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建新醫院積極創新打造「大安全」環境)
沒條件創造條件 不可能變為可能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2月12日訊 省建新醫院,全省政法系統唯一的中心醫院,承載著全省監獄系統服刑人員、強制隔離戒毒系統戒毒人員、公安安全系統犯罪嫌疑人及重要「兩規」人員的疾病診療,負責對全省監獄醫療衛生的指導、監獄醫務人員的培訓及監管醫學理論研究等工作,是省、市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長期以來,由於醫院建築陳舊、條件簡陋,監管、醫療、消防安全隱患時刻存在,再加上設施設備落後、人員嚴重不足,醫院現有的空間模式已遠遠不適應新時期新任務的要求。
面對這一現實,省建新醫院黨委,在省司法廳、省監獄管理局黨委和領導的關愛、支持下迎難而上,果斷提出「沒條件創造條件,不可能變為可能,要把中心醫院建設成為一流的醫療服務機構和安全、文明、現代化監獄;為各基層監獄提供全方位的醫療幫助和醫療指導;力爭使醫院的醫療水平上一新臺階」的奮鬥目標。醫院立足實際,調結構、整資源、促規範,各種創新手段不斷湧現,解決和改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難點問題,不斷朝著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良好態勢發展。
管教民警陪同護士進監治療
更加有效保障監管安全
省建新醫院服刑人員的監舍是由原榕城監獄二大隊的教室改造而成,監舍空間緊閉,安全隱患大;關押對象成分複雜,涵蓋感染HIV、吸毒、病重病危、自傷自殘的等……醫院曾因「以房代牆」的關押現狀被司法部點名批評。然而,醫院因發展需求還在選址中,對現有設施進行大面積改建的可能性極不現實。為此,醫院黨委本著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原則,壓縮和調整警用、醫用辦公場所。整合病區後,醫院在外科樓調整出一層作為健康服刑人員的監舍,實現監舍整體搬遷,徹底解決了「以房代牆」的安全隱患。
改造後的新監舍,按標準要求配備了教研室、心理諮詢室、學習活動室、儲藏室、洗刷室、衛生間等設施,統一了內務衛生的標準。尤其是實行按不同時間安排監舍,有效解決了某些模式下內務衛生和作息時間難以統一規範的問題。同時,在頂樓陽臺建造曬衣房,實行集中晾衣管理。新監舍功能齊全、明亮通透,服刑人員改造積極性明顯提高。
此外,壓縮醫生辦公場所,將未決犯的羈押點調到一樓。從而解決了原先由於醫院的場所較小、可能通過語音和視覺與外界溝通的問題,有效地杜絕了未決犯與外界非法聯繫的可能途徑。
由於警力不足和設施缺陷,對服刑人員在病區以外公共區域活動的管控,一直是醫院監管工作的一個難題。醫院因此在監內公共區建起一個半圓透視執勤平臺,兼具辦公和執勤功能,安排民警對公共區域進行無障礙監控,確保公共區域服刑人員的一切活動在民警視線內進行。
不斷提高醫療安全係數
一直以來,醫院需要進行血透、化療的病犯只能由送診單位派民警和車輛常駐福州送診,每周3次陪同到外院開展血透治療。這無形中給基層單位增加負擔、造成浪費,也給監管和醫療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在省監獄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醫院黨委在保證監區內病房200張床位不變的情況下合理調整結構,騰出空間把一樓藥房搬遷到三樓,並加裝電梯,便於藥品等輸出入。把一樓改造成血透中心,選調腎科專家和醫務人員骨幹組成團隊,精心為病人服務,徹底杜絕血透外診的安全風險。
同時,醫院成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醫院內的醫療活動、日常管理和食品衛生進行全程綜合防治。醫院每天通過醫技總帶班和防疫中心人員檢查、監督、考核相關科室的醫療活動情況,大到一臺手術、小到一個口罩,確保不發生院感事件。針對傳染區的一樓結核病區的通風和易傳染問題,醫院黨委提出和實施了具體的改造措施:在病區內增設排風管,把每個病房的空氣通過排風口順暢吸離病區,有效避免空氣間的交叉感染,還病區清新、綠色空氣。
病人的患病康復,除了醫務人員的精湛醫技救治外,與營養科學的飲食輔助是分不開的。為了讓病人早日康復,醫院黨委堅持人性化管理,通過實地調研考察後,在狹小的後勤食堂空間中,創造擴建了一間獨立面點房,添置了相關的設備。同時,醫院還成立營養師團隊,根據監獄住院病人的特點,研製出營養、可口、實惠、科學的各種營養餐和日常夥食供應。同時,根據病犯生病期間味口差等情況,服刑人員食堂在安排日常三餐時品種多樣,主食有乾飯、麵條、粥、豆漿等,讓他們吃得可口又營養。
此外,省建新醫院在原有醫護管三位一體模式基礎上,提出管教積極參與病人診療全過程的三位一體模式新思路:即為病人開綜合診療處方、醫生開單、護士用藥,管教矯正安保全程一站式服務。為了讓病犯少走動,醫務人員改變以往治療方式,在管教民警的陪同下,主動來到病犯床邊對其進行治療、發放藥品,積極維護病犯的身心健康。
(原標題:省建新醫院積極創新打造「大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