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術首次應用於地下管網系統,9900公裡地下管線三維立體圖建成

2020-12-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工作人員利用三維平臺可隨時查看地下管線排布情況。唐建 攝)

打開手機APP,一張清晰的城市副中心「地下經絡」三維立體圖呈現出來。任意點擊一條道路,路面下的自來水管道及排水、路燈管線等一目了然。筆者從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獲悉,通州區地下管線三維系統已成功建成,在全市率先實現全境地下管線普查。這也是本市首次將AR增強現實技術應用於地下管網系統,為探查檢修安上「透視眼」,解決以往看不到、查不清等問題。

今年通州區城市管理委以國產超圖地理信息為平臺,將通州區地下管線全面三維化立體化,並與通州區地上城市部件、三維城市結合,實現全區地上地下三維一體化管理。該三維平臺系統具有地下管線施工安全監管、管線數據查詢、數據更新、應急響應等多種功能。目前,該系統數據已覆蓋通州區市政道路範圍內的所有地下管線,包括給水、汙水、燃氣、電力、電信、熱力等8大類14小類總長9900公裡。

藍色代表給水管,紅色代表電力管……近日,筆者在通州區城管委市政設施事務中心控制大屏上看到,一條條管線縱橫交錯,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線路。「這種立體圖,讓地下管線和地面建築的關係一目了然。」地下三維技術負責人張同銀解釋,AR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將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它可通過科技手段,把真實的環境和虛擬地下管線三維數據實時疊加到同一個畫面。

他舉例說,新建小區在規劃設計時,除了要考慮地面配套設施,地下管線如何配置也至關重要。有了這套系統,給水管如何布置,汙水管怎麼安排,只要通過該套系統,就可以生成相關數據,大大方便城市規劃建設。如有管線發生跑冒滴漏,管理部門接到預警後,技術人員也能通過手機使用AR增強現實技術,從不同角度清晰查看周邊地下管線排布情況。「地下管線中用到AR增強現實技術,這在北京還是首創。」張同銀說,通州區也是全市目前唯一實現全境地下管線普查的地區。

為規範地下管線數據成果,降低管線破壞事故發生率,通州區城管委自2013年起持續開展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區906平方公裡市政道路地下管線「一張圖」。同時,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及鄉鎮建成區範圍地上城市部件普查,包括公共設施、交通設施、園林綠化等共計79類50萬個。

