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讓合肥都市圈躋身於整合全球資源的第一方陣

2020-12-16 界面新聞

文|方塘智庫

編者按:

區域新變局,價值新高地。

目前,都市圈不僅是觀察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的最重要視角和窗口之一,還是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最重要的空間和平臺依託。

11月26日,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營銷研究所和方塘智庫聯合發起主辦的「你好,都市圈!」雲沙龍第四期,邀請了「胡豔、姚永玲、袁昕和葉一劍」四位嘉賓,就「合肥都市圈的逆襲與機遇」這一主題展開對話,從合肥都市圈的時代價值、戰略定位、政策框架、理論研究、地方實踐、企業參與等層面展開交流,助力合肥都市圈向著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開拓發展。

雲沙龍在騰訊網直播,接下來我們將摘編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本期推出的是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胡豔的主要觀點。

文丨胡豔(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長三角地區發展進入新階段體現為「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長三角地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是我國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關鍵樞紐,肩負著對內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對外參與全球合作競爭的雙重任務,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也是我國最具有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所以,國家要求長三角要以一體化的創新突破,更好的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黨中央賦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使命,為安徽省加快改革發展提供了全新視角、全新方位和全新平臺,從根本上改變了發展的外部環境,開闢了發展的廣闊空間,所以我們說,合肥都市圈現在是腳踩大平臺,適逢大機遇。

1、長三角一體化與合肥都市圈的新機遇

第一,躋身於整合全球資源的第一方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長三角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這是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大舉措,將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地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和資源匯聚的樞紐。合肥都市圈作為全省最具活力和實力的區域,躋身其中,成為第一方陣,為帶動安徽省直接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合作,整合全球要素資源,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空間。

第二,搶佔了全球創新發展的戰略要地。長三角地區擁有「一軸(廊)雙心」的創新格局,即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G60科創走廊,還匯集了全國重大的科技基礎設施、「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國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所以,為合肥都市圈發揮創新優勢,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和人才集聚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

第三,站上了深化改革的更高起點。國家在長三角地區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尤其是在安徽新設合蕪蚌自貿區,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有利於合肥都市圈在商事制度、營商環境、人才流動、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領域積極探索,推進改革,為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第四,轉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合肥都市圈的二產比重相對較高,推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有利於發揮智能語音、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平板顯示等重點領域優勢,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第五,可共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巨大紅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要在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長三角在基礎設施、產業分工合作、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綠色環保等方面的一體化,為合肥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帶來巨大的紅利。

第六,可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國際化水平。長三角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陣地,「一帶一路」建設的龍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性,尤其是最近長三角自貿區實現了全覆蓋,有利於彌補合肥都市圈對外開放的短板,推進合肥國際化都市區的建設,極大地提升都市圈國際化水平,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2、合肥與合肥都市圈的發展優勢

從區位來看,合肥都市圈是連貫長江經濟帶東中西三大板塊的關鍵節點;從長三角城市群來看,合肥都市圈是長三角西翼增長極。以合肥為中心,形成「1+6+1」這樣一個都市圈的範圍,在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格局中也佔有重要位置,是安徽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深層次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著力點。

尤其是合肥在成為國家綜合性交通樞紐以後,把區位的優勢變為發展和競爭的優勢,合肥都市圈從省會經濟圈、合肥經濟圈到都市圈已經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礎,具備了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

201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合肥都市圈被列為「五圈」之一,標誌著合肥都市圈成為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合肥都市圈也是長三角向中西部延伸的重要樞紐和西大門,有利於長三角城市群與長江中上遊城市群的聯動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實施。

除此之外,合肥都市圈還面臨著多重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合肥都市圈與長江、淮河相連,扼守兩大重要水道,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內陸前沿。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西翼支點,加之中部崛起、淮河生態文明示範區、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給合肥都市圈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

作為合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合肥,具有較高的首位度和高成長性,把創新型城市的動力與成長性城市的活力集於一身,後發優勢蓄勢爆發。一般而言,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擴散力對都市圈的發展演化進程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合肥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支配著周邊城市的發展路徑。

從戰略區位來看,合肥地處長三角城市群與長江中遊城市群的交接之地,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中西部聯通長三角的橋頭堡,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發展空間優勢和後發競爭優勢。

