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的媽媽,有哪些不同育兒理念?| 寫給媽媽看的心理學

2020-12-16 果媽閱讀

從本周開始,【寫給媽媽看的心理學】專欄會持續周更。

我希望通過專欄的系列文章,把媽媽們需要的心理學知識融入生活,用通俗的語言告訴你,幫助你用更科學的方法去養育孩子和處理家庭關係。

在陪伴果果成長的6年時間裡,我一直系統地學習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自己受益匪淺。

專欄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帶給我的4個不同育兒理念,帶著這樣的整體理念去學習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文末有彩蛋,記得耐心看完哦。

理念1:了解關於孩子的成長地圖,真正讀懂孩子

家庭教育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帶著一顆好奇心,去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著怎樣的發展和行為。

當你系統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就會了解到孩子在某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可以減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盲目性。

比如說,果果在2-5歲自主意識發展的階段,會執拗,叛逆,大哭大鬧。在2-3歲的時候開始出現頻繁的扔東西的現象。到4歲,居然還發現他從幼兒園,未經老師同意,偷偷地拿學校的東西。

如果我沒有學習過心理學,就會誤以為這個孩子變壞了,帶來極度的焦慮。

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個別行為,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擁有的一些現象,而且隨著他年齡增長,很多行為會消失。

當我開始懂他,用他能聽懂的語言,他能感受的方式跟隨他,用適合他這個年齡段的方式引導他。隨著果果年齡的增長,這些現象果然就已經逐漸地減少和消失。

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完成每個年齡階段生命發展的任務。為了做到這一點,做父母首先要學習的就是讀懂孩子。

理念2: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避免急功近利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寫道:發展是持續終生的,不存在一個對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響的年齡階段,每個階段發生的變化對未來發展變化的路徑有同等重要的影響。

看到這句話,我的心裡釋然了。面對碎片化文章提出各種販賣焦慮的信息,我不會再被影響。

因為我知道,人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定要某個階段必須要做的。

比如說,我見到8歲零基礎開始用ienglish學習英語的孩子,兩年的有效堅持,就實現自如地和外國人交流,能深度閱讀大量的英文資料。誰說一定要學齡前就開始英語啟蒙,否則孩子就跟不上呢?

我們需要摒棄傳統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世上沒有那麼多的應該、必須和一定,看到太過絕對的說法就要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想真的是這樣嗎?

要根據自己的節奏,找到養育的重點,把眼光放長遠,不要只看眼前,就能發展出最合適孩子自己的成長方式。

理念3:接納孩子無法改變的因素,實現順勢教養

孩子的成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遺傳基因、周圍環境、天生氣質、出生排行等等。而這些因素全部都是恆定的,無法改變,唯有接納。

比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孩子,你非要讓他變成外向。在心理學的科學角度來講,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順從內向的天生氣質,挖掘內向的潛在優勢,實現順勢教養,那孩子有可能會慢慢地把他的優勢發揮出來,反而會改變外在的表現。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陳會昌所說:「發展是可塑的。一個人在兩歲時非常害羞、退縮的人,可能因為他在其他方面的長處,到青少年期變為一個比較善於社交的人。」

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認同,因為我就是這樣發展的。上中學的時候,我安靜內向,坐在教室裡,默默不語。我不喜歡張揚,也不喜歡站在臺上。可是,誰又能想到,以前那個小女孩,逐漸地成長為現在這個樣子,四處開展講座,給幾百人授課也毫不怯場。

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從來不逼迫我應該怎樣。我不喜歡表現,他們也覺得無所謂,反而給了我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當我願意展現自己的時候,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做家庭教育時,如果我們懂得順勢教養,而不是強迫孩子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那很多的親子矛盾都會消失。允許孩子成長為他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理念4:改變可以改變的因素,重塑家庭教育

有人問我,為什麼大部分男性不去上心理學課?為什麼總是我們女的在改變?這不公平啊!

其實,學習心理學的男性當然也是有的,只是佔據比例比較小而已。因為女性更喜歡向內看,向內去找尋,而男性更多的是喜歡向外求。

作為媽媽,我們只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因素,把關注點放在自身的成長上就好。千萬不要寄希望於他人的改變,因為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中科院心理所發育與教育心理學碩士景曉娟說:「學習心理學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是說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如果你願意學習、成長,那就開始。用你的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而不是把你學到的東西在家裡灌輸,期待別人的改變。

當你希望老公跟你一起學習而得不到回應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放下期待,做好自己。

有一天他看到你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如此融洽,孩子的發展如此順利時,他就會默默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方式。

秉承以上4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育兒理念,我會在後續專欄裡,從讀懂孩子開始,站在媽媽的角度,來系統講述兒童心理學,慢慢的延伸到成人心理、婚姻、職業等方面的心理知識。

當然,學習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並不是讓你成為高高在上的專家,懂得一堆理論,用一系列工具和孩子相處,而是在讀懂孩子的基礎上,無條件地愛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另外,學習心理學不會讓問題全部消失。人其實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長大的。

