子女不會覺得父母是負擔,但老了以後的事情,現在還是不要妄下定論!老了後跟「女兒」住,和跟兒子住有啥不同?跟兒子在一起住王阿姨家裡只有一個兒子,老伴走得早,孩子是自己一個人拉扯大的,雖然生活過得比較艱辛,但為了培養兒子成才,王阿姨一路咬牙堅持了過來。好在兒子也算有出息,考上了好的大學,並且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畢業沒幾年就結婚了。
  • 這種「新型不孝」正在蔓延,比啃老更讓父母傷心,年輕人卻不自知
    ,去了外地甚至是國外打拼只想奮鬥一個美好未來,卻忽略了家裡的留守老人,這時候家長們就開始後悔,這樣還不如沒有出息的孩子一直在家裡陪伴,老年也少過許多孤獨。,家裡的老人也就只能夠留守在家中,如果有老伴來說還稍微少些負擔,但如果只剩下孤單的自己那日子也是十分難熬的,果真應了那句寧願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專心啃老,也不願他們太有出息。
  • 孩子越有出息,父母晚年越不幸福,這原因讓人無法反駁
    孩子長大了,出息了,可此時的父母已經年邁。不少父母晚年的時候,孩子要麼在其他城市定居,要麼遠居國外,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次面,當父母有什麼病痛時,也找不到人陪伴去醫院。到最後,只剩兩個老人互相攙扶著過日子;出息的孩子,卻讓他們的父母感到無所適從,孩子高飛,父母卻只能在原地等待孩子不時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