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1258號,一幢褐色磚頭裝點的聯排公寓。望向三樓,弧形陽臺兩側配以細長窗戶——典型的上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寫下《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聶耳,曾居住於此。
站在樓下的29歲市民餘魏捧著一本《暗夜裡的星星之火》而來,作家孫顒寫的《聶耳、田漢離我們多遠》收錄其中,記錄了兩位音樂家在上海的足跡。「何其有幸,我們身邊一條街、一個弄堂,也許就藏著紅色歷史遺址,承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我越來越意識到,紅色文化已經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奮鬥歷史與生活日常,觸手可及又蓬勃向上。」餘魏說,在上海紅色文化的激勵下奔湧向前,是青年一代的使命與責任。
點亮紅色地標:融入城市與生活
微信群裡,餘魏最愛向別人推薦的上海旅遊「必到之處」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在這裡,讀懂上海」。
館內,從石庫門建築到一件件藏品,記錄著百年前的「同齡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館外,梧桐成蔭,翠湖水清,環繞寫字樓和商廈——既是歷史綿延,又能渾然一體。
「上海不僅是黨的誕生地,也是黨創建過程的中心、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早期指揮中心,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上海市政協委員厲震林一直關注的「老漁陽裡2號」——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已修繕布展完畢,於7月1日開放。
這是近三年來上海保護修繕的15處重要革命史跡之一。同樣被保護修繕的還有陳望道舊居。這座位於楊浦區國福路51號的老洋房,一度木樑、樓板腐蝕,鋼窗生鏽,甚至有牆體長出植物。相關部門修舊如舊,著力復原陳望道當年居住時的歷史原貌,這一工程還入選了首屆「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
上海近年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落實《關於實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一大批星羅棋布於上海各個角落的紅色地標,越來越為市民遊客熟悉。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帶領「上海紅色歷史紀念地遺址發掘項目」團隊,不久前出版《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確認了上海1000處紅色紀念地。他說:「上海的『紅色源頭』特點鮮明,這抹紅色是近代上海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城市文化研究必須列入的重要課題。」
市民羅清驪手機裡收藏了一份《上海紅色文化地圖》,這份由上海多個部門共同推出的特殊地圖是最新的2020版,圖文並茂,全方位介紹了多處紅色資源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等信息,「周末帶娃好指引,有建築、有歷史、有故事。」
豐富紅色創作:源於城市紅色基因
演了上百場的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個細節感動了很多觀眾:主人公訣別之時,蘭芬明知無法勸阻李俠,只得不斷去抻平他衣服上根本不存在的褶皺——一段雙人舞傳遞出的掙扎、不舍和大義,讓經歷疫情的觀眾們更能共情。一位觀眾說:「趕赴前線的醫生,何嘗不是今天的李俠。我們心中都有愛和信仰,回望歷史,就是要點燃內心。」
「共情」同樣貫穿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上海愛樂樂團委約作曲家呂其明創作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計劃明年首演。上世紀60年代,呂其明曾為電影《白求恩大夫》配樂。今年疫情中,當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一批又一批奔赴抗疫一線,呂其明激情滿懷再次回到這個主題創作。
今年7月1日,上海立項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榮與夢想》開機,聚焦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同一天,上海出品的電影《1921》在一大會址前舉辦開機活動。在這些作品中,上海不是一個模糊的背景,而是革命的熱土,隱藏的主角。
由上海雜技團與上海市馬戲學校打造的雜技劇《戰上海》創新性地將紅色題材與雜技劇結合,但主演王懷甫一度進入不了狀態,他走訪上海解放紀念館時,看到解放上海的真實場景——沒過小腿的泥水裡,豎著尖銳的竹籤。再上臺時,他便將自己代入情境,動作表情逐步到位。
「誰說年輕人不愛傳統戲曲?」27歲的市民廖偉看過上海滬劇院滬劇《一號機密》,非常喜歡,原因歸納起來是簡單二字——「好看」。劇一開場,寥寥數語就交代背景:黨的高層領導人叛變,中央機構被迫撤出上海,20箱重要文件交由主人公保管。「是傳統戲劇,卻採用了懸疑片一樣的結構,中途屢次反轉,戲劇張力很強!」廖偉說,層層剝開的故事中,貫穿的是主人公對黨的堅定信仰。
豐富的紅色歷史資源、濃鬱的紅色文化氛圍,正是這座城市孕育出豐富紅色文藝創作精品的強大基因。
創新紅色傳播:全方位感受「初心」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市民秦添嘗試在手機上「參觀」一大會址:打開直播連結,手機變成了一個高清攝像頭,可以從不同方向旋轉觀看展廳的細節。短短半小時,這場直播就吸引了8.47萬人次觀看。評論區裡有人讚嘆:「太喜歡了,黨史還能這麼學!」
這場直播得以實現,靠的是全新「5G+VR」雲直播技術。在上海,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用以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上海人民出版社與相關平臺合作上線了有聲電子書「重溫紅色歷史,書寫時代華章」專輯,讀者可隨時隨地「聽書」。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說:「當下出版不能停留於把書印出來,更要創新融合手段,擴大傳播效果。」
「青年人通過紅色文創感悟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是件好事。」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宋依璇記得有一年到外地參加文創展會,一些參觀者還沒來過一大會址紀念館,但通過文創產品能將紅色文化傳播得更遠。在她看來,無論是開發紅色文創產品,還是與「網紅」一起直播帶貨,「紅色文化必須避免僵化傳播,最新的形式我們為什麼不用?當年『一大』的代表們都很年輕,他們都是當時擁抱新思想、最『潮』的一批年輕人。」
最近,餘魏和同學聚會,從漁陽裡轉到淮海路,正是開放式新型商場「TX淮海」,中間豎立著碩大的「國貨」娃娃頭雪糕雕像。他們坐在商場開放的階梯上暢談國際形勢與未來——一牆之隔,兩代年輕人同樣胸懷天下,同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相隔百年,他們同頻共振。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