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雪媽媽
「孝順」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做父母的含辛茹苦將孩子養育成人,等到父母老了,孩子有義務也有責任,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
絕大多數子女都會努力贍養自己的父母,可漸漸他們發現,自己認為的「享福」,卻並不能讓老人真的感受到快樂和放鬆,反而讓他們處於「無適」和「煎熬」當中。
中國式「圈養型養老」,兒女自認為孝順,可父母並不快樂
阿軍(化名)是個非常有責任感的人,從小家裡面生活比較窮,可是父母盡其所能的養育他供他上學,雖然吃了很多的苦,但是阿軍也算有了出息。
在外邊事業有成,眼瞅著父母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阿軍心裡很不是滋味,和妻子商量後,將父母從老家接到了城裡,想要給父母盡孝。為了讓老人安心享福,夫妻倆承擔起了家裡面所有事情,只是讓老人吃飽喝足看看電視出去轉悠。
就算是老人表示幫忙夫妻倆帶孩子,也被阿軍以「孩子太皮,照顧起來太辛苦」為理由給拒絕了。
從這裡來看,阿軍真的是很孝順,鄰裡鄰居口碑很好。可是阿軍漸漸發現,父母除了剛來時候的好奇興奮,漸漸變得興趣越來越低,吃飯吃不香,每天經常看著電視發呆,一幅丟了精氣神的樣子,私下裡阿軍問父母,是不是自己哪裡沒做好,心裡委屈了。
老人卻表示:「咋會!你的孝順爸媽都看在眼裡,就是啊,幹了一輩子,突然啥也不讓幹,周圍也沒個拉家常的人,這心裏面堵得慌,感覺自己沒用了,沒價值了。」
阿軍這才明白,自己自認為把父母「圈養」起來,是讓他們安享晚年,實際上沒有真的走進父母的正常生活,自己的孝順是一種「違孝順」。
「圈養型養老」 比啃老更傷老人,兒女切勿洋洋自得,需了解父母內心需求
「圈養型養老」其實很好理解,也是常見的一種養老方式,這種養老更多的只注重物質層次,卻忽略了老人的內心。
第一,「享福」觀念的差別
在子女看來,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應該安享晚年,由年輕人承擔所有的事情,父母不要再操心了,安心吃喝玩就可以。
可對老人來講,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輩子了突然去到新的環境,各種不適應,而且還沒有人說話,感覺很不自在。同樣的幹了一輩子,突然啥也不讓幹,心裏面空落落,感覺自我價值在流逝。
可是子女的孝順又看在眼裡,不好駁了兒女們的一片孝心,只好表面裝作幸福開心,內心則很不安。
第二,老人想要的不是物質
有的子女每個月都會定期給父母打生活費,也會經常寄一些東西給父母,從表面上看很關心父母,可是老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形式」上的關心。
時不時帶著孩子一起去看看老人,一家人溫馨的吃頓飯,偶爾一家人開車出去轉悠一天,這些帶給老人的溫暖要比一些物質多得多。
子女們應該做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
第一, 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
有的父母一輩子辛苦過來的,雖然身體漸漸老了,可是心裏面停不下來。如果子女什麼也不讓父母做,難免會讓父母感覺自己老了,沒有價值了,生活方式改變了。
其實這不是父母不會「享福」,而是他們幾十年都是這麼過得,多少有點事情幹,心裏面就會很安穩,哪怕是幫忙帶帶孩子,也會感覺參與到了一家人生活當中,所以請大家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
第二, 心裡裝著父母
很多子女都是在外邊定居,在老人身體還可以的情況下,除非是帶孩子,不然老人不是很願意去城市生活。這種情況下,強硬的讓老人一起過來生活,並不能讓老人感覺幸福,不如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
平時了多和孩子,一起給父母開個視頻、打個電話,有時間了帶著孩子回家裡面一起吃個飯,心裏面裝著父母,遠比形式上的孝順更容易讓老人接受。
最後,你認為什麼樣的孝順才是真的孝順?
我是小雪媽媽,一名90後寶媽,關注我,每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