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心理學幫助你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你知道正確的軌道在哪裡,而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文末彩蛋】

推送的文章《媽媽懂點心理學,對孩子一生有多重要?》,有讀者私信讓我推薦3歲女寶年齡段的書籍。

在這裡向你推薦三套分齡書,能夠幫助我們讀懂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這都是套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情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1、《你的N歲孩子》系列

從《你的1歲孩子》、《你的2歲孩子》……《你的13-14歲孩子》,這是一套研究1-14歲孩子發展規律的書。

來自耶魯大學的學者,用四十年的時間研究每一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規律,並給父母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應對方法。

關鍵是這套書籍非常適合媽媽們看,因為它的語言生動,容易理解,沒有心理學大部頭書籍的晦澀難懂,強烈推薦。你可以分開單獨購買自己需要的年齡階段。

2、《讀懂孩子》系列

這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邊玉芳教授所著的系列書籍,從0-6歲、6-12歲、12-18歲,圖文並茂地揭示了不同年齡孩子的發展規律。

心理學家用心理學的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讀懂孩子,超級實用。

3、《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系列

如果在發展心理學上,你還想深入細緻地了解,那就推薦你閱讀《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這套書。

它分為兩冊,從0歲到青少年,從青年到老年。這是美國及世界各地廣泛使用的本科和研究生教科書,也是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著作。非常適合想要在發展心理學上有所深入研究的媽媽們學習、使用。

寫給媽媽看的心理學,這個專欄需要嚴謹的思考,我會做到周更,儘量多花時間打磨好文章。

因為我希望通過系列文章,把媽媽們需要的心理學知識融入生活,用通俗的語言告訴你,幫助你用更科學的方法去養育孩子、處理家庭關係。

下期專欄文章預告:孕媽媽如何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不想錯過更新的話,歡迎點擊上方加關注。