來源 北京日報

通訊員 馮維靜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繪就一萬公裡「地下管線圖」
    截至目前,項目已完成地下管線外業信息探測測量、內業處理成圖和數據成果檢測等工作,摸清了中心城區內共648平方公裡範圍10000餘公裡地下管線的種類、數量、功能等基礎信息。  建設信息管理系統  據了解,之前濰坊市的地下管線存在家底不清、信息不全、監管不到位、規劃設計前瞻性差等問題,導致道路路面突然塌陷、井蓋缺失、管線人為受損、城市內澇等情況時有發生。
  • 蚌埠市中心城區地下管線信息管理平臺建成
    2014年,蚌埠市啟動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線普查與信息化建設工作,3年已過,中心城區地下管線信息管理平臺在全省率先建成,至此蚌埠市地下管網「3D經絡圖」已經繪就。  「地下迷宮」應建「3D經絡圖」  因為地下某根管道被挖斷,造成停水、停電、停氣……相信這是包括蚌埠在內許多城市中常見的場景之一。
  • 地理平臺亮相2015國際地下管線展覽會
    11月23-25日,2015國際地下管線展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召開。此次展會由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和商務部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聯合主辦,展覽面積近7000平米,展商逾120家,共有來自全國的1500餘位關注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等領域的業內人士參加了展覽會。
  • 城市副中心建「數字孿生城市」,10萬城市部件組成三維立體圖
    9175公裡地下管線,用手機就能摸清「迷宮」內情;垃圾桶、信號燈等約10萬個城市部件,一一在虛擬世界中原樣複製。記者從通州區城管委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打造的「數字孿生城市」,預計今年年底前正式完成並投入使用,地下地上一張三維立體圖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 地下管道巡檢機器人每秒可巡檢2米地下管線
    八月二十日,在中冶賽迪智慧產業體驗館,巡檢機器人可進入危險的地下管道空間,每秒巡檢兩米地下管線。記者 羅斌 攝   地下水電氣管線、通訊管線等巡檢難、維護難,如何破解?8月20日,重慶日報記者在智博會中冶賽迪智慧產業體驗館看到,即將展出的管道巡檢機器人可入駐地下管道空間,24小時對管道自動巡檢,每秒可巡檢2米。   中冶賽迪相關負責人稱,管道巡檢機器人由頭和機械臂組成。其頭部搭載有高清攝像機、紅外熱成像儀、高精度慣性陀螺儀,同時配置有毒有害氣體、煙霧、光照度、溫溼度等傳感器以及定位裝置系統。機械臂可以自動伸縮,可伸入管網盲區巡檢。
  • 「小推車」提供地下管線「大數據」 助鄭州四環98公裡電線入地
    原來,這幾名工作人員來自國網鄭州供電公司,而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對附近的地下管線、地下管網進行詳細探測,從而掌握地下管線生態,為下一步即將進行的電線入地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據了解,「小推車」模樣的儀器名叫「探地雷達」,主要探測地下的非金屬管線。別看它個頭不大,可價值不菲,高達50多萬元。
  • 地下管線宛如地底迷宮 IoT結合AR將管線配置立體化
    打開APP 地下管線宛如地底迷宮 IoT結合AR將管線配置立體化 發表於 2018-04-16 11:52:00   地下管線系統深埋在城市底下,許多管線配置錯綜複雜,宛如地底迷宮,配置圖更容易與實際情況產生誤差,這對於城市管理上來說極為不便。
  • 寧海縣地下供水管網探測項目通過質監站驗收
    為了全面查明、查清寧海縣供水管線空間分布和屬性情況,建立具有權威性、現勢性的寧海縣供水管線資料庫,為寧海縣供水管網漏損監測管理系統開發提供管線基礎數據。經公開招投標,保定金迪地下管線探測工程有限公司承擔了寧海縣供水有限公司地下供水管網探測項目。
  • 金迪公司南通通州區供水管網、建制鎮建成區汙水管網普查通過驗收
    存儲、管理、分析、查詢、輸出、更新,建立數據交換服務平臺,實現給水管線信息計算機化、網絡化管理,受南通市通州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委託,保定金迪地下管線探測工程有限公司承擔了南通市通州區供水管網、建制鎮建成區汙水管網普查工程(A標段)探測工作。
  • 讓管線不再打架!探訪寧波東部新城地下的"神秘走廊"
    記者唐嚴攝  浙江在線03月25日訊現代化的城市高樓林立,地表之下,延伸著成千上萬的各種管線,涵蓋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等管線。而將這些管線在地下實施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的市政設施,稱為綜合管廊。  日前,全部建設完成的寧穿路地下管廊,接入東部新城管廊系統,正式開始運營。早在2001年,寧波就提出了建設綜合管廊的構想。
  • 2019-2025年中國城市地下管線探測行業發展全面調研與未來趨勢分析...
    隨著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地下管網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種類也越來越多,所擔負的城市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的作用也越來越強。然而,近年來由於管網數量增加、相關管理滯後、城市環境變化、城市大量建設工程以及城市人口工作和生活要求提高等多種因素的交織作用,城市地下管線事故數量成倍增長,地下管線安全問題已成為城市安全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和城市進行科學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
  • 烏魯木齊首個地下綜合管廊8月建成 可杜絕「拉鏈馬路」
    央廣網烏魯木齊6月16日消息(記者吳卓勝 烏魯木齊臺記者唐雷) 城市地下管線錯綜複雜,管網稍有損壞,路面就難免變成「拉鏈路」。今年,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新建的全市首個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就能有效避免這一現象發生。目前,管廊主體結構已經完成,項目將於8月中旬完工。
  • 地下空間綜合管理系統|信息化賦能城市空間「向下」發展
    都市圈在地下空間管理方面,主要提供專業的數據服務及信息系統,數據服務包括地下空間建模、地下管線普查及監理等,系統包括地下空間三維展示系統、地下空間信息管理系統及智慧管線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地下空間管理的可持續長期發展和管理優化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撐。數據服務
  • 全面治理水環境,荊州給3000公裡地下管網做「腸鏡」
    同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區地下排水管網的「健康」情況,首次採用機器人給排水管網做「腸鏡」,摸清中心城區管網「老底」。下一步,將根據檢(探)測數據,建設大數據平臺,建立城區管網地理信息系統,為城區雨汙分流與管網混錯接改造工作提供科學指導,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 【蚌山區城管局】《蚌埠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政策解讀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國務院辦公廳及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城市地下管線建設和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和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下空間資源,規範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明確地下管線工作範圍和安全運行職責,推動全市地下管線管理規範化、信息化建設,整體提升全市地下管線管理水平。
  • 關於召開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通知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地下管線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地下管線產業鏈向上下遊延伸,從專業管網走向綜合管網,從地下管線走向地下空間,從工程管理走向智能管理,其轉型升級為行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 三招破題,三個月「重塑」地下管網
    不過這一次僅用了三個月,「臭水溝」徹底告別了髒、亂、臭。龍灣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介紹,中河路的美麗蛻變離不開以下「三招」。破題第一招:轉換思路 整合項目排水管網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地下管網整治常常面臨融資難、實施難、監管難。尤其是在老城區,路面挖了又破,管網破了又修,就如中河路一樣成為市民投訴的焦點。
  • 「神耳」一雙 專聽地下管網(7-6)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從事地下管線探測13年的何永恆有雙國內地下探測界知名的「神耳」  他不喜歡聽音樂,卻喜歡耳朵貼著水管、慢慢打開又關閉水龍頭聽水聲;他只要一出馬,再複雜的地下管道漏點都能被準確找到,只因他有一雙國內地下探測界知名的「神耳」。
  • 地下管網下穿湖渠施工 不必「開膛破肚」
    地下管網施工如何避免 " 馬路拉鏈 "?如今,一項新工藝已經在瀋陽排水防澇工程中大規模使用,比盾構機更輕巧,又不必 " 開膛破肚 " 的頂管施工法,既不影響交通,也不影響周邊建築的穩固。頂管施工 不開挖路面 無需排遷管線今天上午 9 時許,本報記者來到鐵西區仙女湖公園內部的防水排澇二期二批工程施工現場,一部 " 頂管機 " 蓄勢待發,準備攻克下穿仙女湖和衛工明渠的地下管網施工難點。
  • 北京冬夜的「地下工作者」
    他翻開北京長安街上的一處井蓋,潛入到6米深的地下空間——幽暗,管道遍布,偶爾還有小動物出沒。地面氣溫已歸零,井下世界蒸汽升騰。6小時內,王京曦要在地上地下來回穿梭。北京正式啟動供熱已近一個月,500名地下供熱管網的巡檢員,每天過著「晚11早5」的工作生活——為避免影響交通,主幹道地下管網巡檢通常在夜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