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很多人都認為《三十而已》爛尾了。
那麼,好的結尾又是什麼呢?人這一生,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於我而言,現階段的追劇,也就是抽離劇情本身去看每個人,悟到一些有利於自己成長的點。
很多人都吐槽王漫妮這個人活得擰巴,反而我特別能理解她,她也果然選擇離開家鄉重新回到上海。
還記得我上一篇說過,她離開上海是因為她之前把人生的希望放到了男人的身上,所以被海王傷害後就心灰意冷,甚至她也曾妄想著前男友能夠給她一個肯定的未來,結果對方並沒有表白,她因此賣掉了一切回到了老家。
而這一次選擇重新回上海,就像她對海王的富豪朋友說的那樣,躺著賺錢和站著賺錢相比,她一定會站到底。
而她能作出這樣的選擇,背後還有一個很深層次的心理,那就是她接受了自己的不夠好!
她就是沒有多金的男朋友,想成為店長目前也不夠資格,她願意從任何當下能做的事情開始幹起。
這樣的漫妮,我喜歡。
看起來沒有了心高氣傲,其實,能夠接受當下自己的不夠好,才是最勇敢的。
而實際上,很多人就是因為無法接受我不夠好,而把人生過得一團糟。
在我輕創業的這一年,合伙人來了走了是常態,而大部分離開的人,都是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
怎麼別人就能分享到會員,我就不行?
怎麼別人就能留住會員,我就不行?
怎麼別人的合伙人就那麼有激情,我的動不動就不幹了?
這一切,都證明我還不夠好,一定是我不適合這個項目,所以我也不幹了。
事實是,你的會員和你的合伙人,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變得不好,而是你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他們被你認為也不夠好。
有些繞,聽起來,但真心是這個道理。
再說回王漫妮憤而離職,她因為海王事件無法安心工作,其實就是擔心別人用有色眼鏡看自己,說到底,是自己也認為自己不夠好,丟人。
這一點上,我還是很自信的。
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從不懼怕別人如何看我的人。
起初是因為自卑而裝出的強大。
這些年,慢慢找回了內在的力量,如今是真的,願意接受當下,所以無懼外界的眼光。
因為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你就會產生恐懼,於是就開始隱藏一些東西,你也就活在了分裂的狀態。
說白了,你得有好幾個自己在不同的場景中切換,你說累不累?
我的好幾個寫作私教學員,其實也有這樣的困擾。
不動筆說是因為自己沒有太多的想法,或者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不深刻。
可關鍵是,沒有人要求你一出手的文章就獲諾貝爾獎不是嗎?
其實就是自己認為當下的自己不夠好,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也不夠好。
我還是那句話,你不認可自己,你別指望寫出來的文字,能夠感染別人。
唯有真實展現當下不完美的自己,才有機會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德國心靈導師埃克哈特·託利的著名代表作《當下的力量》我很喜歡,書中提到一個了說法是臣服。
也就是說,當你發現自己不喜歡當下的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那麼,先接受這個事實,就是臣服,然後再行動。
如果你不願意臣服,那就等於給自己穿上了一層盔甲,看起來保護了自己,其實是把自己和外界隔離,你發現周圍的一切對你都是威脅。
所以漫妮才會賣掉一切,離開上海。
她看不見店長對她的挽留,前男友對她的不舍,也看不見閨蜜對她的關心,她滿腦子都是自己是孤獨的,
所以,臣服不是讓你妥協,而是打心底裡接受當下的自己,就是不夠好。
當你選擇臣服,就是你開始願意擁抱因為自己不夠好而帶給自己的痛苦,你會發現,痛苦反而沒有那麼痛苦,還能慢慢的帶給你平靜。
前陣子我又一次經歷了人生的低谷期。
可能生活就是這樣,總是時不時給你來點意外,想要打敗你。
我的腦子也冒出了很多條能夠讓自己舒服的路。
但我很清楚,舒服的路只是讓你當下舒服,未來會更加痛苦。
就像漫妮,她選擇回到老家,看起來遠離了上海的是是非非和壓力,然而,心靈上的不甘,這樣的痛苦更加折磨人。
很慶幸,我選擇了擁抱自己當下的痛苦。
每次人生的至暗時刻,我都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完全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痛苦。
曾經我一人在深圳的街頭,漫無目的走了5、6個小時;
我也一人跑到燒烤店喝過很多啤酒;
也曾讓自己在家裡大聲的哭泣;
當我感覺很痛,隨後就會忽然平靜了。
所謂靜能生智,智能生慧,當你接納自己因為不夠好而感覺痛苦,你會很快找到自我崛起的契機。
只可惜,很多人,就是沒有勇氣面對因為自己不夠好而帶來的痛苦。
所以,無論當下的你,多麼的不爭氣,你一定要先接受。
如果你一直騙自己,一直假裝看不見那個不夠好的自己,那個不夠好的你,就會消耗你的能量。
周國平說過:人的成長有三次,一時接受這個世界不圍著我轉,二是接受有些事,我們怎麼努力也達到不到;三是發現我們平凡,並接受平凡的自己。
在我看來,接受平凡的自己,不是說就認命自己一直很平凡,而是會以更平和的狀態,去選擇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