相關焦點

  • 讀心理學、彈鋼琴、「啃」英語、學小提琴——白領媽媽紛紛「回爐...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有這麼一群白領媽媽,她們為了孩子,猛練英語口語與聽力;從不識五線譜到彈奏一首首好曲子,從「泡麵達人」到營養專家……現如今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作業成很多家長在家生活的常態,在給孩子陪讀的過程中,很多年輕媽媽會發現自己練就了十八般武藝,開始步入「再學習」的階段。
  • 育兒路上很迷茫?你需要學點兒童心理學!
    你的視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如果你有那麼幾年的時間沒有看到一個女同學,不用懷疑,她生娃去了。在經歷了艱辛的孕期後,選擇重回職場還是選擇回歸家庭,是擺在許多媽媽面前一道很難抉擇的問題。 對於職場媽媽來說,如何用本就不多的時間來做好高效的陪伴?
  • 學心理學的人,在育兒上往往能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很慶幸在機緣巧合之下選擇了心理學,育兒這種老大難的問題,在我看來似乎也並沒有那麼令人頭疼。三、不將喜好強加於孩子身上我在小區裡碰見過好幾位孩子的家長,大家聊起育兒的話題滔滔不絕,其中有位媽媽每天都要帶孩子參加好幾種培訓班,一直向我們傳達:孩子小的時候不多學點東西,將來就比別人落後不少;小孩多學點才藝,以後可以加分······有的家長聽進去了,帶著孩子去報了名。但每次看到他們的孩子,都找不到兒童身上那種純真的快樂。
  • 從貓咪心理學看育兒之道
    這本《喵懂心理學》實際上是他養貓十餘年的心得體會,只不過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把養貓這件平平常常的事寫出了奇特的新意。這本書不僅參照動物心理學分析了三隻不同性格貓咪的行為特點,也寫出了養貓人在養貓過程中自身心境的變化和成長曆程。 書中關於心理學的引用都列舉了相關的實驗或者文獻來說明出處,可信度比較高,專業性比較強。
  • 薦書——家長應該學一點心理學:《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
    我今天分享的內容是黃杏貞的《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黃杏貞是一位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實用,將心理學理論巧妙地運用於育兒實踐中。簡明易讀,好操作,背後又有深厚的心理學依據。因為只有情緒腦穩定下來之後,理智腦才有機會發揮作用。這也啟發我們,不要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因為從生理機制上來說,孩子就不具備快速冷靜下來的能力。但也不是說,只要生理年齡成熟了,人就會自動理智。理智要靠後天的學習和訓練,有些成人依然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母親喜歡學心理學?
    ,我看到太多太多的30,對40多歲的有著自己本身職業的男人,女人他們非常熱情地去學習心理學,而且一學都是幾年,他們學了好多年不能做心理諮詢,但是他們還一直在堅持著,我一直很不理解,但是今天突然有個念頭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可能是國人丟失的的母性要回來了。
  • 父愛歸來·我們可以讀懂的育兒基礎課程《心理學》·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現象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下面我們通過思維導圖詳細了解都有哪些心理現象。、知覺、記憶、想像、思維等接下來,我們以新生兒為例去了解都有哪些感覺新生兒一出生的時候已經可以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感知新環境了,新生兒愛看媽媽的臉
  • 育兒學院派:從《行為心理學》聊如何養娃
    最近在看《行為心理學》,作者是約翰.華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客觀的方法研究人類行為,從而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在這裡,我主要是想結合一些行為心理學知識,來分析、探討一下自己對於育兒的思考,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 無處安放焦慮的中國媽媽,開始死磕心理學著作了
    以前信息落後時,即使想要了解也無從找尋,書店裡關於心理學的書少之又少,大多是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網絡媒體的轟炸式宣傳也著實有效,如今的父母確實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一發現他們有些許異常行為,就希望能從心理學角度尋找原因。
  • 育兒理念不同,我很鬧心
    爸爸和媽媽的做法不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做法和爸爸媽媽的做法也不同。有的家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有些時候是交給老人帶的,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做法和爸爸媽媽的做法不同,背後的育兒觀念更不同。如果指望改變老人的做法,很難很難;也擔心和老人溝通本身,會讓老人不好想。那孩子鑽空子,或者難以管教,怎麼辦?
  • 「媽媽,我決定不走考大學的路子了」 | 諮詢師家裡的心理學故事(三)
    原創 雪青 心教育讓心理學理念潤物細無聲地流淌於生活中一個心理諮詢師家庭中的心理學故事前情提要:原創 | 雪青在我自認為是又紅又專的育兒歷程中,在我加班晚歸的時刻,渾身疲憊進了客廳門,躍入眼帘的是他用早春的花瓣拼出的「媽媽辛苦了」,花瓣一直延伸到沙發跟前後,以一個粉色的「I LOVE YOU」的心形結束。而在寒冬時節,他放學回來第一件事是先把媽媽平時護腰的暖寶充好電,當我進了門脫了外套匆匆進廚房時,他已將熱熱的護腰帶從身後環圍到身前,磕上了套扣。
  • 新手媽媽:你需要的育兒書籍都在這裡
    那麼,新手媽媽需要哪些育兒書籍來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呢?這本書其實也是一本育兒百科全書,但和《育兒百科》不同之處在於,它融入了更多心理學的內容,提倡的是「親密理論」。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更多的是作者與妻子在育兒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和分享。
  • 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有什麼好處呢?什麼人才能學心理學?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哪些人更加適合學習心理學,不僅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好處,同時也對生活有幫助。1、想增加收入的人想要增加額外收入的人:心理諮詢師是全球高收入職業之一,按小時收費。時薪從200-1000元不等。兼職心理諮詢師可入駐大型心理諮詢網站,一般每小時收入在300-800元不等。
  • 媽媽寫給叄寶的第二封信
    寶貝 媽媽還有些可以寫給你看的養分日子。美容:在26歲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清潔乾淨皮膚,徹底的清潔,用了防曬霜或者隔離一定要用卸妝水。18歲以後,就要開始用眼霜。如果擔心自己哪裡有不夠好的,想提升,最快的方式就是看書提升自己。不管是內在, 還是外在。不要吃垃圾食品,會長胖,長痘且上癮。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永遠都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有終身學習的信念。爹爹說,寫手好字,會公開演講,非常重要。
  • 適合7歲孩子的心理學書籍有哪些?皮亞傑的書籍都不錯
    適合7歲孩子的心理學書籍有哪些?問問皮亞傑就知道 關於有沒有分析7歲孩子心理的圖書的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般心理 學的研究都是以一個階段作為對象來進行研究的,我們所謂的7歲孩子的心理研究,必然是可以找到的,但是並不單獨是針對7歲孩子的心理研究,而是把孩子的成長按照不同的時期來進行劃分的,比如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等等,在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心理研究
  •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這些育兒誤區既坑媽媽又冷娃,媽媽早知道,寶寶少...
    洪蘭教授:一九六九年臺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 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 學過心理學的父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嗎?
    成長是自己主動的過程,會有一些主動權和控制感。養育孩子是在關注和引導間找到微妙的平衡,稍不留神就會轉為控制,所以難上加難。父母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育兒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這對於人格的健康發展都有好處。學過心理學的父母會很好地運用這些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教育過程。父母能更好地覺察自己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難的應該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知道我是誰,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學習心理學有什麼好處
    現在學習心理學很熱門,我也在2011年跟著浪潮考過了二級心理諮詢師。那學習心理學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我總結了下:1.自己活的更好。學習心理學之後,看問題的角度和寬度發生了變化,以前很多讓自己生氣的事情,現在好像也不會太生氣。
  • 新手媽媽和老人的月子裡的戰爭,心理學老師有妙招
    我小區有個孩子睡覺不能離人,一直要握著他的腳。一離開就醒。這太磨人了,老人家55歲的年齡了,照顧孩子,天天睡不好。如果3歲了,你還需要哄娃睡,請你接著看。我強烈的分享欲,希望更多第一次做媽媽的你,可以更多享受做媽媽的快樂,更少承擔不必要的育兒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