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08:34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731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夏婕妤 通訊員 陳小雁 尤勝武
在龍灣區永中街道中河路,有一條近一公裡長的「石頭溝」,夏季惡臭陣陣,雨天汙水滿溢,周邊居民叫苦不迭。原來,中河路周邊的巷弄裡一直是雨汙合流,難以疏通,導致溝渠內淤積堵塞,成為遠近知名的「臭水溝」。
不過這一次僅用了三個月,「臭水溝」徹底告別了髒、亂、臭。龍灣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介紹,中河路的美麗蛻變離不開以下「三招」。
破題第一招:
轉換思路 整合項目
排水管網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地下管網整治常常面臨融資難、實施難、監管難。尤其是在老城區,路面挖了又破,管網破了又修,就如中河路一樣成為市民投訴的焦點。
龍灣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馮憲堯說,對於這樣一條屢修屢破的「臭水溝」,這一次的整治註定不能再走「尋常路」。今年9月初,作為牽頭單位的龍灣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通過整合項目實施主體,在排水管網整治工程中構建「1+4+6」特色運行管理體系,即一個法定業主統一立項融資,分中心片區、狀蒲片、科技城片、空港片等4大片區代建,6個屬地街道配合負責政策處理,實現項目有效整合、資金集中使用、技術力量集群。
有分工有協作,環環相扣才能一絲不漏,中河路地下管網整治「工作班子」就這樣開工了。
破題第二招:
改變角度 縮短周期
地下管網要整治,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更要保證。怎樣利用最短的建設周期,達到最佳的建設施工效果?龍灣城市中心區管委會作為建設單位開始了精細籌謀。
負責工程建設的吳忠南心中有「譜」。他說,優化項目施工招標和標後監管模式非常重要。於是中河路地下管網改造工程率全市之先使用EPC+單價結算方式實施招投標,有效解決設計、施工、採購易脫節及工程節點銜接不緊、建設周期長等問題。
同時,工程實行單價結算方式和全過程跟蹤審計,有效控制工程造價,與同規模項目相比,工程造價節省約30%、建設周期縮短60天。
破題第三招:
創新方法 三級監管
中河路地下管網整治,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政府部門和社區居民「齊抓共管」。
地下管網開挖時,燃氣、自來水、電力、電信、移動現場「站崗」,確認管線歸屬;開工建設時,龍灣區、部門、屬地實行「三級監管」,由龍灣區組織專家全程技術指導,行業質量監管部門「隨機抽查、專項督查」做好工程質量監管,屬地街道成立工程推進小組,邀請網格員、熱心村民等40餘人擔任質量監督員。大家的目標一致,爭取最短時間內完成施工作業,儘量少影響老百姓日常出行和沿街店鋪正常營業。
日前,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施工,中河路通過新建雨、汙水兩條管道,實現了片區雨汙分流,汙水支管運行通暢。同時通過路面壓實、鋼筋植筋等,保障路面不會沉降,防止管網再次破裂。
據了解,今年以來龍灣區通過實施管網整治,有效緩解了汙水管網的終端處理運行負荷壓力。有數據顯示,東片汙水處理廠年日均汙水處理量比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近10%。下一步,龍灣區將在兩年整治完成的基礎上,謀劃開展排水管網整治新三年行動,繼續推進雨汙分流改造,逐步實現管網全覆蓋、破損全修復、汙水全收集、維護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