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劉賢)「轉方式」、「調結構」近年來一直是高頻詞,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壓軸題」。各個地方大員都在探索和實踐解題辦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長黃奇帆7日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用集群模式破題「調結構」,並分析其產生的六大效應。
2014年,重慶市GDP仍保持較高增長,達10.9%。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其產業發展格局打出「三二一」陣型,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產業。三大產業佔比優化調整為7.4:45.8:46.8。
「我自己感覺,重慶在調結構方面取得重要的效果。我們調結構主要是按照集群的模式,集中優勢兵力形成重慶地區相對優勢的產業集群。」黃奇帆說。
他分析了集群的三種概念:一是一個重大產品,國際化的產品,它的上遊、中遊、下遊產業鏈形成集群;二是形成扎堆的集群,同類企業,同類產品集聚在一起;三是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企業形成互動的集群。「在這樣的一個工作理念思路下,形成一個相對優勢。」
集群模式能夠產生六種效應。
黃奇帆說,首先,上中下遊產業鏈集聚在一起,企業的進項物流和出項物流成本都能夠得到很大的降低;
其次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扎堆在一起,能夠形成整體的配套體系,企業的配套效率和水平都能得到較好的保障;
三是金融、商貿、物流、中介等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結合在一起,能夠極大地產生互動效應,雙方都能提高效率;
四是各個企業的各種品牌、各種產品的研究開發,可以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容易形成良性競爭,整體上提升研發進度和效率;
五是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會因為某個企業的興衰導致整個地區的經濟受到大的衝擊,能夠有效保障地區經濟平穩發展;
六是一個集群扎堆在一個開發區,能夠充分利用開發區的廠房、宿舍、倉庫、物流等配套設施,產生規模效應,攤薄各種費用,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黃奇帆習慣用一連串的數字來證明。他例舉了重慶的電子製造業和汽車業的集群效應。
重慶形成了6個製造類的國際化企業和5個世界級的品牌商,加860個零部件企業,形成了「5+6+800」的電子產業集群。重慶去年生產了全球筆記本電腦、印表機、網絡終端產品的三分之一,增長了22%。這個增長當然有力地拉動了重慶工業增長。
汽車產業方面,重慶以前主要是長安。這幾年,重慶推動它形成集群,有了「1+10+1000」的產業集群:「1」即牽頭的長安,「10」指10個國內外重要的汽車企業落戶,還有1000多個零部件企業。重慶汽車產業去年生產了263萬輛,佔全國的11%
「這兩個支柱產業加上其他的支柱產業,都按這些模式來推進,使得重慶工業產值、利潤增長較快,經濟也得以相對較快的發展。」黃奇帆說,「這是內陸地區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成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