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而已大結局#中,王漫妮還是不甘平淡,回到了曾經生活過八年的上海繼續漂泊。
她找到魏總,跟他約定了3個月的考驗期,考驗期到了她沒有完成任務就要給他當貼身助理,完成了任務就可以回到米希亞店當店長。
3個月的時間過去,王漫妮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還幫魏總剷除了一個心腹大患。
但是三個月不要臉的要帳經歷使得王漫妮已經不稀罕店長或者銷售主管的位置了。
她執意出國留學,帶著3個月掙來的十萬塊。
我注意到一個問題,不管是王漫妮滬漂八年還是重回上海、出國留學,父母從來都不會直接影響到她做決定。
回上海雖然灑脫,但是不孝
坦白講,她重回上海前,跟父母溝通的那個場景真的很戳我。
王媽媽坐在椅子上,看著瞬間老了幾歲,頭髮稀疏花白。
先埋怨王漫妮說話不算數,答應了在上海沒闖出名堂就要回家陪父母,現在又突然說要走。
然後又表示不理解,不理解王漫妮為什麼放著安安穩穩的好日子不過,非得去大城市做那些無用功。
最後大打感情牌,提醒王漫妮爸爸媽媽都老了,爸爸身體也不大不如前,「我們就是想一家人在一起,可以有個相互照顧」。
王漫妮雖然被感動得落淚,但是還是堅持要走:
「我就是求你一件事,我不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你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王漫妮的人設確實是不完美的,除了拜金虛偽,還很不孝順。
她老家衢州和上海相隔不算很遠,坐高鐵兩個小時就到了。
但是作為獨生女的王漫妮兩年都沒有回過家,是因為沒有時間嗎?
不是的,她和梁正賢談戀愛的時候,可是請了很多假一起出去玩。
就算逢年過節商場生意比較好,平常也能湊幾天回去陪父母兩天吧。
可是王漫妮沒有,而且就算媽媽打電話給她,很關心她,她也表現得有點無動於衷。
回到家裡,王漫妮爸爸會給她做想吃的菜,給她削蘋果。
王漫妮要回上海,他又拿出給王漫妮攢的嫁妝給她帶回上海,讓她避免因為錢的事過得不好。
從裡到外,替閨女想得很周到。
就像顧佳的爸爸一樣,永遠是女兒最堅強的後盾,顧佳在許幻山那裡受傷了就會找父親這個靠山。
這部劇裡三個女主的父母都很好,沒有《安家》、《歡樂頌》、《都挺好》裡面那種氣死人的父母,他們都是女兒最可靠的港灣。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顧佳的爸爸和王漫妮的父母。
大家都還記得王漫妮生病住院時,她媽媽掐著點給她打電話提醒輸液的藥瓶快打完了的那一幕嗎,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場景,因為我從來沒有體會過這樣的關心和照顧。
我很能體會到父母在這樣的關愛得不到回應下的失望。
為自己而活的灑脫令人生羨
王漫妮確實很不孝順,我羨慕她有能夠一直體貼她的父母,也羨慕她有勇氣為自己而活。
想問一下各位,你們如果生孩子的話,是抱著什麼目的把孩子生下來呢?
養兒防老?生下愛情的結晶?單純想要一個孩子陪伴自己?
就現在而言,還是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強加長大以後要報恩的想法,從小就給他們灌輸類似的觀念。
不管是從道德還是法律層面來說,贍養父母都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但是,習慣性地給純潔的孩子洗腦式灌輸這種觀念,其實可能會讓他們從孩提時期就倍感壓力,也很容易讓家長覺得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去安排孩子的人生。
在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第一集就有一位父親試圖強迫女兒跟他一起赴死,把女兒當作私有物品,不考慮她的個人意願。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他的父親死後就特別想去遊覽名山大川,但是又放心不下年邁的母親。他的母親也很開明,鼓勵他放心去遠遊。
王漫妮固然自私,但是卻活成了我想成為的樣子。
而且王漫妮的父母打感情牌,希望她留下來,何嘗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呢?
我時常覺得我不是在為自己而活,我背負著父母的期望,不上進就是辜負培養,就是對不起他們的栽培和付出。
但是我選擇的人生道路並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所以他們感到對我很失望。
而我也很難讓他們理解我,不同的人生經歷造成我們的價值觀和視野都不一樣。
我的家人總是責怪我不夠懂事,我也感到很委屈,怎麼就不能夠灑脫地為自己而活呢?
朋友說現實生活裡幾乎不會出現王漫妮這樣的人物,編劇編得太扯了。可是,我真的很嚮往什麼時候能夠放下所有,成為王漫妮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