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總是想著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條件、為孩子創造更多的物質基礎,這樣孩子將來就能快人一步,從而贏在起跑線上。這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體現,也是我們國內的一種普遍現象。
家長為孩子考慮值得肯定,但是如果不結合良好的教育,那麼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近年來,「啃老」一詞被我們廣為討論,正是因為一些家長的溺愛和過分給予,導致部分孩子長大以後仍然難以成熟,從而長時間依賴自己的父母。
啃老的孩子不僅缺乏社會經驗,還總是長不大。因為這類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將來往往缺乏一定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綜合素養也往往較差。長期啃老的孩子不僅在今後會加重父母的負擔,還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很難有什麼出息。但是一些家長仍然不以為意,依舊用錯誤的方法教育孩子。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經常這樣做,就很可能養育出「啃老」的孩子。
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
過分慣子等於害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覺悟。但是當自己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往往捨不得批評和教育孩子。家長們總是想著用溫柔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但是如果毫無底線的一味縱容,就會讓孩子變得刁蠻任性,同時缺乏感恩心。
溺愛孩子只會讓孩子一味索取,而從不知道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的想法不僅會讓孩子錯過很多鍛鍊的機會,還會讓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成長。將來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會變得異常脆弱和不知所措,接下來只能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救濟。
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我們並不強求孩子在成年之後就馬上實現經濟獨立,但是我們希望孩子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有著獨立意識,並且能夠慢慢脫離父母的「贊助」實現經濟獨立。而在孩子遠離父母開始上高中的時候,孩子的心理層面也要開始成熟起來。
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和受委屈,所以永遠把孩子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這樣的孩子確實能夠快樂成長,在小時候避免很多坎坷和委屈。但是父母不可能永遠庇護孩子,孩子總有脫離父母的一天。踏上社會之後,缺乏獨立能力的孩子往往寸步難行。接下來他們依然會向父母索取支援,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向父母索取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並沒有什麼丟人的。
忽視孩子價值觀和金錢觀的培養
有些家長因為自身條件比較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奢侈,而在日常開銷上,這些家長也總是大手大腳。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優越感:反正爸媽有錢,我就算不工作錢也夠用。從小就有這種想法的孩子必然成為社會上的蛀蟲,將來很難有成就。
不管家境如何,家長都要培養孩子正確的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金錢是世界上最公正的東西,只有用心去賺才能獲得。同時家長要改掉一些不好的消費習慣,讓孩子理性看待金錢、理性用錢。只有在正確價值觀和金錢觀的引導下,孩子才能在社會上慢慢立足。
結語:談到啃老一詞,很多家長都嗤之以鼻,但是自己的種種行為卻正在培養一個啃老的孩子。疼愛孩子、為孩子考慮是中國式父母的天性和最大優點之一,但是教育孩子講究方法和技巧。以上幾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還會造成孩子長時間啃老。對此,家長們要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