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2020-12-19 閃電新聞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那麼,在理解這句話之前,家長不妨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斯德哥爾摩效應",然後通過這樣的認識,逐步了解"棍棒教育"的主要缺陷。

"斯德哥爾摩效應"是什麼?

斯德哥爾摩效應又叫人質情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般指的是受害者會對加害者產生情感,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幫助加害者。而受害者這樣的情感,一般是因為心理逐步扭曲,然後才會慢慢對加害者產生依賴和情感。

雖說一直被傷害,但是加害者只要有一絲的照顧,這樣偶發不多的"善意"就會像救命稻草一樣被受害者拼命抓走,並且像是漣漪一樣不斷擴大,變成對加害者的好感。

棍棒教育其實就是在變相"馴化"孩子,讓孩子成為斯德哥爾摩效應當中的孩子,家長則是其中的加害者。那麼,在這樣的"馴化"下,孩子則會逐漸心理扭曲,甚至導致人格出現偏差。

那麼,在這裡家長不妨更進一步了解一下,成為斯德哥爾摩效應當中被害者的孩子,會有哪些嚴重的負面影響。

會對孩子產生以下幾種負面影響:

1:情感關係容易被動

因為長期被家長"迫害",也就是成為斯德哥爾摩效應當中的受害者,這一類孩子首先會變得容易"感動",即使是對方傷害自己,仍舊可以因為一丁點的善意而無視對方以往的傷害。

這樣的話,孩子在情感關係當中會顯得非常被動,因為並沒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去判斷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對自己好,那麼,長久以來會因為這樣扭曲的情感關係而使得自己身心都受到重創。

2:失去好奇心

如果家長經常用暴力來攻擊孩子的話,那麼時間一長會有非常明顯的副作用。因為孩子在這樣的棍棒"馴化"下,人也變得唯唯諾諾,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好奇心去琢磨自己好奇的事情了。

因為這樣的孩子已經懼怕好奇心惹出來的麻煩,那麼他在對待新鮮事物的時候都會保持各種謹慎的態度,極大地壓低自己對外界的興趣,而這樣的孩子,最終會變得庸庸碌碌和平凡無奇。

3:膽小怕事

就如前面所提,棍棒教育其實但就是在加害孩子。那麼,長期處於這樣恐懼下的孩子,性格也會逐步變得扭曲,變得什麼事情都很膽小,不願意隨意嘗試,更不用說他的膽子了。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會變得異常怯弱,也沒有什麼主見和責任感,可以說完全打壓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4:患上精神疾病

如果說孩子長期處於非常負面的教育環境,那麼不僅成長會受到遏制,本身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狀態也會頻頻出現問題。那麼,時間一長則會導致孩子患上一些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比方說焦慮症和抑鬱症,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由上述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棍棒教育的副作用確實是比較大的,那麼為避免這樣的教育,家長應當採用哪些比較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不妨這麼教育孩子:

1、溝通教育

家長應當知道溝通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孩子是能聽懂家長的話,只不過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如果家長經常用棍棒教育去教育孩子,長期下來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和家長進行理性溝通,最終讓教育工作變得舉步維艱。

2、鼓勵孩子

與其謾罵孩子,其實鼓勵孩子更為重要,然而鼓勵孩子並非是沒有休止地放縱和溺愛,相反,鼓勵孩子是在孩子做得對的時候,通過家長的鼓勵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不僅做對了,而且這麼做會得到家長的誇獎,甚至獎勵。

因此,等下次孩子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便會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而不會出現讓家長產生反感的行為。

結語:

