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訊 據市場星報報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正處於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日前,由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調結構轉方式」專題採訪團,來到合肥調研採訪報導,講述了在這片熱土上發生的動人故事。
合肥唱響轉型好聲音
7月17日,人民日報推出《上海對安徽合肥蕪湖輻射帶動更強勁》文章,綜合報導了我省合肥、蕪湖與上海的聯動發展。報導指出,正在提速建設科創中心的上海,重視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長三角城市群風生水起:上海理工大學與安徽蚌埠高新區等建立大學科技園,上海與蕪湖組建了「上海技術交易所——蕪湖協同創新中心」等等。
7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又推出重磅報導《合肥唱響轉型好聲音》。報導中表明,合肥在積極構建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體系的同時,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為企業做好優質服務,目前合肥在創新之路上一路疾馳,留下了一串串令人振奮的數據——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家電、裝備製造產值均超千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31%、53.6%……
集聚資源打造「創新高地」
「三駕馬車」催動經濟逆勢上揚
「一季度生產總值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0位,增速第4位;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4%,財政收入增長12.1%……合肥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的情況下,成功實現經濟逆勢提速。」7月14日,新華社發布通稿稱,致力於打造「創新高地」的合肥,前瞻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創新平臺、高端人才、政策支持的「三駕馬車」,激發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走出一條中西部城市轉型發展的獨特「合肥路徑」。
7月18日,新華社刊發《合肥:創新產業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報導指出,合肥市近年來積極從調結構中「找出路」,多項創新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合肥也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
7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報導《「大湖名城」的轉型密碼》,報導中說,合肥調結構轉方式的核心是創新,秘密武器就是打造新興產業集群,而未來的使命則是邁向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
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合肥堅持創新轉型升級發展導向不動搖,主要指標增速保持『兩位數』,總量躍上新臺階。」據悉,「十二五」期間,合肥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臺階,總量位次前移至全國省會城市第12位。
與此同時,7月19日經濟日報頭版刊發文章《合肥集聚資源打造創新高地》,報導中提到,今年前5月,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66.3億元,增長15.4%。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市已啟動首批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
此外,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節目播出《合肥提升服務業發揮優勢打造呼叫中心之都》,充分肯定了合肥市在轉型、創新上所取得的成就。
正在崛起的創新高地
7月17日,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播出《合肥:正在崛起的創新高地》報導,充分肯定了合肥的新興產業發展。
安徽省省長李錦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智能製造在合肥並不少見,這基於由內而外的觀念改變,而核心理念就是為企業創新提供制度保障。李錦斌指出:安徽目前謀劃建設了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出臺了覆蓋創新驅動全過程的創新型省份建設一個意見八個實施細則,包括創新能力、科技人才團隊、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設備資源共享、實驗室建設等等,後來又加了科技保險試點,另外就是創新能力的評價。
逐浪潮頭的「中國智造」
「安徽省會合肥,中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城市,用其『智』造低調地刷新一項項數據,創造一個個『領先』和『第一』。」7月16日,中國新聞網刊發《安徽合肥:逐浪潮頭的「中國智造」》中這樣描述他們對合肥的直觀感受。
人造太陽EAST多項研究位列世界核聚變前沿,全球首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正在建設,全球首個量子通信城域網建成……報導指出,近年來,合肥瞄準國際國內前沿和高端,以創新升級為導向,聚焦發力,加快打造了若干個全國性乃至世界級產業集群。近日,國務院批覆的《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又將為合肥「智」造注入新動力,讓世界更快速看見合肥「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