從戰略定位來看,合肥作為引領合肥都市圈躍升、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依託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地位,著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地和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同時,合肥還具有科技創新的優勢,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擁有中科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家科研機構和多項大科學裝置集群,有「四個一」創新主平臺等等,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科技創新方面佔有一席之地。

同時,也應該看到,由於合肥都市圈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通過行政力量幹預形成,行政邊界效應明顯,一定程度上遵循行政區經濟的運行邏輯。但因為所有城市都屬於安徽省行政區範圍,所以在行政協調方面又有很大優勢,便於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布局等一體化工作,從而弱化了行政邊界效應,並將有可能部分消除。因此,合肥都市圈要充分發揮行政力量的整合作用,推動合肥都市圈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3、新階段合肥都市圈面臨的挑戰

從「外有壓力」來看,合肥都市圈緊鄰跨省合作的南京都市圈,安徽省有四個城市,屬於南京都市圈的範圍之內,而最近黃山市也成為杭州都市圈的一員,所以對合肥都市圈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根據統計資料分析,合肥都市圈與長三角其他四大都市圈相比,從整體上看,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公共服務設施、科技創新和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差距,表現在主要經濟指標在絕對值上排名都靠後,經濟總量指標方面低於四大都市圈,但合肥都市圈的增長率排名靠前,有較大發展潛力,呈追趕型趨勢;在產業結構方面,二產佔比高,三產比重相對較低,整體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高級化與合理化。

從「內有不足」來看,第一,先天不足,發展滯後。合肥都市圈起點低,起步慢,其空間範圍不小,但城區面積不大,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同城化尚未實現,國際化以及對外開放度是合肥最大短板。

第二,總量偏小,結構不優。一方面,圈內有些城市相對規模較小,能級較低,比如淮南、六安、桐城等市;另一方面,圈內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相較長三角其他都市圈城市落後,經濟結構除合肥以外圈內各市大多以傳統製造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待壯大,經濟發展尚未完全實現轉型。

第三,一體化水平相對較低。合肥都市圈創建較晚,整體品牌影響力不強,特色不顯著,各市發展不協調性較大,比如在交通一體化方面,合肥市與蕪湖市、馬鞍山市等地高鐵近期才貫通,影響了圈內城市的一體化進程。

第四,各市經濟聯繫不強,產業同質化較嚴重。合肥都市圈相較於長三角其他都市圈,圈內城市自發的經濟聯繫相對薄弱,圈內城市多以製造業為主,主導產業同質化較嚴重,在產業項目招商引資方面,相互競爭,產業分工合作還需進一步加強。

第五,中心城市合肥輻射力、帶動力不足。雖然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但相較於南京、杭州、蘇州等市,綜合發展水平較低,仍處於一個快速上升階段,尚未達到具有強輻射力和帶動力這一級別的中心城市水平,對於周邊地區而言,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城市能級。

4、如何加快合肥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從發展思路來看,毫不動搖地支持合肥做大做強,提升圈內各節點城市能級,加快都市圈同城化、一體化和國際化步伐,把都市圈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示範區、戰新產業集聚區,長三角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強化區域協同,促進聯動發展,對內協同皖江、皖南、皖北三大板塊,對外聯動相鄰都市圈,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引領全省高質量協調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這是未來與南京都市圈可以融合聯動發展的一個思路。

從主要路徑來看,第一,提升合肥省會城市能級,打造合肥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際組織和總部經濟集聚區,中部崛起增長極。

第二,加快同城化的步伐,有序推進都市圈擴容提質。建設合蕪馬跨市合作區,加快合六經濟走廊、合淮蚌產業走廊建設,積極建設合蕪、合馬、蕪滁、合滁、淮滁、合桐宜發展帶。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為著力點,構建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優質生活圈。

第三,深化與周邊都市圈的合作聯動,形成合肥都市圈「核心引領、組團聯動、多點支撐、特色鮮明的空間發展格局」。加強與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武漢都市圈以及鄭州都市圈的對接互動,利用有利的區位優勢,通過區域組團城市與長三角的核心城市,協同互補,共生發展。支撐龍頭躍升,同時帶動自身腹地升級,通過特色產業形成產業之間更密切的互動聯繫。

從具體的政策建議來看,第一,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國家戰略地位,完善長三角區域協同機制,強化與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的合作。