對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過於野蠻,因為孩子的心靈是較為脆弱和敏感的,如果家長總是用野蠻的棍棒教育強迫孩子認可自己的教育理念,那麼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諸如以上這些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問題。屆時,家長想要再"亡羊補牢",則會變得異常困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別把「馴化」當教育
    但是小梁的孩子看起來很是木訥,沒有這個年紀該有的活潑和童真。當小梁聊起了自己的育兒之術,他只有一句話:「打就行了,不聽話就打,總會聽話的。」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認為這句話是教育孩子的真諦,但是家長這樣對孩子,就是想要馴服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馴服的孩子,很容易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狀。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遠古時期,人類祖先通過捕捉、關押、虐打、餵食、共同生活等途徑對野生動物進行馴化,於是狼變成了狗,野馬變成了家馬,野獸變成了寵物。如果這些手段運用到人類身上,會發生什麼呢?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 俄羅斯「網紅」將懷孕女友活活凍去世,心理學:斯德哥爾摩效應
    在之前,女孩就有被他和他的同伴有毆打,或是噴胡椒噴霧到臉上等一些很惡劣的事件。 面對這樣事件,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人也能找到女朋友?為什麼這個女孩被這樣對待,還不選擇離開呢?若早一點點離開,只早一點點,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斯德哥爾摩效應解釋。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有的時候家長會根據孩子的特點輕易地給孩子下定論,隨意概括孩子的特點。比如電梯裡,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動來動去,一會兒去觸摸電梯的按鍵,一會又在電梯裡蹭來蹭去滑步。男孩的媽媽解釋道:"不好意思,我家這孩子就是有多動症,他就是一秒鐘都停不下來"。話音剛落,孩子像是為了印證媽媽的話動得更起勁了。
  • 四個心理學效應,提高家長的教育智慧,讓孩子聽話起來
    分析: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能夠讓家裡的家庭氛圍更加的好。孩子不聽話倒不如採用四個心理學效應,可以給家長育兒提供教育智慧,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更加的聽話,那麼這四個心理學效應是什麼呢?(1)德西效應很多的家長在生活當中也會採取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為了讓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並會給孩子創造動力,比如給孩子獎勵的方式。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 斯德哥爾摩效應:《隱秘的角落》第三眼
    在《隱秘的角落》的後幾集,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背叛 2、斯德哥爾摩效應 3、靈魂拷問 人性的善與惡,像兩片不同的薄如蟬翼的餅,一片疊加一片,如千層餅一般疊加在一起。
  • 秦國進中原,秦穆公很好地運用了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效應
    後來到了周代,他們養馬又不錯,並因為戰馬發揮好而立了戰功,被賞賜一座城,趙城,所以他們才有了姓氏,趙氏。後來趙氏幾代輔助周抵禦西戎,並收復了西戎,這才被封了諸侯,賜秦王。其實本意就是讓他們鎮守西戎,防止外患,這才有了秦國。秦國最初由於地理閉塞,交通不便,和中原並沒有什麼來往。而許多諸侯國都鄙視他,因為他們屬於蠻夷。
  • 經典心理學書籍《墨菲定律》,有你想知道的育兒、職場、情感乾貨
    《墨菲定律》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人際交往,親密關係,職場法則,育兒訣竅,人性秘密,自然規律等心理學知識,內容精煉,句句都是乾貨。類似的,還有「斯德哥爾摩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除了「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還有「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個底線,一旦這個底線崩潰點,人就會選擇屈從,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經歷了無數次家暴仍還不願意離婚的原因。
  • 面對不聽話孩子有三大誤區,善用教育的智慧——四大心理學效應
    好習慣的培養講究方法,不是片面地看到孩子行為規範就夠的,方法不對會「反彈」,大多數家長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千辛萬苦改正了孩子的不良習慣,但一鬆懈又被打回原形,其實這份教育並沒有被孩子徹底接納,落到實處。情況嚴重的,孩子甚至會故意不學好、考差來氣父母。教育陷入超限效應會適得其反,由此,教育中其實也包含了點到為止的智慧,家長在教育中切莫反覆拿一個問題對孩子進行指責。
  • 工作和教育忙不停?漫漫育兒路,明智的家長會遠離「野馬效應」
    (本文約1874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其實現在很多家長不僅僅是在工作上會顯得非常辛苦,覺得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也非常的累人。雖然孩子總是笨笨的,但是朋友卻從來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教育,他總是覺得笨鳥可以先飛,所以他覺得雖然孩子現在並不聰明,將來肯定可以成才。可是在這一次輔導功課的時候,朋友終於忍受不了孩子的笨拙,因為10道算術題在孩子算過之後,竟然沒有一道是正確的。所以對於這一情況,朋友直接開始責罵孩子:「你是不是傻子?3+2怎麼可能等於6呢?你要是再這樣下去的話,以後你也別上學了。」
  • 這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爸媽越早知道育兒更輕鬆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在教育上,我們可以適當利用「禁果效應」,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起單純地勸說和禁止可能更有用。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會經常無意識不斷地否定孩子?這就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馬太效應。它應用於教育中等同於一把雙刃劍,讓優生更加優秀,也讓一部分平凡的孩子徹底淪為了差生。馬太效應應用於教育中的雙面性讓優生更優秀一個表現優秀的孩子,他們更討得父母、老師的喜歡。如果這時候對孩子表揚,那麼毫無疑問他可以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能量。
  • 身邊的心理學丨教育中的「鯰魚效應」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學習一些心理學規律,可以更有效,更和諧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教育中的「鯰魚效應」——有競爭才有進步。在教育管理中,也可以利用鯰魚效應,讓學生在適度的緊張中更好的發揮潛力和學習的積極性。
  • 黃磊揭秘一流父母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暗示出來的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黃磊第一次因為善於教育女兒被人所熟知了。黃多多之所以變得現在這麼優秀,有很大的原因其實要歸功於黃磊選擇了合理的育兒方式,一流的育兒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決定作用。心理學上將這種父母給予孩子期望和鼓勵,孩子產生動力,最終變得優秀的過程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 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四種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嗎?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只有讓家庭教育遵循一定科學的心理規律,教育的效果才能實現事半功倍,親子關係才會更加溫馨。心理規律一: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 有一種羨慕叫黃多多的優秀,一流父母怎麼育兒?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黃磊對於自己女兒的教育方式常常被人所誇讚,通過對黃多多的觀察不難發現科學合理的育兒方法往往才是影響孩子優秀與否的關鍵因素。一流父母的育兒理念需要每一位家長來認真學習。心理學上把這種由父母認可和期望得到正面反饋效果的調節方式稱呼為:羅森塔爾效應。許多堅信「挫折式教育」的父母很納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經受了「棍棒教育」,卻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反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有的孩子起床後不疊被子,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懶啊!被子都不會疊!"……可是,我們發現,越數落孩子,孩子表現的越差,甚至沒有一點想要改正的想法。這就是"標籤效應"的後果。1.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甚至在孩子的照顧上,父母的養老上,也都指望對方多操點心,自己好解放出來減輕負擔。生活中,只要有一方有推脫責任的想法,準會發生矛盾和爭吵。沒有家庭責任感的夫妻,感情和婚姻是很不牢固的。你推脫了家庭責任感,也推脫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 女兒啃老十年父母怒斥:別打壓孩子,來西瓜視頻學習用心理學教育
    對於採用打壓式教育的父母而言,不管什麼事,他們想到的都是孩子的不足之處,不管孩子做了什麼,父母給予的永遠都是打擊和否定。他們沒想過這樣的打壓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嚴重的甚至毀掉孩子!西瓜視頻創作人「多多爸育兒」說:「打壓式教育是以愛之名實施對孩子無下限的精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