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社會生產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只有監獄仍然處於戰時模式,一輪又一輪的集中備勤、封閉執勤,周而復始。
建新醫院(福建省監獄管理局中心醫院)作為全省唯一一家監獄中心醫院,疫情期間堅持「閉門不閉診」,全體民警職工用愛心和擔當,守護著高牆內的一方平安,守護著高牆外的萬家燈火。
日前,建新醫院全體民警職工點讚了3名「醫管護」,並作為勵志榜樣,他們分別是擔當治療重任的醫生周樑、管人更管心的管教陳長衛、勇敢扛下壓力的護士黃春鶯。且看他們在嚴峻而持久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如何主動作為,勇挑重擔——
醫生周樑:
醫者仁心不言棄 職責使命不曾忘
周樑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從醫已有15個年頭,現在是建新醫院承擔尿毒症病人血透治療重任的醫生。4年來,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是他的日常。
每天早上7時,周樑會和他的團隊到血透診室準備開機前的各項工作。7時30分,開始第一輪為期4個小時的病犯透析。等做完收尾工作,通常是12時左右了。中午1時30分,第二場透析開始,期間要進行各種巡查、突發狀況處理。到最後進行機器消毒,已是晚上7時後了。
疫情期間,建新醫院實行的是ABC封閉執勤模式,而周樑和他的另一名同事是全院唯一實行 AB封閉執勤模式的崗位。常態化封閉後,其他崗位封閉10天,他們則要封閉20天,工作時間、工作強度更是其他崗位的數倍。
周樑告訴記者,疫情以來,他在監區一線執勤已近100天了。
去年底,醫院接收了新犯邱某,邱某患糖尿病、腎病,最早在內科的其他組治療。今年年初,邱某的肌酐指數升高,並出現胃腸道噁心惡吐、視力下降症狀,很快被送往外院做右眼手術,之後又進行經皮腎鏡手術。然而,兩次手術後,邱某的狀況並沒有好轉,反而全身腫脹,體重最高達到89公斤。5月初,周樑開始為邱某做誘導透析,發現肌酐指數還是降不下來,在跟邱某充分協商後,於7月18日做了動靜脈內瘻手術。
疫情前,血透病人通常在外院做完動靜脈內瘻手術後,才能回建新醫院做血透。可是疫期病犯若送出去做手術,回來不但要隔離14天,還會給送診單位帶來很大麻煩。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煩,作為主治醫生的周樑通過個人關係去外院借了動靜脈內瘻手術包,他在建新醫院為邱某直接做手術,解決了病犯和送診單位的一大難題。
目前,血透診室有病犯19人,每人每周3次透析。周樑和他的團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著這項繁瑣而細緻的工作。由於疫情期間病犯不能見家屬,他們大多情緒較低落。除了給病犯治病,周樑更要醫治他們的心靈。他會播放一些輕音樂舒緩病犯的情緒,跟病犯聊天談心,盡最大努力讓病犯放下心理負擔。
周樑的女兒讀小學四年級,疫情前,她最快樂的日子就是爸爸每周都會帶她去公園玩。如今,這一願望已成奢望。「家裡有事時,女兒成績跟不上時,我卻在監區一線幫不上忙。但作為警察、醫生、黨員,我必須舍小家為大家,只因扛在肩上的是職責使命,更是責任擔當。」周樑把對家人的愧疚深深地放在了心底。
管教陳長衛:
責任在肩勇擔當 衝鋒在前永不退
43歲的陳長衛是建新醫院愛滋病專管區唯一的管教民警,也是整個醫院年紀最大的一線管教。他所在的病區目前有11名病犯,大多是難管的「刺頭」病犯,其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戰疫打響,陳長衛第一時間請戰,至今已參加四輪封閉值勤,最長的一次封閉了整整50天。在這長達半年的時間裡,除了日常的看病押送、獄政管理、談話教育、心理矯治,陳長衛還要處理病犯之間的矛盾衝突,甚至情緒安撫。他要做的事很多,但對待每件事他都事無巨細、盡職盡責。