第二,匯聚人流,擴容空間。在規模擴張與空間擴容上服從於中心城市能級的提升。可以考慮進一步整合合肥周邊的一些縣級市,比如,有合肥後花園之稱六安市舒城縣、桐城市等縣級市,壯大中心城市。

第三,加強省政府的統一協調作用與合肥市的領導力,進一步提升合肥都市圈的一體化水平,做大做強長三角西翼增長極。

第四,建立利益協調機制,解決不同城市合作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平衡圈內各方利益,共享合肥都市圈發展帶來的「都市圈紅利」。

第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都市圈「強輻射、全覆蓋」的立體交通網絡,提高可達性。

第六,在公共服務方面共建共享,普惠圈內所有居民。

第七,在環保方面聯防聯控,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第八,出臺人才吸引政策,人才引進和落戶制度逐步活化,推動區域人才資源共享。

第九,培育民營領軍企業,激發都市圈經濟發展活力。

最後,建議以合肥為主導設立合肥都市圈發展基金,強化各城市在專項領域的深度合作,採取一系列相應的保障措施支持合肥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

(註:本文內容根據嘉賓現場發言整理,已經本人審閱,配圖均來自於演講者的PPT)

相關焦點

  • 從都市圈到長三角,「金南翼」振翅高飛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在全國34個都市圈中將杭州都市圈列入6個成熟型都市圈組成的「第一方陣」。2019年,杭州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達32038億元,相較於「十三五」起步的2015年增長超60%。今年,杭州都市圈各城市又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成功實現經濟V形回升,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108億元,增長幅度高於全國2.5個百分點。
  • 合肥都市圈一體化進程 打造全省發展核心增長極
    12月8日下午,合肥都市圈第七次常務副市長協調會在淮南市召開。今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都市圈各市各揚所長、同頻共振,進一步激發「圈群」效應、壯大「聚合」力量,共下「一盤棋」、共推「一體化」,推動藍圖規劃逐步走向現實,奮力答好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聯考卷」,共同譜寫合肥都市圈建設新篇章。
  • 我國長三角正一體化發展的3個城市,將成「超級都市圈」
    旅行不只是看風景,也是看世間的人生,中國的城市千千萬,每個城市都有一個故事,今天我們一起看看中國的江蘇,一起發展著的三個城市,他們被稱為蘇錫常都市圈。蘇錫常城市圈,在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在內的三個城市的經濟在省內都上榜,並作為上海的中心城市的作用,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識、寧波等城市地區城市化的推進,培養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的建議,也就是說,這3個城市今後將一起取暖。
  • 高水平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蘇州戰略」
    第一,產業城鎮化。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是一座空城,不可能獲得持續發展。產業集群與城鎮化關係,有市場主導型、政府主導型,另外是外力和內力的問題,最需要有內生動力。開始往往是政府在推動搞頂層設計,有些是成功的,很多產業集群不成功,原因就是缺乏內生動力。「四化同步」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可以說提供了一個動力,以「四化同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裡面有文章可做。
  • 「鏈式發展」推動合肥參與全球產業鏈競合
    躋身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合肥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顯。同時,合肥市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速度也在穩步推進,但受貿易保護主義、國際金融危機、要素成本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及產業鏈正在加速調整並發生結構性變化。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球產業鏈的本地化與區域化趨勢愈加明顯。
  • 【資訊】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成立!
    01合肥將添一座4A級景區!如今,長江180藝術街區繼一期成功推出後,二期正在加速建設中。據悉,正在建設長江180二期以「深夜工廠」為主題,致力打造瑤海夜經濟集聚區示範點。目標定位打造合肥第一家文創類4A級旅遊景區、省級文創產業示範基地和長三角文創產業合作示範區。
  • 2020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要點公布,接下來要這樣布局
    在鄭州都市圈的概念提出之前,鄭州就與四城開啟了一體化,未來鄭州還將與他們通過交通網絡、產業鏈互補、城市資源共享方式,提升城市競爭力。鄭州都市圈「團戰」來了9月3日,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2020年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其中提出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五城」要聯合抓好「一體系五工程」。
  • 「美麗合肥 養人之城」 2019合肥都市圈文旅推介會成功舉辦
    合肥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丁海鷹、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孫萬勝、壽縣文化和旅遊局、霍邱縣文化旅遊體育發展中心以及兩市重點旅行社、媒體代表等參加了本次推介會。推介會旨在宣傳合肥市文化和旅遊資源和合肥旅遊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共商合肥蕪湖兩地文化旅遊合作大計。本次推介會由安徽省金牌導遊李國鳴主持。
  • 張雲蔚:揚皖所長,創新助力長三角一體化
    8月18日至21日,總書記先後來到安徽阜陽、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為做好新時代安徽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領、注入了強大動力。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明確安徽全域納入長三角,提升了安徽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但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並非一日之功,安徽將在上海龍頭帶動下,聯手蘇浙,揚皖所長,為長三角一體化加快發展作出更多安徽貢獻。
  • 蘇州如何高水平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蘇州大學東吳智庫舉辦研討會支招
