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什麼,你會聯想到上海博物館?看到上海博物館,你又會想到什麼?
經過為期半年在全球範圍的徵集,上博新館標雲年問世, 同時精心定製了新館標的徽章、標籤貼,以及量身定製了源於新館標圖案的絲巾和紙拎袋等衍生品。「擦亮這塊上海文化招牌,就要強化上海博物館的品牌影響力。」上博黨委書記湯世芬告訴記者。
圖說:上博新館標雲年問世
新館標問世 衍生品配套
上海博物館館標圖形以上博本館建築的概念「鼎」作為切入點,結合鎮館之寶「大克鼎」的造型特徵,以極簡的線條構成「鼎」的形態特點,圖形精簡概括又一目了然,同時又與「東館」簡約現代的建築外觀相呼應。圖形中巧妙融入「海」的拼音首字母「H」和博物館「Museum」英文首字母「M」,整個標識亦為「H」和「M」的結合,體現出上海博物館的地域性與國際性。
上博館標設計的衍生品絲巾設計(見上圖),還「預測」到了2021年「極致灰」和「靚麗黃」這兩大國際流行色。灰黃組合諧音為輝煌,即上博事業將不斷創造輝煌。這一順應國際流行前沿的撞色搭配,體現了上海博物館的國際化審美,又彰顯了中國元素和上海特色。
圖說:上博館標設計的衍生品絲巾
《上海博物館視覺形象手冊》(中英文版)在補充了博物館特有的輔助色後,也隨之製作完成。《手冊》規範了上博的整體視覺形象設計,更好地傳播博物館理念,進一步增強上海博物館品牌的標識度和影響力。
郎窯紅走紅 輻射力增強
在2020年國慶中秋期間,上海博物館形象海報現身紐約時代廣場大屏,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益推廣。形象海報以象徵「海納百川」的藍色為主色調,輔以上海城市地標元素,以「鎮館之寶」西周大克鼎作為代表文物,簡潔鮮明地展示上海博物館作為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新形象,傳遞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願景。在這次公益推廣中,上海博物館的全新館標首次在國際上登場展示。
圖說:上博馬克杯
今年初,以上博館標主色調郎窯紅為基礎色的馬克杯,成為許多觀眾在藝術品商店的首選伴手禮。馬克杯添加了45%的進口高檔骨粉,21道工序,3次高溫燒制,如羊脂般玉潤細膩,釉色典雅紅正,胎體薄滑,釉面光滑且耐磨,細潤透光且無雜質。馬克杯下部邊緣特別燒制出標誌的立體感,包裝盒的設計來源於新館標紙拎袋的設計,灰紅拼色與郎窯紅呼應,灰色面上的館標簡潔清晰,彰顯華貴大氣。
上海博物館以在中國古代文物領域的收藏與研究實力聞名於世。那麼,掛上新標的馬克杯代表了「上博出品」,品控、審美和調性是一項細緻的考驗,過去這些並不是博物館運營的主要內容。
在新時代背景下,上海博物館全新的視覺形象設計與推廣,全面提升了博物館形象,將品牌影響輻射國內國外,在海內外觀眾心裡印刻這一既有內涵又具顏值的上海文化品牌新名片。
圖說:上海博物館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提升知曉度 獲得美譽度
文化品牌雖然不如商業品牌那樣有一目了然的「價值」,但文化品牌是擁有強大內核的能量體,文化品牌的故事更值得去挖掘、去傳播、去演繹。
上海博物館的品牌力量在於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城市特質。近年來,上海博物館積極利用全媒體來擴大品牌影響力。一方面,依靠大眾媒介讓受眾了解博物館的展覽、教育活動、文創等實時動態,讓品牌主體在受眾心目中形成初印象,提升知曉度。另一方面,努力加強傳播內容的內涵、品質和深度,獲得更多美譽度。分別與本報和市社聯合作的「上博講壇」「江南文化講堂」等子品牌也都以其極高的專業性、廣博性和戰略性,獲得受眾好評。
結合上博東館建設,在新館標誕生後,著名設計師沈浩鵬受邀設計了上海博物館館標的衍生品。湯世芬對此解讀說,博物館逐漸以符號化的形象成為話題,吸引受眾聚集和分享,讓品牌的傳播藉助受眾得到擴散,進一步擴大了這一上海文化地標的影響力。(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