6月,病區接收了一名新犯劉某。劉某因販毒獲刑,剛到建新醫院時各種牴觸,拒不配合治療。陳長衛每天找劉某談話,從家人、愛好等各個方面入手,讓劉某放下戒備從被動治療到主動治療。現在,只要陳長衛的腳步聲在走廊一響,劉某就會主動穿好衣服,迅速準備完畢去做檢查。
李某是令陳長衛最驕傲的救治病犯。病犯李某從2000年起,反反覆覆在建新醫院住院,哮喘、C肝、脊柱癱瘓,多種疾病纏身,是個「特大難」病犯。李某幾度想放棄治療,但陳長衛始終給予他關愛,給予他支持。「每個醫生和護士都這麼用心地搶救你的生命,用最好的藥物為你治療。我們不放棄你,你又有什麼理由放棄自己?」就是在這樣的鼓勵與溫暖中,李某幾次被通知病危,又幾次奇蹟般地生還下來。
而在陳長衛一心撲在工作的背後,是一個艱難而又辛酸的家庭。妻子患病一年多,他無暇照顧;70多歲的父親因病住院多次,他分不開身盡孝。每次和雙胞胎女兒視頻時,她們總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陪我們啊?」「還要十幾天!」「十幾天是多久啊?」「明天,後天,大後天,再大後天,再……」
「不管是妻子、女兒,還是父親和兄弟,我欠他們的實在太多太多了。但我的職業註定我必須衝鋒在前。」 陳長衛說,只有把裝著家庭的這頭沉沉地壓下去,才能把裝著職業責任的那頭高高升起。
護士黃春鶯:
一個人扛起壓力 迎難而上不退縮
「隨時隨地都在」是她積極的工作狀態,「忍忍就過去」是她堅持的工作原則。
2007年,黃春鶯從部隊轉業到建新醫院,她的崗位是門診護士。
疫情期間,因執勤模式變化,黃春鶯和她的搭檔要克服醫務人員緊缺、工作量劇增的巨大壓力,支撐起整個門診的衛生防疫、醫療救助工作,開展新犯接診的各項細節,體溫檢測、打針抽血、防疫消殺、急診救治,還有二樓的胃腸鏡、CT增強各種檢查,甚至接聽急診電話。一天下來,她們常常是跑斷了腿,喊啞了嗓子,腰板子都直不起來。
黃春鶯的愛人是省戒毒系統的一名民警。第二輪封閉值勤執行「一戰到底」模式,夫妻雙雙參與一線抗疫,連續40多天回不了家。
他們上高一的兒子只能自己做飯或點外賣,一個人默默承受著疫期帶來的孤獨與恐慌。「兒子長這麼大第一次遇到這種事,第一次這麼長時間一個人在家。大人都怕,更何況一個孩子,打電話或視頻時,他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我總是應道『快了快了…… 」黃春鶯說,這段經歷對兒子而言,是歷練,更是成長。
7月1日,黃春鶯進入新一輪封閉輪值。臨去酒店隔離備勤的時候,部門主任給她打來電話,告訴她:「參與封閉的搭檔臨時生病了,你只能一個人扛下所有的工作。」
「行!我理解。」黃春鶯非常乾脆地回了話。
接下來,整個建新醫院的門診護理崗位只有黃春鶯一個人在戰鬥,不分晝夜。
每天8時開始,黃春鶯開始一天的連軸轉,她主動、豁達、幹勁滿滿,面對工作壓力,從未叫苦喊累,協助醫生做好各項日常工作。一日三餐託同事帶,草草扒幾口了事;半夜有急診電話,迅速起床接診。醫生叫她「拼命三娘」,她一笑置之。
這幾天,黃春鶯的手腕突然腫脹,疼痛不己,活動明顯受限,但她緘口不語,直到同事發現。大家建議黃春鶯去跟領導反映情況,但她再三搖頭:「其他護士要麼孩子小,要麼家庭事情多,如今常態化封閉只有10天,我再忍忍就好了……」
「隨時隨地都在」是她積極的工作狀態,「忍忍就過去」是她堅持的工作原則,面對高壓的封閉狀態,面對自身疾病的疼痛,黃春鶯咬緊牙關,堅韌果敢,始終堅守在崗位上。
歲月靜好,總有人負重前行。
無論你是病患還是病犯,
在這個大家庭裡,沒有人會放棄。
最後,讓我們來傾聽下:
建新醫院「醫管護」的心聲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在建新醫院,有多少病犯需要治療,就有多少心靈需要救贖;在建新醫院,有多少「醫管護」在堅守,就有多少溫暖在撫慰。
作者:福建法治報記者 謝偉英 通訊員 黃良智
編輯:劉瑜
福建法治報原創: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猜您喜歡