    蘇州市社科聯主席劉伯高致辭時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後,圍繞如何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特別是通過一體化推動蘇州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應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重要思維框架。沈涵教授以「新基建推動下的長三角文旅高質量發展」為題,她認為,文旅行業正在發生非常顛覆性的變化,遊客的偏好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文旅產品需要跟進新技術和新業態進行升級,蘇州要加速融入新的文旅發展環境。
  • 11月上海國際軌道交通展首次聚焦長三角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
    去年12月,「滬杭甬」作為首批互聯互通城市,成功為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今年5月,溫州、合肥、南京、蘇州4座城市加入軌道交通二維碼「一碼通行」過閘的行列,進一步促使長三角交通一體化新格局輪廓呈現。 長三角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遠遠不止於城市軌道交通。
  • 長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首,合肥部分經濟指標持續向好
    看位次——主要指標表現亮眼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強調,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深入推進長三角重點領域合作共建,引領帶動合肥都市圈做強做優,著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爭當「優等生」。10月29日,第三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在合肥舉行,這一旨在激發協同創新活力的盛會,吸引了各路「千裡馬」在長三角一體化徵程上競相奔騰。向兄弟城市學習,敢拼會拼、苦幹實幹,合肥正在努力與長三角「優等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 打造制度創新「樣板間」「試驗田」:專家共話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怎麼建?新一輪發展規劃綱要有哪些突破?如何破解技術創新「卡脖子」難題?昨天下午,2019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舉行專家訪談,共話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圖說: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上午開幕。
  • 比起城市存在感,「長三角一體化」重點是什麼?
    但僅從個體城市的競爭角度來解析這份綱要,觀測長三角板塊的未來發展是否有些局限?此前早有解讀,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在於「高質量」和「一體化」。儘管競爭激勵著城市的發展,但當下,尤其是在長三角這類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板塊,不僅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拆除「人為」的壁壘,提高區域整體的效率,將蛋糕做大,達到提高各城市發展水平的目的。《綱要》明確指出長三角一體化「有利於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長三角地區整體綜合實力」。
  • 懷寧是否考慮加入合肥都市圈?官方回復來了
    有網友諮詢:懷寧是否考慮加入合肥都市圈?來信內容:您好!2017年,我縣與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懷寧縣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在安慶發展緩慢且合肥GDP即將破萬億之際,懷寧是否考慮加強與合肥的合作,通過加入合肥都市圈,助力懷寧經濟發展。謝謝!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第五章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 區域發展戰略加速落實 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典型範本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陳紅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我國城鎮化水平較高、經濟社會一體化聯繫較強的三大城市密集區,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將率先進入都市圈演進的高級階段。
  •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2020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後記
    「十四五」謀新篇之際,開闢中國發展新境界的長三角再啟徵程。11月20日,2020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在合肥召開,上百位嘉賓共聚一堂,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出謀劃策、聚智匯力。今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賦予長三角區域三項重要使命: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更具體的方向。過去兩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瞻遠矚與科學抉擇。
  • 新老朋友「赴約」話人才 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10月28日上午,「赴約」第三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的九城市參會人員,陸續來到合肥。他們當中,有初次來肥的「新朋友」,也有多年來與合肥有著密切聯繫的「老朋友」。在28、29日兩天中,大家將共話「人才」,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 第一太平戴維斯朱鋒:22條新政來了!長三角一體化加速高質量發展
    蘇浙兩省一市近日聯合出臺22條政策措施,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這是兩省一市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合力推動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政策支撐和改革舉措。第一太平戴維斯華東區策略顧問服務部高級董事朱鋒剖析22條政策舉措對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重要影響,以及賦予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機遇。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走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與國際和國內的城市群相比,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優勢和主要競爭力體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